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ppt
《生理学第八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八章.ppt(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八章 排泄,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1.呼吸器官;2.消化道;3.皮肤;4.肾脏:,肾脏功能:(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
2、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一、肾脏的功能结构,(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见表8-1,(三)球旁器(近球小体)1.近球细胞:入球小动脉膜内的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2.致密斑:入球小动脉与远曲小管连接处,细胞呈立柱状、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3.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1)供血很丰富: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约1200ml(2)血液分布不匀: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约5%的供
3、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3)形成串联的两套毛细血管网:皮质肾单位入球动脉的口经较出球动脉粗,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体液调节 NE、E、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4、。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2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125ml/min。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为19,(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其间的结构称滤过膜。2滤过膜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细胞通过。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的足突之
5、间形成裂隙,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滤过屏障滤过膜,蛋白质,3 滤过膜的通透性(高度的选择性)机械屏障:基膜上的网孔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电学屏障:滤过膜上覆盖着唾液蛋白质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阻止蛋白质通过。,(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平衡,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6.0(2.67+1.33)=2.0kPa(15mmHg)0 有滤液生成,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6.0(4.67+1.33)=0kPa(0mmHg)=0 无滤液生成,特点: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正常时,出球端除血浆流速快
6、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蛋白尿、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3)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兴奋、NE Cap.收缩 b.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c.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4)肾血浆流量: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影响的是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率减慢,滤过平衡
7、靠近小动脉端,使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反之,流量减少,尿量减少。,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小管液:经肾小球滤过的超滤液(原尿)进入肾小管。重吸收: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而进入管周毛细血管的过程。,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部位,方式,途径和特点,(1)近端小管中的重吸收:物质重吸收最重要一段,重吸收的动力是Na+-K+泵。H2O、Na+、Cl-、K+:6570%HCO3-:80%90%葡萄糖、氨基酸:全部吸收 H+:分泌,(2)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被动重吸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重吸收: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
8、性主动转运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3)重吸收的特点,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各段肾小管的功能也不尽相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1)Na+重吸收过程,近端小管后半段,Cl-的重吸收,管腔外的电位低于官腔内,Na+顺电位梯度经细胞旁路重吸收,管腔膜Na+易化扩散入上皮细胞内,近端小管前半段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2)Cl-的重吸收 机制:被动过程。近曲小管的后半段,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间隙。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3)H2O的重吸收 重吸
9、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重吸收途径:细胞旁路 H2O通道,总结:近曲小管对Na+、C1-和水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主要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和Na+-H+交换相耦联,进行跨细胞主动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C1-顺浓度梯度,Na+顺电梯度,通过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3)水的重吸收:溶质吸收后,水靠渗透作用被动重吸收。因此,该段小管液与血浆渗透压相同,是等渗重吸收。,(4)HCO3-的重吸收:被动过程,重吸收的特点: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5)K+的重吸收,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90)在近端小管被
10、重吸收入血 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K+重吸收的机制:逆化学梯度主动重吸收,(6)葡萄糖的重吸收 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重吸收机制:Na+参与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协同转运体的数目有限有关)。,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160180mg(8.910.1mmol/L)。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成人男性为0.375g(2.08mmol)/min,成人女性为0.3g(1.6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第八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