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概述.ppt
《1宏观经济学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宏观经济学概述.ppt(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概述,2023/3/10,2,发展经济的全部目的无非是为现在和将来提供商品和服务。证明这一点的义务,我认为最好是永远交给那些宁肯少生产一些而不是多生产一点的人,那些宁肯让人力、机器或土地等生产要素闲置起来的人。但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竟然能够听到如此之多的为浪费辩解的理由,诸如担心通货膨胀抬头、国际收支逆差、预算收支失衡、国家债务过重以及对美元信心的丧失,等等。詹姆斯托宾国民经济政策,2023/3/10,3,微观经济学涉及的是单个价格与数量的变动方式涉及谷物价格怎样在棉花价格下跌时提高。微观经济学论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市场机制。宏观经济学论述整个经济的行为或经济生活的宏
2、观总量。它研究的是一国产出、就业、失业和价格的总的水平。如果微观经济学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成为收入理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023/3/10,4,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2、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3、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2023/3
3、/10,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严格且固定不变的。许多经济情况既涉及微观经济也涉及宏观经济的层面。例如,企业投资于新机器和设备的总体水平有助于确定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要了解企业决定购买多少新的机器设备,我们又需要分析单个企业所面临的激励而这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2023/3/10,6,(2)
4、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2023/3/10,7,(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
5、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2023/3/10,8,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基本步骤
6、:首先,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典型的或平均的家庭或企业,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研究它们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怎样以及将要怎样行为。其次,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将典型家庭或企业的行为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加以“复合”,把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如价格、产量、消费量等等加总,然后推导出整体数据间的各种不同关系,以图解释关键经济变量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2023/3/10,9,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aggregation)总量分析方法:从个
7、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经济加总是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例如总产出就是通过货币将物质形态不同的产品产量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春种田园皆万物,秋收遍地是黄金”(1)宏观分析中有些变量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得到。(树木与森林),2023/3/10,10,*例: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由 5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C)和他们的可支配收入(Yd)具有下列关系:,2023/3/10,11,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就是:总消费=(10+10+5)+(1+2*0.9+2*0.8+0.85+0.95)Yd/(1+2*1+2*1+1+1)=2
8、5+0.8857Yd而不是简单的相加结果(10+10+5)+(1+0.9+0.8+0.85+0.95)Yd=25+4.5Yd可见,此处用的并非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权平均。,2023/3/10,12,(2)宏观经济学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和重复。有时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有时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例:合唱队的比喻、五官争功。节俭的谬误(Paradox of thrift)。降低工资与投资的例子。,2023/3/10,13
9、,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萧条的经济机制,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二战后美国国会授权政府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增长的责任。1946年就业法提出“联邦政府持续的政策和责任,是使用与其需要和义务相一致的一切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就业、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1、为什么产出和就业会不时地下降?怎样才能减少失业?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率?,2023/3/10,14,宏观经济学的简明历史演进,1903年,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教授的不懈努力下,剑桥大学设立经济学和政治学荣誉学位,在此之前经济学只作为历史和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
10、的一部分来讲授。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没有系统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把他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李嘉图到马歇尔、庇古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家称为“古典学派”。,2023/3/10,15,(一)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1662年的赋税论中对人口、财产、劳动收入同一国财政收支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考察。1670年代的政治算术中,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对不同国家的国民财富的差异作了比较;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了第一次估算。他把劳动收入、财产收入、租金收入之和作为国民收入,用国民消费之和表示国
11、民收入的去向,被认为是总量分析方法的最早运用。,2023/3/10,16,(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密契尔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2023/3/10,17,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经济中的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率是劳动市场的价格,调节劳动市场的供求平衡。2、利息率是储蓄的回报率,是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成本,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可以保证经济社会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3、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名义量(或价格总水平),与实际变量无关,即货币是中性的。,2023/3/10,
12、18,古典(早期)宏观经济理论,(1)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理论;二是经济周期理论或失业和衰退的理论。较著名的有萨伊定律,修莫的货币数量论或费雪的货币数量公式等。,当时关于货币的理论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存在着很大分歧,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关于周期的理论争论的焦点在失业问题上和经济衰退是否资本主义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上。例如,萨伊为代表的主流认为失业是暂时的或自愿的,因为价格有充分的灵活性,只要接受当时的工资就可以就业,而且衰退也是暂时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的纠正这些偏差。货币只对名义价值起作用,而对实际经济不起作用(古典两分法)。,2023/3/10,19,(2)另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
13、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及他对货币作用的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而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利息率决定的理论等等。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其有着重大区别。,2023/3/10,20,萨伊定律,是指市场会自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卖者会将买者带到市场上来”,同时,经济将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通常被看作是将货币经济等同于物物交换的经济。萨伊对货币经济的解释也是与上述观点一致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买和卖是分开的,所有的人不一定卖的同时就买。萨伊解释说,人们得到了卖的收入以后如果不当时就买,可以看作收入中的储蓄,而有些人用根本不卖而用以前卖的收入来买(当然也可以用以后的收入来买,即借钱来买
14、),因此只要整个经济中的储蓄等于投资,在货币经济中就可以自动达到均衡。他认为储蓄是利息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于是利息率的调节会使得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均衡,所以卖者会将买者带到市场上来在货币经济中同样是正确的。,r,$,0,投资,储蓄,r*,$*,2023/3/10,21,货币数量论和货币数量公式,M V=P Q,该式有很丰富的含义。比较重要的有:,1.关于货币的价值。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公式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其自身包含社会必要劳动量,纸币则取决于其含金量。,2.公式左边是货币的供给方面,右边是货币的需求方面,该式表示货币的供求必然相等。,公式两边同时除以V
15、:,M=,左边是货币供给量,右边是货币需求量。,3.公式右边也是总供给量,即该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左边是总需求,因为当年所有流通的货币货币数量M乘以货币交换速度V,就是当年商品交易的总额,也就是人们购买商品所有的货币支出。,M V=AE,2023/3/10,22,(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有关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根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得古典的理论面临严重的挑战。再无视衰退的周期性,经
16、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关系,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就要丧失殆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兴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也从此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2023/3/10,23,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凯恩斯的经济学是针对古典经济学(即马歇尔的 neo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市场出清,并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繁荣,三大心理规律会起作用,使得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他用刚性工资来解释市场调节机制失效);二、他对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提出了批评,指出,从宏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