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的基因重组.ppt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的基因重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的基因重组.ppt(1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 基因重组,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recombination),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Genetic Recombination,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1.转化(Transformation)2.转导(Transduction)3.接合(Conjugation)4.原生质体融合(Cyto
2、plasmic fusion)5.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经过交换将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转化后的受体菌称转化子(Transformant)。,格里菲斯(F.Griffith)实验,无毒的型粗糙型(无荚膜)肺炎球菌,有毒力的型光滑型(有荚膜)肺炎球菌,1928年,英国医学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用肺炎球菌(pneunococcus bacteria)进行实验,发现微生物转化现象,野生型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3、菌落为光滑 型,一种突变型为粗糙型,两者根本差异在于荚膜形成;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具特殊的抗原性;不同抗原型是遗传的、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发生互变。,I,II,无,粗糙,无,粗糙型R,I,II,III,有,光滑,发达,光滑型S,类型,毒性,菌落,荚膜,基础知识,活的S细胞,注射入老鼠,老鼠死亡,1.,活的R细胞,注射入老鼠,老鼠存活,2.,3.,加热杀死的S细胞,注射入老鼠,老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细胞与活的R细胞混合,从死老鼠体內可以分离出活的S,而且活的S仍具有致病力,注射入老鼠,老鼠死亡,4.,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对其试验结论及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格里菲斯认为:(有毒)死细菌中的某种
4、物质转移到(无毒)活细菌中,并使之具有毒性,导致小家鼠死亡。他将这种细菌遗传类型的转变称为转化,并将引起转化的物质称为转化因子(tranforming principle)。但是当时的化学与生化分析技术还无法鉴定杀死细菌中的成分,因而不知转化因子为何物。以后一些研究者重复上述试验:将加热杀死的SIII细菌与 无毒RII细菌混合培养,然后注入小家鼠体内,同样导致 家鼠死亡。表明:细菌在培养条件下也能够实现遗传类型间的定向转化。,1.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并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Da的DNA片段。3.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
5、细胞4.转化DNA单链与受体菌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段配对,接着受体染色体组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并被外来的单链DNA所交换和取代,于是形成了杂种DNA区段。5.受体菌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类似受体菌。当细胞分裂后,此染色体分离形成了一个转化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转化过程,TRANSFORMATIONdirect uptak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DNA fragments,细菌转化,以反向遗传学的角度来确定未知基因的功能。基因变异使基因功能的丧失,应用于重组DNA技术和细胞内同源重组。,反向遗传学是相对于经典遗传学而言的。经
6、典遗传学是从生物的性状、表型到遗传物质来研究生命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反向遗传学则是在获得生物体基因组全部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对靶基因进行必要的加工和修饰,如定点突变、基因插入/缺失、基因置换等,再按组成顺序构建含生物体必需元件的修饰基因组,让其装配出具有生命活性的个体,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修饰可能对生物体的表型、性状有何种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反向遗传学,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感受态(competence)受体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细菌处于感受态
7、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2.转导(Transduction),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遗传性状。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缺陷噬菌体(defective phage),一种噬菌体的头部有一定的大小,只能够容纳一定量的DNA,所以,转导噬菌体在带有寄主细胞的一部分DNA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了自己的部分DNA,从而丧失了原有的某些功能,成为缺陷噬菌体。具有噬菌体的正常形态,但不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性感染的一类温和噬菌体的突变体。通常是由
8、于切离失去了某种或某些噬菌体复制所必需的遗传功能而引起的。如在转导过程中,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染色体变为环状,与细菌染色体联会、交换而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通过相反的过程,噬菌体也可以脱离寄主染色体,此时,不正常的切离即可导致转导噬菌体的形成。,转导的发现,1952年,莱德伯格(J.Lederberg)和他的学生津德(N.Zinder)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中进行的重组实验:,1.菌株:,Strain LA-2:,phe+trp+met-his-,Strain LA-22:,phe-trp-met+his+,甲硫氨酸,组氨酸缺陷型,苯丙氨酸,色氨酸缺陷型
9、,2.杂交结果:,Strain LA-2:,Strain LA-22:,10-5原养型(Prototrophs),phe+trp+met+his+,3.利用DNA酶处理 结果LA不受DNA酶影响消除了转化作用的可能性。,4.Davis U-tube实验:将两个亲本分别放在U形管两臂中,结果同样能获得原养型重组菌!而且只在LA-22中!,(2)在培养过程中,少数LA-22菌自溶释放出游离的P22 噬菌体,通过U型管底的滤板(0.1m),感染并裂解LA-2菌;,(3)宿主LA-2染色体DNA被裂解成小片段;,(4)某些LA-2的DNA片段在P22噬菌体组装时,偶尔装入头部,形成转导噬菌体(tran
10、sducing phage);,(5)转导噬菌体再次进入LA-22菌,经重组后产生野生型菌株。,(1)LA-22菌株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LA-2菌株是对P22噬菌体敏感的非溶源性细菌;,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在裂解期的后期,噬菌体的DNA已大量复制,在噬菌体DNA装入外壳蛋白组成新的噬菌体时,在105107次装配中会发生一次装配错误,误将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菌体的头部,成为一个转导噬菌体。转导噬菌体能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并将其头部的染色体注入受体菌内。因被包装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11、,故称为普遍性转导。,大肠杆菌菌株之间的普遍性传导,普遍性转导,完全转导 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称完全转导 流产转导 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身复制,称为流产转导,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或特异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如噬菌体进入大肠埃希菌。,在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的att位点上重组,前噬菌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由于前噬菌体切除错误,造成噬菌体局限性转导切除后,环状噬菌体DNA含有一段相邻的基因。,Specialized tran
12、sduction by bacteriophage,Faulty Excision,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by bacteriophage,The principles of performing a genetic cross with bacteriophages,需要注意的是噬菌体DNA的调整和重组在一个类似减数分裂交叉的过程;生产相互交换重组后代。这就要求,让不同表型的噬菌体基因突变的双重感染(plaque morphology in this case在这种情况下,斑块形态)。,局限性转导,菌A,菌B,局限性转导,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
13、增加1000倍(10-4),受体菌的10-7,转导频率,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转导的后果,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的特定部位,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粒,转导的遗传物质,溶原期,裂解期,基因转导发生的时期,局限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3.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接合实验,1946年,莱德伯格(J.Lederberg)和塔特姆(Tatu
14、m)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接合现象的发现和证实,莱德伯格(Lederberg)和塔特姆(Tatum)大肠杆菌杂交试验:材料:大肠杆菌(E coli)K12菌株的两个营养缺陷型品系 A甲硫氨酸缺陷型(met-)和生物素缺陷型(bio-);B苏氨酸缺陷型(thr-)和亮氨酸缺陷型(leu-)。方法:将A、B混和,在基本培养基(固体)上涂布培养。结果:平板上长出原养型菌落(+)。,Met蛋氨酸,Thr苏氨酸,Leu亮氨酸,Bio生物素,莱德伯格和塔特姆接合试验,几种可能解释及其分析,对上述试验结果原养型菌落可能产生于:亲本细菌A或B发生了回复突变;两品系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互养作用;两品系
15、间发生了转化作用;发生细胞融合,形成了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为了验证这些原养型菌落产生的可能而进行了以下推论 与研究:,回复突变可能的排除,莱德伯格和塔特姆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 能。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6;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2,频率很低。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因此 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互养作用及其排除,试验材料:A品系:A-B+T1S(met-bio-thr+leu+T1S)噬菌体敏感株 B品系:A+B-T1R(met+bio+thr-leu-T1R)噬菌体耐性株 试验方法:将A、B
16、品系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表面;短时间后喷T1杀死A品系,使其不能持续产生thr与leu 供B品系持续生长。结果与结论:仍然出现原养型菌落。从而表明互养并非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原因,而可能发 生了遗传重组。,转化作用及其排除,莱德伯格和塔特姆曾把品系A的培养液经加热灭菌,加入到B品系的培养物中,未得到原养型菌落;表明原养型菌落可能不是由转化作用产生。戴维斯(Dawis,1950)的U型管试验(结果没有得到原养型细菌);实验结论:细胞直接接触是原养型细菌产生的必要条件。,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出现原养型菌落的另一种可能是细菌细胞发生融合,产生异核体或双杂合二倍体。这两种情况类似于二倍体生物的杂合
17、体将产生原养型菌落。异核体指由于细胞融合而在细胞内含有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细胞核。双杂合二倍体则是异核体进一步发生核融合,形成二倍体细胞核,核内含有两种遗传物质。但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体只能暂时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后代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现象。,接合现象的发现和证实,经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在莱德伯格和塔特姆及其它类似试验中,发生了一种不同于转化的遗传重组方式,称之为接合。海斯(W.Hayes)(1952)研究表明:大肠杆菌两种不同菌株(品系)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的转移是单向的;从而认为大肠杆菌存在两种类型
18、品系:雌性与雄性分别作为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受体。接合(conjugation):遗传物质从供体(donor)转移到受体(receptor)的重组过程。,Met:蛋氨酸、Bio:生物素缺陷型、Thr:苏氨酸、Leu:亮氨酸,莱德伯格和塔特姆接合试验,1m,Conjugation,莱德伯格,塔特姆,比德尔,F因子(Fertility factor),一种在染色体外的小型独立的环状DNA,一般呈超螺旋状,具有自主的与染色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能力,此外,其中还带有一些对其生命活动关系较小的基因。F因子的分子量为5107 Da约占大肠杆菌总DNA含量的2。,The F plasm
19、id and conjugation,F因子在细胞中的名称,F+(“雄性”)菌株:游离状态存在,可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主复制Hfr(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菌株:它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高出几百倍以上F-(“雌性”)菌株:在这种细胞中没有F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它可通过与F+菌株或F菌株的接合而接受外来的F因子或F因子,从而使自己成为“雄性”的菌株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组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最多可携带三分之一段染色体组)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F因子。,F-菌株F+菌株Hfr菌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 微生物 基因 重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