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
《2023年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碳达峰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
2、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全市经济体系、能源体系、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实施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农村五大领域低碳转型行动,开展节能增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碳汇提升、全民低碳五个方向降碳增汇支撑行动,实施县(市、区)、绿色低碳制造、低碳旅游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维度碳达峰试点示范体系建设,开展统计核算体系、财税价格制度、绿色金融支持、低碳交流合作、市场机制等多种类型政策保障行动,为实现“融入长江经济带、振兴北大门,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奋斗目标、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支撑,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二)基本原则。系统推进,重点
3、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政府调控,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以节能降碳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推动各区域、各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
4、稳过渡。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7.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重点行业绿色
5、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偏煤情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形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省确定的目标值,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能源领域低碳转型。以能源安全为前提,强化能源保障能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L推动化石能源消费转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量,合理调控石油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
6、在保证能源供给的前提下统筹煤电发展,加快推进国华电厂二期等清洁煤电项目,重点推进煤炭储备中心二期扩建和国能神华发电厂煤炭储备工程。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余热回收利用、灵活性改造以及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逐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严格控制非电用煤消费量,有序压减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燃煤消费量,稳妥推进燃煤设备煤炭减量,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推动燃煤锅炉节能改造。推进终端用能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提升生产生活用能设备电气化率。加快天然气的发展利用,保障民生用气,稳步提升工业用气比例,探索天然气分布式能
7、源高效利用项目。(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供电公司、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积极发展新能源。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环鄱阳湖浅滩等具有风电开发价值地点的测风工作,合理利用风力资源,稳步推进风电建设,加快建成高山风场风电项目,重点推进彭泽棉船、德安塘山等风电场建设。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并举,高质量推广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渔业”开发模式,积极推进柴桑区新合光伏发电项目。引进新疆、内蒙古等地光伏电力,推动光伏电力在的消纳。加快农林生物质能源和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实现废物资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推
8、动都昌县、湖口县等地生物质或垃圾发电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提升水能资源开发质量,加快推进老旧小型水电站改造,提升发电设备效能。大力引进水电,保障三峡白鹤滩和雅中直流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合理规划彭泽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和综合开发,持续开展项目设施运行维护工作,为未来核电发展做好准备。积极推动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加快规划完善加氢站建设布局,深化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战略合作,打造特色氢能应用示范城市。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92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6万千瓦。(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3 .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探索“互联网+”智慧能源新模式,整合能源数据信息,建设能源综合数据中心,加快大数据与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能源领域融合应用。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广技术已逐渐成熟的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等在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领域应用,探索氢能核能等新型储能形式与储能介质应用。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调峰设施,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10、支持经开区、瑞昌经开区等工业园区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试点。探索建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试点,建成一批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42.5万千瓦,全市电网基本具备L7%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国网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强油气供应保障。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一流炼化企业,加强油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成品油储配体系,优化城镇加油站布局,合理规划水上加油站点建设,保障燃油供应安全。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能源节点城市、赣鄂皖湘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重要区位优势,积极探索长江中游城
11、市群的油类供应链。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构建形成多点互联互通输气网架,推进城乡供气一体化建设,加快乡村燃气管网铺设,力争早日实现乡镇燃气管网全覆盖。稳步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永修一武宁一修水支线、湖口一彭泽支线)建设,重点支持湖口液化天然气储配项目二期工程、西气川气互联互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围绕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重点耗能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L推动工业领域低碳发展
12、。聚焦“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目标定位,以炼化一体化、有机硅、绿色锂电、纤维素纤维、电子铜箔、玻纤新材料、鸨、模具钢、中船海洋装备、新型生物可降解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联链、融链工程。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玻纤基地、纤维王国、世界硅都、锂电产业生产基地,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前沿领
13、域。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引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鼓励企业争创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能效“领跑者”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严格项目准入,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石化化工产业。推进化工园区达标认定和规范建设,提高化工园区集聚水平。围绕炼油芳燃一体化发展,以石油炼化、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
14、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项目建设,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向基地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千亿级石化芳煌产业基地、千万吨级炼化一体产业基地。加强有机硅新材料应用开发,重点发展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有机硅产品。推动石化化工与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耦合发展,促进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清洁低碳生产升级改造,推进物料循环利用和原料结构调整。到2025年,原油一次性加工能力控制在0.1亿吨,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动钢铁有色行业碳达峰。严格落实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切实控制钢铁产能和碳排放量。加强高
15、炉低焦炭比、高煤比冶炼技术研究应用,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推广。聚焦新型钢铁、特钢等重点领域,扩展特钢在新基建、装备制造和军工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促进废钢利用产业发展,完善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钢铁生产副产资源与建材、石化等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有色行业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探索推广短流程冶炼、旋浮炼铜、浸出渣资源化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提升铜、鸨、铜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铜矿尾矿替代烧制水泥熟料、生产水泥混合材和新型墙体材料,实现行业协同低碳发展。进一步延伸鸨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鸨产业示范链和中部地区重要的鸨产业园。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钢铁有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市工信局
16、、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严格执行水泥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推进砂石矿山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强原料、燃料替代,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广新型凝胶材料、低碳混凝土等新型建材产品,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玻璃纤维行业积极探索高强、高模、超细、低介电、高硅氧、耐碱、耐腐蚀、可降解、异形截面、本体彩色、玄武岩等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璃纤维的池窑生产工艺与装备。陶瓷行业
17、开展提效降碳综合整治行动,推广陶瓷干法制粉、连续球磨、薄板制造等节能工艺技术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装备,深挖节能空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等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围绕水产、粮油、畜禽、茶桑四大重点产业,积极推进丘陵地带油茶、环庐山与修水茶叶规模化种植和鄱阳湖水产规模化养殖,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推广使用生态环保纺织品原材料,推动产业集聚化、协同化发展,重点打造纤维素纤维
18、、棉纺织、羽绒服装、茧丝绸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聚酯纤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半导体照明产业,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瑞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和(武宁)绿色光电产业基地;围绕锂电池、电子配件、智能家电等产业,依托现有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逐步做大产业规模。新材料产业以有机硅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为重点,以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为依托,大力推动先进工艺技术应用,促进鸨、铅锌、铜、有机硅、玻纤等产业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发展,以推动“链长制”走深走实为抓手,以补链强链壮链为核心,加快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大力发展智轨和云轨电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
19、业,推动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交通运输降碳提效。推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发展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L发展低碳交通运输装备。持续推进老旧柴油车、船淘汰报废工作,加快淘汰现有高污染、高排放车辆、船只。推广氢能、天然气、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电能替代,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推动公务用车、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加快车用充电桩、加氢站等交通续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动、LNG动力船舶推广应
20、用,完善船用LNG加气站以及港口岸电布局,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加快推动鄱阳湖区氢能动力船舶建造和检验。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市内河集装箱船、滚装船、12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的受电设施改造。(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水运为支撑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市地理位置优势,推进重点港口、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城西港区、彭泽港区、湖口港区为重点推动沿江板块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建设红光国际港铁
21、路专用线,推动港区和公铁运输联动发展,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完善水港运输体系,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推进港绿色岸电、智能岸电建设。城市出行坚持公交优先,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加大对绿色出行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跨行政区域的绿色出行协调机制,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交方式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不低于35%(不含步行),到2030年达到40%以上。(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
22、分工负责)3 .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时推进城市轻轨建设。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通行空间。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站,重点推进杭瑞、福银高速段,永武、彭湖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昌九快速通道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鼓励在港口、航运枢纽等区域布设光伏发电设施,加快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积极探索开展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创建。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市交通运输局
23、、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打造智能绿色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业智慧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核两廊、三枢纽多节点”的现代化物流格局。推行物流装备标准化,巩固市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成果,进一步推广标准托盘、周转箱、周转笼、集装袋等循环共用。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建设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共享物流、应急物流等新业态。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实现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打通与上海港公水联运以及与赣西、赣中地区的铁水联运通道。鼓励智慧物流平台、多式联运企业、合同物流企业、综
24、合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多式联运主体的发展。加快瑞昌市、柴桑区、7寻阳区、濂溪区等地智慧物流、无人机物流、多式联运等试点示范建设。到2030年,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达到23%o(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贯彻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质量。L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加强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完善建筑建设和拆除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拆迁规模,杜绝“大拆大建”。深入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探索建筑拆除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新模式。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强制性标准能效,在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碳达峰 工作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