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DNA的生物合成.ppt
《生物化学DNA的生物合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DNA的生物合成.ppt(8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篇 遗传信息的传递,前 言,1958年Francis Crick 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1970年D Baltimore对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作出补充,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推测DNA的半保留复制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1963年,Cairna利用放射性自显影的方法,首次观察到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第一节 DNA复制的一般规律,一、DNA半保留复制(一)概念,(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同位素标记技术15N
2、H4Cl细菌培养技术DNA提取技术密度梯度离心技术-15NH4Cl 14NH4Cl,(三)DNA半保留复制的意义,1.遗传的保守性是相对的2.遗传的变异性是绝对的,DNA复制的一般特点亲代DNA的两条链均作为模板DNA的局部需解旋,尚需拓扑异构酶松弛超螺旋DNA聚合酶以5到3的方向合成新链DNA聚合酶需RNA引物DNA的合成是半不连续的DNA复制高度精确(DNA聚合酶的较读功能)DNA的合成非常迅速线性DNA末端(端粒)的复制需端粒酶参与,二、DNA的双向复制,复制起点(origin):是含有100200个碱基对的一段DNA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复制子(replicon)
3、:人的基因组可能有104105个复制子新链增长的方向:53,三、DNA的半不连续复制,领头链(leading chain):后随链(lagging chain):冈崎片段:后随链合成的小片段DNA,四、DNA复制需要RNA引物,RNA引物约10个核苷酸,五、DNA具有高度保真性,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DNA聚合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DNA聚合酶的校读功能细胞修复系统(碱基错配的发生率为10-110-2,DNA-pol较读功能使之降为 10-510-6,复制后的校正修复系统使之降为10-1010-8),第二节 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有关酶及蛋白因子,一、DNA聚合酶,35的聚合功能,即以DNA为模板
4、,催化新链3,5-磷酸二酯键的生成。DNA聚合酶不能将两个核苷酸聚合,故需一段RNA因物35外切核酸酶活性(较读功能),二、引发酶(引物酶)引发酶与DNA聚合酶形成复合体。引发酶负责合成约10个核苷酸的RNA引物。它的底物为核苷三磷酸。在引物产生基础上后,DNA聚合酶负责聚合1530个核苷酸,它的底物为脱氧核苷三磷酸。,三、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拓扑是指物体或图像作弹性位移而又保持不变的性质。,解链过程中,DNA分子会过度拧紧、打结、缠绕、连环等现象。,拓扑异构酶具有内切核酸酶及DNA连接酶的性质 类型:型拓扑异构酶:切割DNA双链中的一股,并适时连接,不需ATP参与复制和
5、转录型拓扑异构酶:切割DNA双链,并适时连接,需ATP,参与复制作用:松弛超螺旋,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拓扑异构酶的作用,四、解螺旋酶(helicase)作用是解开局部一小段双链DNA形成单链,利于DNA合成,五、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SSB)作用:SSB与单链DNA结合,阻止已解链的DNA重新形成双链,利于DNA合成,六、增殖细胞核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质。PCNA的三个亚基绕着DNA形成一个滑动夹子,DNA聚合酶附着于滑动夹子上沿DNA向前移动,进行复制。七、复制因子C(RFC)是一种装载因子,它
6、帮助PCNA环状滑动夹子的装配。此因子作为DNA聚合酶和之间的连系物或纽带,有助于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同时合成。,八、核酸酶H(RNaseH)和盖内切核酸酶(FEN1)它们参与去除RNA引物的作用。RNaseH降解RNA引物,留下一个核苷酸连在冈崎片段的末端,由FEN1完成去除最后一个核苷酸。,九、DNA连接酶(ligase)作用:催化两个DNA片段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而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第二节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一、DNA复制的起始,起点辨认复合物(ORC)辨认复制的起始点序列(此序列含有由11个核苷酸组成的保守序列:A(T)TTTATA(G)TTTA(T),ORC具有弱解旋酶活性的
7、小染色体维系蛋白(MCM)再与之结合,产生复制叉,形成复制泡,单链DNA结合蛋白(复制蛋白A)与单链DNA结合,解旋酶再结合到复制泡上。与DNA-pol结合的引发酶在起始位点合成约10个核苷酸 的RNA引物,然后由DNA-pol再形成1530个核苷酸的DNA片段。,二、DNA链的延伸,DNA聚合酶/引发酶产生RNA-DNA后(大约40个核苷酸),RFC紧密结合到引物-模板接合处,DNA聚合酶与模板DNA脱离。RFC负责组装PCNA滑动夹子,然后DNA聚合酶结合到PCNA组成的滑动夹子上,完成冈崎片段的延伸,最终长度达130-200个核苷酸。前导链引物合成后由DNA聚合酶连续延伸DNA 链,长度
8、可达5-10kb。,三、DNA复制的终止,RNA引物的水解:首先由RNase H降解RNA引物,留下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到冈崎片段上。然后,由盖内切核酸酶除去最后一个核苷酸。DNA大分子的形成: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DNA链。,pol,前导链,5,冈崎片段(130-200nt),pol,后随链,四、端粒DNA的复制,(一)端粒什麽是端粒?端粒是指真核染色体两末端的一种特殊的膨大结构。端粒的构成:端粒由染色体末端DNA和DNA结合蛋白组成的复合物。端粒的作用是(1)保护染色体末端DNA不被核酸酶降解。(2)避免染色体间的融合。,6.端粒DNA的结构端粒DNA有三个结
9、构功能区:端粒相关序列、端粒重复序列和3单链悬突(两个重复序列的长度)。不同物种的端粒DNA长度差别很大。重复序列长度也不一样。3单链悬突可能是端粒的一个普遍特征。真核生物的端粒DNA序列相当保守,一般有58bp 串联重复组成,特征是富含G/C,在3端超出互补链1216个核苷酸。,端粒相关序列,端粒重复序列,3端悬突,7.端粒DNA结合蛋白包括与3单链悬突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和与端粒双链DNA结合的蛋白质。端粒蛋白与端粒DNA结合,保护大约100bp的双链和末端单链DNA。,(二)端粒酶什麽是端粒酶?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很特殊的核蛋白复合物。端粒酶的作用:端粒酶RNA含有与端粒DNA
10、互补的序列,并具有逆转录酶的性质。端粒酶负责端粒DNA合成。,U,(三)端粒DNA复制-爬行模型,(四)端粒、端粒酶与衰老通过对体内外细胞端粒平均长度研究,发现同一种细胞不同生长时期端粒长度不同,且端粒DNA序列重复程度与细胞的寿命呈正相关。人类细胞体外分裂时,通常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DNA序列丢失约50bp200bp,细胞停止分裂,处于静止状态。说明端粒DNA序列的缩短与细胞增殖受限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细胞的连续分裂,端粒DNA逐渐缩短,甚至丢失,细胞老化并丧失增殖能力而死亡。老年人的端粒DNA长度明显短于年轻人。因此,端粒DNA缩短是细胞衰老的普遍现象。原因可能是人体端粒酶的活性低。研究
11、发现,精子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极高。,二、线粒体DNA复制-D环复制,线粒体DNA有两个复制起点。第二个复制起点开始复制时,第一个复制起点已复制达全环的2/3,并将外环取代出来。电镜下观察此结构似D形,故称D环复制。D环复制时两条新链的起始时间不同,因此复制是不对称的。,第四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DNA聚合酶I的结构,DNA聚合酶的结构,二、原核生物(E.coli)DNA的复制过程,(一)复制的起始有一个复制的起点和一个复制的终点。采取双向复制。复制起点有特殊的序列,(一)复制的起始-引发体的生成(二)DNA片段的延长(三)复制的终止,拓扑异构酶,DnaA,SSB,pol,SS
12、B,DnaG,pol,前导链,5,冈崎片段(1000-2000nt),后随链,第五节 反转录过程,一、逆转录的概念:是指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DNA的过程。二、逆转录酶具有的酶活性:RNA依赖性DNA聚合酶活性: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单链核糖核酸酶H(RNaseH)活性:水解模板RNADNA依赖性DNA聚合酶活性:以合成的DNA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DNA链三、逆转录酶需要引物:细胞内合成需宿主细胞tRNA作为引物体外合成可人工合成引物,四、逆转录过程,cDNA(互补DNA):指以RNA为模板生成的双链DNA。逆转录的意义:可能与细胞分化与胚胎发生有关逆转录的应用:基因工程中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DNA 生物 合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