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生物化学.ppt
《肝脏生物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生物化学.ppt(10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肝脏生物化学,肝脏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1)具有两条入肝的血管:肝动脉和门静脉;(2)具有两条输出道路:肝静脉和胆道系统;(3)肝内有丰富肝血窦;(4)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细胞器。,概 述,肝门静脉系肝动脉系肝静脉系肝内胆道系,肝门静脉系肝动脉系肝静脉系肝内胆道系,肝脏的化学组成特点,蛋白质含量高:1.丰富的结构蛋白;2.丰富完备的酶体系。,肝组织结构特点双重血液供应 两条输出通路 极丰富的血窦 种类繁多的酶,第二节 肝脏在代谢中的作用,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进食:糖原合成 空腹:肝糖原分解 饥饿:糖原分解、糖异生,在糖代谢中: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方式:合成肝糖原、分解
2、肝糖原、糖异生,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1、胆盐:帮助消化 2、脂肪酸分解、合成、改造 3、生酮:第二能源 4、胆固醇代谢 5、合成磷脂:将脂肪以脂蛋白形式运 出肝,防止脂肪肝,在脂代谢中:分泌胆汁,促进脂类消化,氧化FA 合成酮体、胆固醇 脂肪动员FA酮体大脑供能,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合成血浆蛋白(血浆清蛋白等)(-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正常人:血清总蛋白:55-75 g/L 清(白)蛋白(A):35-55 g/L 球蛋白(G):20-30 g/L A/G比值:1.5-2.5,肝脏合成全部清蛋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病变:清蛋白合成 球蛋白 A/G比值倒置:A/G 1,2、氨基酸
3、分解主要场所:转氨酶活性:高 ALT:丙氨酸转氨酶(GPT:谷丙转氨酶),3、合成尿素:氨 尿素肝受损:尿素合成 血氨 肝昏迷(肝性脑病),鸟氨酸循环,在蛋白质代谢中:合成全部清蛋白 A/G=1.5-2.5/1 合成、分解AA 合成尿素,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1、脂溶性Vit的吸收:胆汁酸盐 2、脂溶性Vit的储存:A、D、K、B12 3、参与维生素的代谢:VitD的转变 VitD的活化(-OH):1,25-(OH)2-D3 参与辅酶的组成 VitPP NAD(P)+,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激素的灭活(活性降低或丧失)肝受损:灭活能力 钠与水潴留:醛固酮 蜘蛛痣或肝掌:雌激素,在
4、维生素代谢中: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贮存、转化在激素代谢中:激素的灭活,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概念: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对象:非营养物质 外源:食物添加剂、色素、药物 内源:胆红素 NH3 激素意义: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强,溶解性增 大,易于排泄,生物活性或毒性降低或消失,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生物转化:机体通过化学反应使非营养物质的极性增加,有利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或改变其毒性、生物活性或药理作用的转变过程。部位:主要在肝,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非营养性物质:既不构成细胞的原料,也不能氧化供能的物质。来源:内源性:激素、神经递质、代谢产物 外源性:药物、胃肠道腐败产物,非营养性物质:既不构成细胞的原
5、料,也不能氧化供能的物质。,人体很多组织能进行生物转化,但肝脏是最主要器官.生物转化不一定是解毒作用,生理意义 使非营养性物质极性增强,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生物活性或毒性降低或消失 不一定是解毒作用,对硫磷(俗称1605,一种硫代有机磷农药),例-1,生物转化,对氧磷(水溶性增加100倍,毒性加强),例-2,黄曲霉素B1,2,3-环氧黄曲霉素B1(致癌物),生物转化,黄曲霉素B1醇,结合解毒产物,UDPGA,PAPS,(活化),(解毒),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目的:增加极性,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 还原 水解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6、,(一)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1、氧化反应(1)加单氧酶系:微粒体RH+O2+NADPH+H+ROH+NADP+H2O,作用物,氧化产物,(2)单胺氧化酶系:线粒体RCH2NH2+O2+H2O RCHO+NH3+H2O2(3)脱氢酶系:细胞液、微粒体RCH2OH RCHO RCOOH,胺,醛,2、还原反应 位置:微粒体 酶类: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硝基苯 亚硝基苯 羟氨基苯 苯胺,+2H-H2O,+2H-2H,+2H-H2O,3、水解反应 位置:胞液 酶类:酯酶、酰胺酶,水解酯酶,+CH3COOH,乙酰水杨酸 水杨酸 乙酸,(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UDPGA+
7、UDP,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苯酚 苯-葡萄糖醛酸 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苯甲酸 苯甲酰-葡萄糖醛酸 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UDP,(1)硫酸结合反应,+PAPS,硫酸转移酶,+PAP,3-磷酸酰苷-5磷酸硫酸,2、其他物质的结合反应,(2)乙酰基结合反应,+CH3COSCoA+HSCoA,乙酰转移酶,对氨基苯磺酰胺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3)甲基结合反应,加单氧酶系:激活分子氧,使其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作用物分子中,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H+还原成H2ORH+02+NADPH+H+加单氧酶 P450 ROH+H20+NADP+,常见
8、的被结合的物质:1、葡萄糖醛酸 供体:UDPGA 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2、硫酸 PAPS 3、乙酰基 乙酰COA,生物转化的特点:个体差异性 反应类型多样性 反应过程连续性 解毒致毒双重性,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年龄、性别、疾病、诱导物及抑制物,第三节 胆汁酸代谢,一、胆汁 肝细胞分泌,储存于胆囊,有促进消化作用。肝胆汁 胆囊胆汁,表19-2 肝胆汁与胆囊胆汁组成成分的比较 肝胆汁 胆囊胆汁颜色 金黄色,清澈透明 暗褐色,粘稠不透明比重 1.014 1.040pH 7.1-8.5 5.5-7.7H20(%)9697 80-82胆汁酸(%)0.2-2 1.5-10胆色素(%)0.05-0.17
9、 0.2-1.5胆固醇(%)0.05-0.17 0.2-0.9脂 类(%)0.05-0.08 0.2-0.5无机盐(%)0.2-0.9 0.5-1.1蛋白质(%)0.1-0.9 1-4,二、胆汁酸种类 游离胆汁酸:胆酸、脱氧胆酸、按结构分 鹅脱氧胆酸、石胆酸 结合胆汁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初级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及按来源分 相应结合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及 相应结合胆汁酸,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金黄色、微苦稍偏碱的液体。胆汁中的主要特征性成分是胆汁酸。,胆汁酸的生成简示如下:(肝中)胆固醇 初级游离胆汁酸 甘AA 牛磺酸 初级结合胆汁酸(胆酸 鹅脱氧胆酸)(肠中)
10、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 石胆酸)*胆固醇 肝 胆汁酸,三、胆汁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一)胆汁酸的代谢 1、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胆固醇 7-羟胆固醇 胆酸 鹅脱氧胆酸结合胆汁酸(4种)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7-羟化酶,初级游离胆汁酸,结合甘氨酸或牛磺酸,限速酶,1、初级胆汁酸生成 胆固醇 7-羟胆固醇 初级游离胆汁酸 结合胆汁酸,7-羟化酶,肝脏,牛磺酸/甘氨酸,甘氨胆酸 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 牛磺鹅脱氧胆酸,胆酸 鹅脱氧胆酸,2、次级胆汁酸生成 结合胆汁酸 排入肠道 游离胆汁酸 次级游离胆汁酸,胆汁,肠道菌水解,7-脱羟反应,脱氧胆酸石胆酸,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肝)
11、胆汁酸 肠 肝,95%重吸收,胆汁,肝脏胆固醇初级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肠道结合胆汁酸次级游离胆汁酸,胆固醇 肝脏 胆汁酸,大部分胆汁酸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汇同新合成的胆汁酸再次排至肠道,构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见图),意义:弥补胆汁酸合成不足,利用有限的胆汁酸,促进脂类消化。,(二)胆汁酸的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有亲水基团:-OH,-COOH 有疏水基团:-CH3,烃核,苯环 降低油/水表面张力,使乳糜化,增加接触面积,帮助消化与溶解。,2.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 若腹泻/回肠切除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影响脂类消化,并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易形成胆结石。,肝 门静脉 大肠,胆固
12、醇结合胆汁酸,小肠,功能:降低油水间的表面张力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反复被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生理功用,保证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问题:1、肝脏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 2、消胆胺如何降低血清胆固醇,定义:胆汁中有色化合物的总称。成份: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胆素来源:铁卟啉化合物 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Mb)、Cyt、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 80%来自衰老红细胞Hb,少量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破坏和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降解,第四节 胆色素代谢,胆色素代谢 胆色素是血红素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色、胆素原和胆素,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 来源:血红蛋白 部位: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脏 生物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