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论文.doc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热岛效应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摘要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开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方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2、,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安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开展。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目录摘要I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21.1国外研究现状21.1.1国外研究现状21.1.2国研究现状.2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2.1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32.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第3章、研究缓解城市
3、热岛效应的方法与概要43.1研究的方法与概要4参考文献8致9第1章 城市热岛效应现状1.1 国外研究概况1.1.1 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热岛现象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城市地表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使得城市局部大气和地表温度比周围的郊区温度高出好几度。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出现并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Howard的观测到伦敦城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1.1,城区与郊区温差最高值出现在晚上,温差最高值为2.l,总体上,城市热岛效应在冬季最明显,而在春季最不明显。城市热岛在世界很多城市都已形成并被研究,大局部作者的结果与Howard的观测结果一致。Duckworth和Sandberg在San Fr
4、ancisco的大公园与市中心之间观测到10的温差。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各不一样。大局部城市在夏季出现最明显的城市热岛,而不是冬季。分析了影响城市热岛的气象条件,发现风速是影响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风速越大,城市与郊区的温差越小,城市热岛的强度与城市的大小正相关。 Rao首先利用热红外遥感来研究城市热岛,他利用ITOS一1热红外数据(102125)研究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地表温度分布模式。Carlson利用AVHRR热红外(105一125um)白天和夜间的数据研究了Los Angeles地区地表温度分布模式,城市工业和商业区日夜温差大于植被覆盖度高的郊区。Price利用HCMM(Heat Cap
5、acity Mapping Mission)数据(105125m)估算了美国西北部城市热岛效应的围和强度。Byrne训发现气候相似区域的平均最小气温与HCMM估算出的夜间地表温度线性相关。Kidder利用AVHRR研究了StLouis地区雪分布模式。Bailing&Braze利用AVHRR热红外数据(103 113p,m)研究了美国Phoeni*地区的地表辐射温度,发现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相关,重工业区的地表温 度比空地地表温度高5度,Carnahan&Larsonu副利用TM热红外数据(104125p,m)发现印第安纳波利斯 城市地表温度比周围的乡村地表温度低。 Roth利用AVHRR热红
6、外数据(105一115pLm)评估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城市热岛强度,并发 现白天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工业区地表温度高于植被覆盖地区,而夜间城市与郊区的地表温度差 异小。利用热红外遥感观测到的西班牙Valencia夜间地表温度分布模式与汽车观测到的气温剖面相似。Gallo利用卫星数据计算了美国西雅图地区夏季植被指数和地表辐射温度,并与最小气温做了比照,发现NDVI与地表温度呈反比关系,尽管NDVI与地表辐射温度都与最小气温显著相关,但NDVI鸯最小气 温相关性更好。,Gallo进一步比照了37个城市及其周围乡村地区的NDVI、地表辐射温度和最小气温,发 现NDVI与观测到的城乡温度差异
7、线性相关,地表辐射温度与城乡温差相关性略小些。NDVI指示了城乡地 表性质的差异(蒸发量和热容量),地表性质差异导致了城乡间最小气温的不同。但在冬季NDVI并不能很 好的反映地表性质,因为冬季植被叶子不一定是绿色的,而且光合作用活动弱。国研究现状 近20多年来各国学者围绕风速、云量、天气背景、城市规模等影响城市热岛的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还对城市热岛的垂直构造进展了观察研究。城市热岛研究的区域也有一定拓展:早期城市热岛的研究多侧重于温带地区,现在对热带、副热带以及高纬寒带地区的城市也有了细致的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开展,国外学者还对城市热岛进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在诸多人类活动研究中
8、,城市热岛效应就成为气候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例如Peterson等研究了全球农村气温变化趋势,以区别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增温的影响。Hughes等研究了城市对南非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Jones等评估了城市化对大陆气温序列的影响。Weng等根据城郊温度历史性的差异,分析了城市开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认为城市下垫面的扩对城市热岛强度和地表温度变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以Duckworth F S.等的城市上空出现郊外气温高于城区的“穿插效应Cross-over effect为代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另外,Lee于1992年运用遥测技术进展国主要都会区汉城先首尔及其邻近卫星城市的都市热岛研究。日本学者Fu
9、kuoka于1983年针对日本都市人口与热岛强度进展了相关分析。我国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早已开场,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城市气候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等大中城市已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从大气环境角度先后开展了城市热岛强度、水平分布、垂直构造和影响因子的试验研究。我国学者在、等大中城市对城市热岛进展了观测和分析研究。迄今至少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过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到80年代后对国城市气候立体构造和数值模式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但所模拟的垂直高度都在数百米至数千米,而对城市气候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的、高度在100m以下的城市覆盖层和城市边界层下部的分析研究较少。另外,由于可供模拟起始边界条
10、件和模拟验证的实际观测资料较少,给数值模拟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城市大气立体分布进展了实际观测,但在观测方法上却存在一些缺乏。如观测大多采用温度低空探空、小球测风,且测点较少。由于探空仪在近地面层高度100m以下观测精度较差,测点较少如1-2个测点,使数据的代表性减弱,为正确分析城市近地层气候的立体特征带来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2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
11、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到达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这就是常说的热岛效应。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兴旺,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
12、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气温和使室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如目前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高温天气对人体安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说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病症;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
13、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响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安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1城市污染物增加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着城市化开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2、SO2、NO *等有毒气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中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显著的是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温室气体的影响。来自工业生产的废气、汽车尾气以及日
14、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有效增加了城市空气中CO2、NO *、SO2、气溶胶粒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这些污染物善于吸收长波辐射能,尤以CO2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更强;且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层如同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有效阻止长波辐射的逸出,增加大气逆辐射,使热岛效应在夜间尤为突出。2.1.1.2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市区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远比郊区高,建筑物、构筑物和铺砌的道路等所占的面积约在7080以上,绿地相对较少,而郊区则农田密布,其中80以上为水田,城乡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十清楚显,这就导致城市与郊区在热量平衡各分量上差异,首先表现在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其次是城区下垫面温度在晴天都显著高于郊区
15、,城区的绿地和水域面积小,蒸发蒸腾所消耗的热能比郊区小,下垫面温度又比郊区高,因此,通过湍流交换而提供应空气的显热比郊区大,使城市空气的增温大于郊区。城市热岛的形成还与天穹可见度有关,城市建筑物鳞次栉比,天穹可见度远小于郊区,这对地面长波辐射散热影响很大,使城市覆盖层气温不易降低。从而促使热岛形成。城市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到达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样的路面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然后再将其中的大局部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使空气得
16、到过多的热量,气温急剧升高。白天,在一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对太的吸收率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高,升温快,因而其外表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到了晚上,大气又发挥其保温的效应,使得城市与郊区的温差更加明显见图1。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塑胶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反响最快且最剧烈,地表温度最高。其余各材质的下垫面,都有明显的延迟作用。水体的热容量大,蓄热效果好,测试期间温度波动小于3,并且平均温度也明显低于塑胶地面。对太阳辐射影响反响由弱到强依次是:水体、草地、泥地、混凝。2.1.1.3人工热源的增加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燃料,把大量的废热排放到城市大气中。随着经济快速开展,
17、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燃机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废热排放增多,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输入。而大城市里面高楼鳞次栉比,商业建筑与日增多,这些地方热量不易于散发,人口集中,风扇,空调的耗能更是惊人。据调查,城市人为释放的热量,在美国一般相当于地表所吸收的太阳净辐射热的1015。城市大量的人为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从而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出现一个个高温中心。据1984年统计。城区耗煤量为36874 6ta km,是近郊的1 704倍,市区的耗油量为11533 6ta km,相当于郊区的1 .508倍。仅就此两项而论,市区每平方公里上空所获得的人为热相当
18、于郊区的3.2倍强,如果再加上空凋排热等其他的人为热,市区与郊区人为热的差异更大。都市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热岛效应就越明显。可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物。2.1.1.4城市建筑规模膨胀城市化的开展,使城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的高层建筑减低了风速,增加了热量水平交换难度。城市建筑密度越大,热岛强度愈大3。建筑物高度对地表温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高大建筑物的巨大阴影可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每一个外表都能吸收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且高大建筑物有效阻止了太阳热辐射的逸出。研究者通过对城市表层气温的空间分区特点分析了热岛效应的成因,认为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区
19、域不同的建筑构造几何构造和建筑材料所引起,城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往往与最深的城市街谷相对应,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2.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开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度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方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热岛效应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