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休克.ppt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休克.ppt(1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休 克shock,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症状描述阶段,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故形静如死状。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闲,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厥症 or 尸厥,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大量失血是休克的始动因子 交感衰竭CA 血压 休克休克的关键是血压,治疗:肾上腺素,外周循环衰竭阶段,实际上:,升压药,休克动物BP 死亡率,正常动物休克,Text,Text,微循环学说,20世纪60年代Lillehei:因微循环灌
2、流障碍引起的全身功能的普遍降低,致病因子,微循环灌流障碍,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器官灌流量不足.,概 念,功能代谢障碍,病因与分类,第一节,一、病因学分类,1.失血性(hemorrhagic)2.烧伤性(burn)3.创伤性(traumatic)4.感染性(infectious)5.过敏性(anaphylactic)6.心源性(cardiogenic)7.神经源性(neurogenic),失血性休克,北京一位23岁的女孩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胃溃疡在很多人看来不算重病,这样的病真能夺人命吗?专家直呼:“因胃溃疡而致死太遗憾。”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都会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可能是溃疡的位
3、置不巧,正好“烂”在了血管上,甚至可能是一条小动脉,导致短时间内出血量很大,引起失血性休克。,二、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三低一高”,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血压总外周阻力,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血容量充足,心泵功能正常,血管床容量正常,正常血液循环,休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失液 烧伤,创伤,过敏 脊髓麻醉 损伤,感染,微循环障碍,心衰,第二节休克分期及发生机制,休克的发生机制,微循环概述,定义,组成,通路,调节,功能,微循环,Benjamin W.Zweifach(1911-1997)当代
4、微循环之父,一、微循环概述,1、定义: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通路2、组成:七部分,眼球结膜微循环,微A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真cap网 微V 前闸门 分闸门 后闸门 cap前阻力(Ra)cap后阻力(Rv),3、通路:,营养通路,直捷通路,A-V短路,一、微循环概述,流速: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无颗粒感(如塑料带)线粒流:同上,血流稍有颗粒感(绸带状),毛细血管流态,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呈线,有明显颗粒感(布带状)粒流:血流较快,如泥沙流(麻袋状)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停滞
5、:血流停止不动。,肠系膜10倍微循环,4、微循环的调节,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5、微循环的功能,主要功能:物质交换营养通路,一、微循环概述,为什么Cap是交替开放的?正常仅开放0%,Cap前括约肌与后微A收缩,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1个功能单位:物质代谢交换2种调节:神经体液缩舒血管3条通路:营养、直捷、短路,微循环小结,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改变,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缺血性缺氧期 代偿期,休克中期,休克进展期微循环淤滞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失代偿期,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DIC期不可逆期,休克早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循环缺血,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血液经
6、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休克早期,休克早期,交感神经兴奋,CA,缩血管体液因子,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真毛细血管网灌流,微血管显著收缩,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受体,动-静脉短路的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BP,减压反射抑制,疼痛刺激,内毒素有拟交感作用,交感 兴奋,CA,其它体液因子作用,AT:RAAS活性加强 ATADH:血容量 ADHTXA2、ET、MDF、LTs,休克早期,休克早期,(1)有利于维持Bp(2)有利于心脑血供,(1)维持动脉血压:
7、回心血量 CO 外周阻力,自身输血自身输液ADH,ADS,(心源性休克除外),回心血量心率收缩力,血压并不能反映休克的进展,自身输血,有效循环血量 交感神经兴奋 容量血管收缩,自身输液,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收缩 Cap前阻力 Cap后阻力 Cap静水压 组织液进入Cap,(2)有利于心脑血供,脑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受扩血管因子影响明显;,冠状动脉:受体兴奋扩血管效应强 受体兴奋缩血管效应,皮肤,骨胳肌、肾血管:受体兴奋 缩血管效应,“血液重分布”,移缓救急,休克早期,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中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微循环淤血、渗出、浓缩,微血管自律运动消失,对CA反应性 前阻力血管
8、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前阻力 后阻力,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灌而少流,灌大于流,淤血+渗出 血液浓缩,肠系膜微循环25倍粒摆流,休克中期,休克中期,微循环变化机制,血液浓缩,微血管扩张,血液淤滞,酸中毒对微血管舒缩的影响,微静脉仍收缩,休克早期,休克期,失血、创伤等,血液流变学改变 a白细胞贴壁 b血液浓缩,休克中期,休克中期,(1)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2)BP 进行性,重要器官供血,血液淤滞在微循环,血浆外渗至组织间隙,(1)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自身输血停止,自身输液停止,A.真毛细血管开放数,B.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C.微血管通透性,自身输液停止,有效循环血量,(2)BP进行性,重要器官供
9、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休克中期,微循环淤血,休克,王,男,69岁。被汽车撞伤腹部及髋部1小时就诊。入院时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恍惚,X线片骨盆线性骨折,腹部穿刺有血液,血压60/40mmHg,脉搏140次/分。立即快速输血600ml,给止痛剂,并行剖腹探察。术中见肝脏破裂,腹腔内积血及血凝块2500ml。术中血压一度降低为零。又给予快速输液及输全血1500ml,术后输5碳酸氢钠溶液700ml。病人入院以来始终未见排尿,又静脉注射呋噻米40mg,共3次。4小时后,血压回升到90/60mmHg,尿量增多,次日病人稳定,血压逐步恢复正常。,休 克,概述病因与分类发生发展机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几种
10、常见休克的特点防治原则,概述Introduction,休克,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是指病人遭受剧烈创伤后的一种危急状态。,症状描述阶段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认识发展阶段,1.症状描述阶段,19世纪Warren,Crile,2.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二战期间,3.微循环学说创立阶段,Lillehei 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学说,休克的关键在于血流 即有效灌流量休克时交感是兴奋而不是衰竭,QBP/R,R 8L/r4,QBPr4/8L,Q BP r4,输血补液+血管舒张药,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灌流量,败血症休克,细胞损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炎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生理学 休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