中国画(一)PPT课件.ppt
《中国画(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一)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国画的简介二、国画的工具三、国画的载体四、国画的分类五、水墨画竹,一、国画的简介,定义:它是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返回,二、国画的工具,国画的工具主要有笔、墨、纸、砚、颜料。笔:毛笔笔头由笔根、笔肚,笔锋三部分组成。笔根是 与笔杆相连的部分,笔肚部分用来贮墨,笔锋部分用于 书写。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 型号。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
2、苍 劲朴拙之美。墨:常用的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 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纸: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中国画用的纸是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砚: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好的砚台。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选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颜料:即中国画颜料,是用来画国画的专用颜料。现在销售的一般为管装和颜料块,也有颜料粉的。,返回,二、国画的载体,中国画可画
3、在纸、绢、帛、扇、陶瓷、碗碟等物之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绢本:将字画绘制在绢、绫或者丝织物上,称为绢本。古画卷本虽多,但易被虫蛀,亦被损坏,反而纸本更易保存。绢本看起来较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不及纸通行。纸本:中国画所用的宣纸。,折扇:古人扇画多较细小,以便携带。但现代人多用巨型扇画做室内装饰物,所以较古人更为实用。圆扇:圆扇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不大。但也有绢本、纸本之分。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齐,现在很少见。,陶瓷:花瓶、杯、碟等器皿,亦有字画制作,所用颜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画原理及欣赏不变。,返回,四、国画的分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
4、,返回,五、水墨画竹,1、竹子的寓意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 中空、有节、挺拔的 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 称道,成为中国人所 推崇的谦虚、高洁、有气节、刚直不阿等 美德的生动写照。,2、画家笔下的竹,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
5、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3、竹子的颜色 人们多画墨竹,但也可用用花青调藤黄加少量的墨画绿色的竹子。,4、竹子的画法,竹叶:倒垂的竹叶,竖起的竹叶,竹竿:,竹竿,临摹:,返回,墨竹画三题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岁寒三
6、友图,绘松竹梅于一画。宋代以后,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迫害文人和画家,实行特务统治;清代大兴文字狱,有骨气的文人常常死于非命。“四君子”于是成为明清社会喜闻乐见的题材。由于象征意味抽象,欣赏者见仁见智,因而从来没有被统治者禁止。窗前几竿翠竹,门外池边一株寒梅。月光下,竹影婆娑,叶片飒飒作响;池边疏影斜横,水波粼粼映着点点梅花,阵阵香气袭人,这是江南常见的小景,多么清雅宜人,沁人肺腑。还有春寒未退,万木已经复苏的时节,如有机会进入深山崖壑,闻到一股幽香,看到那碧
7、叶成丛,素蕊吐芳的兰花;或者白露为霜、落叶纷飞的秋天,树木凋零,独有篱边黄菊,金英灿烂,给人们送来秋天里的春天美意,都会使人悦目神怡。这是自然环境中梅兰竹菊给予人们的陶冶。我们的诗人、作家也往往会为这些花木吟咏。正是由于人们的喜爱,自唐宋以来,特别到了元代,在中国画坛上便盛行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画。据梅竹兰菊四谱小引载:“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莹其神骨。”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
8、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秋去冬来,菊花凋零,经冬不凋、葱绿长青的唯有松和竹,加上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松、竹、梅便又成为“岁寒三友”。早在唐代,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的诗句。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图,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竹叶一色浓墨涂染,枝叶分处中留白线,此乃宋徽宗赵
9、佶画法。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友。”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中也说道:“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王辉,墨竹画三题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岁寒三友图,绘松竹梅于一画。宋代以后,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
10、竹、菊的合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迫害文人和画家,实行特务统治;清代大兴文字狱,有骨气的文人常常死于非命。“四君子”于是成为明清社会喜闻乐见的题材。由于象征意味抽象,欣赏者见仁见智,因而从来没有被统治者禁止。窗前几竿翠竹,门外池边一株寒梅。月光下,竹影婆娑,叶片飒飒作响;池边疏影斜横,水波粼粼映着点点梅花,阵阵香气袭人,这是江南常见的小景,多么清雅宜人,沁人肺腑。还有春寒未退,万木已经复苏的时节,如有机会进入深山崖壑,闻到一股幽香,看到那碧叶成丛,素蕊吐芳的兰花;或者白露为霜、落叶纷飞的秋天,树木凋零,独有篱边黄菊,金英灿烂,给人们送来秋天里的春天美意,都会使人悦目神怡。这是自然环境中梅兰竹菊给
11、予人们的陶冶。我们的诗人、作家也往往会为这些花木吟咏。正是由于人们的喜爱,自唐宋以来,特别到了元代,在中国画坛上便盛行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画。据梅竹兰菊四谱小引载:“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莹其神骨。”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
12、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秋去冬来,菊花凋零,经冬不凋、葱绿长青的唯有松和竹,加上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松、竹、梅便又成为“岁寒三友”。早在唐代,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的诗句。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图,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竹叶一色浓墨涂染,枝叶分处中留白线,此乃宋徽宗赵佶画法。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友。”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中也说道:“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
13、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一、墨竹画史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偶尔也点缀一些朱竹。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1墨竹画起源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关于最早的墨竹画,传说有四:一是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二是唐代王维开始画竹,开元间有石刻;三是唐玄宗开始画竹;四是起源于李夫人:五代十国时,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
14、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并强占李夫人。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图绘宝鉴: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
15、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竹歌。2一代宗师文同 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最早的墨竹画是五代时李坡的焦墨风竹。该画气韵飘举,迎风墨竹神形兼备,颇有生意。然而,李坡墨竹对后世影响并不大。历代墨竹画者,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文同才是墨竹画的一代宗师。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青少年时期用功读书,白天干活,夜晚读书有时通宵达旦。20岁左右就有很高的才学,被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
16、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他在任洋州太守时,发现该县西北山谷中满是高大的筼筜竹,就在筼筜谷中修筑披云亭,从亭里观赏筼筜,使所画墨竹更为精进。他原先不太珍视自己的墨竹画,后来求画者过多,他不耐烦了,把送来的画绢掷在地上,骂道:“我要把这些绢做袜子穿。”他每到一地,看见别人为他准备了笔砚,就赶紧避开,免得人家强求他画竹。朝中有个叫张潜的小官,为人小心翼翼,文同却主动画纡竹送给他,勉励他要像纡竹那
17、样屈而不挠。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著名论断。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然而,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米芾指出: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的确,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
18、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类似工笔画法,以尽量求得真实。但综观文同所绘竹子,富于气势,故生动而无呆滞之病。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谈到文同,还得提一下他的画竹知己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
19、,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苏轼向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
20、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苏轼善画竹,更擅长画石。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与文同的比较后指出:“吾竹虽不及,而石过之。”他送给米芾的枯木竹石图,是文人墨戏的代表作,充分发挥了中国笔墨的功能,使诗画相结合,富于神韵和艺术趣味。该作品“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笔墨不多,很有生趣,像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不落常套,很别致,耐人寻味。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墨戏,直接影响元代的绘画和明代的徐渭、陈淳的水墨大写意画。吴昌硕、齐白石和现代许多画家都受影响,成为民族传统画绘的一种优秀技法。3元代墨戏 到了元代,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
21、国墨竹画的顶盛期。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顾安、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有人尊称他为赵吴兴。他是书法大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而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第一。赵孟頫书法既实用又美观,成就了中国实用书法的顶峰。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赵孟頫画墨竹,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始创晴竹新篁。同样用飞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亭亭如生。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杨
22、廉夫题云:“网得珊瑚枝,掷向筼筜谷。”吴镇(12801354),字仲圭,浙江嘉兴人,是元四大家之一,墨竹师文同。吴镇善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文同以竹掩其画,吴镇以画掩其竹,有人甚至说他的墨竹画不下于文同。吴镇喜欢画新篁,所绘老干新篁,显出勃勃生机。他画的竹子很有个性,是与他的孤僻、高傲的性格相一致的。柯九思能取文同画竹、苏轼绘石所长,写墨竹往往点缀巨石古木,颇具奇趣。他在丹邱题跋中明确提出:“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他的以书法入墨竹画的主张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画竹方面最为用力的是李息斋,即李衎。他少年时代看到别人画竹,就从
23、旁窥看笔法,起初觉得可喜,不久就发觉别人画得不对,不想再看了。李息斋看过几十个庸人画竹,直到遇见黄澹游,才被他不俗的画技所折服,决心向他学习。一段时间学下来,李息斋才知道黄澹游是学他的父亲黄华的,而黄华则学习文同。这时有人提醒他:黄华虽学文同,但常用灯照着竹枝,对影写真,故所画墨竹极有生气。李息斋深受启发,后来得到文同墨竹画多幅,悉心临摹,并追溯至唐代的墨竹画,获益匪浅。李息斋又到东南竹乡为官,对于竹的“族属、支庶、形色、情状、生聚、荣枯、老嫩、优劣”等,作了精细观察。他又出使交趾,即今越南北部,接触到不少热带、亚热带竹类,悉心研究,颇有心得。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墨竹画和竹类知识,加以在用笔、用
24、墨、用色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李息斋遂成为墨竹画的集大成者。李息斋所著竹谱一书,对墨竹画和竹类的阐述十分全面精当。现存竹谱分四个部分:一是画竹谱,阐述设色竹画的五个方面,即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二是墨竹谱,讲述墨竹画法的四个方面:画竿、画节、画枝、画叶;三是竹态谱,论述画竹必须先知道竹的种种名目和相应的动态,然后才能研究下笔之法,并传授了其丰富的竹态知识;四是竹品谱,分为六个子目:全德、异形、异色、神异、似是而非、有名而非,是他考察实物的忠实记录。李息斋用工笔画笔法写竹,颇具匠心,但略逊生趣。他的墨竹画和墨竹画理论,对后世墨竹画入门者大有帮助。顾安,元统中出任泉州路判官。以写竹得名,行笔
25、遒劲,风梢云干,深得萧悦画竹之法。顾安所绘风竹,竹竿挺拔,枝叶迎风舞动,刚柔相济,洋溢着丝竹的韵味,真可谓“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总而言之,元人墨竹,上承宋代文同的写实遗风,且能师法自然,进一步写出了竹子丰富多彩之态,大家辈出,各有所长。有的格调高古,有的形态逼真,有的笔力雄健,老竿新篁,雨雪风晴无所不备。这一时代的墨竹,进一步溶入了我国源渊流长的书法艺术,在技法上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如在布写竹叶方面,已经总结出了为后世广为运用的各种程式,如个、介、重人、落雁、惊鸿等。在笔墨方面也更加概括了,已经扬弃了文同反正浓淡的画叶法,画枝条已经不再“节节而为之”,画竹节的方法大都只用两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