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磨课心得体会.doc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磨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磨课心得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磨课心得体会设计红绿灯上课教师磨课心得一、崎岖的“磨课”之路(一)确定课题一一从生活情境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电路中的开关这一课的契机是偶然间看到双控开关(卧室里门口床头开关)的电路图,惊叹于其设计的巧妙,利用简单的电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正好四年级的孩子正在学电路单元,并且都有使用双控开关的经验,当我随机访谈几个孩子后,我发现他们都很乐于去思考双控开关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甚至有的同学苦思冥想了一整天,并且能够想到一些方法去达到双控的效果,虽然这些方法都不是最优的方案。这些都坚定了我一定要将双控开关融入电路单元的想法,希望学生可以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虽然当时
2、有老师告诉我,这一课需要很多铺垫,是需要学生在理解回路的基础上去设计开关,恐怕以后每次上课前都需要去了解学生情况,这些困难都没有浇灭我想上双控开关的决心。虽然到最后设计红绿灯的呈现结果不算太差,但如果在选课时能够知道后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应该会果断的选择换课。(二)初遇困难一一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子教学活动最初的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是通过引入双控开关的场景,明确我们的需求,让学生去思考双控开关电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利用所学的回路相关概念去理性分析设计图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试教2次后发现,在第一次设计活动时学生参与度还是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会将两个开关串联在一个回路中,这
3、样的设计在第一次交流时就会被同学否定掉,因为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少数的小组会将两个开关并联到电路中,但是单纯的并联也不能达到双控的效果,所以在修改自己的设计时,很多同学都陷入了瓶颈,没办法想到更好的效果。于是更改教学设计加入了一个红绿灯开关给学生作为启发,用开关去选择电路是否能够达到双控的效果呢?在再次试教后发现有的班级个别小组是能够转变思路,设计出双控效果的开关。在欣喜于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双控开关这一看似简单的设计是不是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还不能达到?少数个别的孩子能够设计出来,多数孩子在课堂上“划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吗?多
4、次试讲和反复思量后我们决定,引入一个新的开关一一三脚开关。三脚开关是孩子们的玩具上很常见的拨动开关,在拨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电路,实际上我们是将双控开关的设计换成了对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变为1.认识三脚开关,2.利用2个三脚开关去设计双控电路。因为放不下对双控开关的执念又让我们走上了一条研究三脚开关的道路。在不断的试教过程中,始终只有少部分科学学习的“优等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双控开关,改为研究三脚开关这样的一个小“黑匣子”,通过思考三脚开关是怎么控制电路的去推测它的内部构造,通过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对别人的观点。最后打开三脚开关去验证。在这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确实有很多
5、思维活动的过程,去推理、验证和产生科学的辩论。但它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去推测三脚开关的内部构造呢?为什么要去推理验证呢?我不能直接将它打开吗?以上我们走过的所有的“弯路”,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基于学情去设计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想学什么?为什么学?最近发展区在哪儿?所以,在经历了十几节课的试错后,我们将教学设计改为了设计红绿灯。(三)柳暗花明一一抛开材料执念,回到最初的梦想设计红绿灯和设计双控开关其实是类似的,都是基于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设计红绿灯更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再经过了前面电路中的开关的十几次试教,让我们对学情有了充分的了解,
6、学生虽然初步理解回路的概念,但放在具体问题中利用有限的材料去设计和分析电路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设计红绿灯时,会将两个灯连成串联电路,或者连接并联电路将开关放在回路主干道上等;在设计开关时虽能够简单控制电路,却未必去考虑更多其他诸如稳定,方便、节省材料等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无法将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来解决问题。对于具体问题中利用有限的材料去设计和分析电路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因为学生没有针对电路进行理性的推理和分析;所以在试教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教学设计,从最初的让学生设计和制作放在同一教学环节到先设计再分享学生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电路,再制作、测试等过程,自
7、主建构“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同时指向“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这一核心概念。并让学生明白设计对于工程的重要性。在本堂课中,孩子们经历完整的设计思维:共情-确定问题-形成概念-原型设计-测试并不断的迭代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处理工程问题的规范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以及根据测试反馈迭代作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磨课”、“磨”自己在整理试教实录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太关注于教学设计,就很难去关注学生的本质想法;因为有很多的预设,所以很容易听懂学生这么说的原因,而忽略了追问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四年级 科学 下册 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3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