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1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外科杂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归属于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一、简史二、流派三、发展,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的范围是包括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跟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如痈、疽、疖、疔、发、流注、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眼、耳、鼻
2、、咽喉等。,第一节 中医外科范围,一、传统中医外科学范围二、现代中医外科学范围,第二节 疾病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如颈痈、背疽、手 发背。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以脏腑命名:如肠痈、肺痈。以病因命名: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漆疮。以症状命名:如红丝疔、麻风、乳头破碎。,以形态命名:如岩、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如白癫风、丹毒。以疾病特性命名:如烂疔、流注。以范围大小命名: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以传染性命名:如疫疔。,第二节 疾病命名原则,第三节 基本术语,一、总纲类疡:有时也称为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
3、的疮面。,二、疮疡类,痈 有头疽 发 疖 疔 无头疽 流注 丹毒 走黄 内陷 瘰疬 流痰 疫疔 烂疔 臁疮 结核,三、皮肤病类疮 疳 斑 疹 痘 癣 疥 疣,四、肛门病类痔 漏 肛裂 脱肛肛门周围痈疽,五、肿瘤类 瘿 瘤 岩 失荣 翻花疮 锁肛痔,六、其他类风 毒 痰,第一节 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 2 情志内伤 3 饮食不节 4 外来伤害 5 劳伤虚损 6 感 受特殊之毒 痰饮瘀血,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二节 发病机理,一、邪正盛衰二、气血凝滞三、经络阻塞四、脏腑失和,1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当人体为外感六淫邪毒,外来伤害等致病因素,破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了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肤,
4、或留于筋骨。或致脏腑失和,即可发生外科疾病。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脏腑,外通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等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器官的作用所以当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气血凝滞后,势必形成经络阻塞,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毒邪壅遏后,病变部即可发生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当病邪炽盛时,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则可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如形寒、发热,头昏头痛,骨节痠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苔或白或黄,脉象或紧或数;更严重时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糙或灰腻,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弦数等。所以说,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
5、理,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形成了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外科疾病。,1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2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的转化 疾病发生和发展是个“动”的过程,病理过程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疮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2气血凝滞在病
6、理过程中的转化,3气血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及其预后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疾病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气血充足,外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迅速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少者难于生肌收口。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用扶正托毒,调补气血之法,以助气血之恢复,而使疾病早日痊愈。,3气血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及其预后,4 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因此,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
7、体表的皮、肉、脉、筋、骨之某一局部,但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不但可导致体表的疮疡发生、发展,同样能引起脏腑本身的病变,如肠道运化失常,气血凝滞,导致肠痈的发病。同时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例如有头疽、颜面疔疮、大面积烧伤、疫疔、毒蛇咬伤等病,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陷脏腑,如毒邪攻心,蒙闭心包,扰乱神明,以致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而见咳嗽、胸痛、痰血等许多重危症状而成“走黄”、“内陷”之证。它如古代医家总结出“五善”、“七恶”,麻风病的“五损”等,都说明了脏腑的受害与否,可作
8、为判断外科疾病预后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4 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是总的外科疾病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某一局部有了弱点,也能成为外科疾病的发病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某一部位损伤后,易为毒邪外侵而成痈肿;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斑秃的发生等。,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已认识到“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此外,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在正常情况下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在疾病的情况下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亦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所以说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变化也有着密切
9、的联系。,.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第一节 辨 病、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四诊合参),望诊(一)局部病变(二)精神(三)形态(四)舌苔,闻诊(一)听声音 1 语言 2 呼吸 3 呕吐 呃逆(二)嗅气味,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液(三)问饮食(四)问二便(五)问旧病(六)问病因或诱因(七)问职业(八)问妇女月经(九)问家族,切诊,(一)脉诊,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大脉 8小脉,(二)触诊,第二节 阴阳辨证、阴阳是外科疾病的总纲,、辨阴证阳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同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2
10、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的属阴。,、辨阴证阳证,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10.病程长短:阳证病程较短;阴证病程较长。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消;阴证初起一般无症状,
11、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面晄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尤甚。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阴证阳证,、上部辨证、中部辨证、下部辨证,第三节 部位辨证,第四节 经络辨证,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
12、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肮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三、循经用药 因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不同,治法就有区别,须结合经络所主的部位而选用一些引经药物收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
13、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一)肿的性质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3风肿: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5痰肿:肿势或软如绵、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6气肿: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7.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
14、光亮,肤红灼热,剧烈跳痛,应指。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10.虚肿:肿势 平坦,根盘散漫。,肿的性质,(二)肿的病位和形色,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全身性:疮疡溃后见头面手足虚浮,由于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二、辨肿块、结节,(一)肿块 1.大小 2.形态 3.质地 4.活动度 5.位置 6.界限 7.疼痛 8.内容物(二)结节,三、辨痛,(一)疼痛原因,1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2寒痛:皮色不红、不热、痠痛,得暖则痛缓。3风痛:痛无定处,忽彼
15、忽此,走注甚速o 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凹性水肿或见糜烂流 滋。6.痰痛:疼痛轻微,或隐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7.化脓痛:形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8.瘀血痛: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 而胀痛。,(一)疼痛原因,(二)疼痛类别 1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2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一般阳证未溃前多见此。痛势缓和,持续较久,一般阴证初起时多见此。,(三)疼痛性质 1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热疮等病。2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丹毒、度的烧
16、伤等病。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4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5痠痛:又痠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6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8啄痛:痛如鸡啄,并伴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多在阳证化脓阶段,如手部疗疮、乳痈等病。9抽掣痛: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导致于邻近部位,如石瘿、乳癌、失荣之晚期。,(三)疼痛性质,(四)痛与肿结合辨 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
17、,如流注。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四、辨痒,(一)以原因来辨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疕、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3.热胜: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发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少糜烂流水。,(二)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一般
18、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势更 为严重。又如乳痈、腿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的趋势。,2溃疡作痒:如痈疽既溃之后,自当诸苦消失,而忽然患部感觉焮热奇痒不安,这是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二)以病变过程
19、来辨,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形成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所致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别。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是为毒邪炽盛,常易致走黄或内陷;如麻风、脱疽早期患部麻木,是为气血不运脉络阻塞,后期常易致腐烂筋骨,顽固难愈。,五、辨麻木,六、辨脓,(一)成脓的特点1.疼痛 2.肿胀 3.温度 4.硬度 有脓与无脓的区别:a.有脓:按之灼热痛甚,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为脓已成。b.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1按触法:一般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
20、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这样经多次反复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医师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以右手把手电简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 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有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二)确认成脓的方法,点压法:手(趾)部脓少时。可用大头针 等圆钝物在局部轻压,如有局限性剧痛,为可疑脓肿。穿刺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或透光法辨脓有困难时,则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取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
21、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B超:可确定脓肿部位,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二)确认成脓的方法,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三)辨脓的部位深浅,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般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淡薄者,其人元气多弱。若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若脓由稀薄转为稠厚,体虚渐复,有收敛之象。或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时难敛。若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样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
22、衰竭,是属败象。,(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者,为气血充足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者,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受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病势较重。,(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3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的,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而且往往是穿膜着骨之征。其他如蟹沫者,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4.辨脓时的注意点:对手部和面部疮疡辨脓时,应
23、注意患部是否用过碘酒的涂搽,仔细按之实无波动感。辨脓的有无时结合各病的发病日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痈一般7天成脓;暑湿流注14天;蛇头疔,螺疔10天左右;手丫疔7天左右;乳痈约为10天,流痰则6个月1年以上。但需注意,如经用抗生素治疗后的某些疾病不能消散,这些病的化脓天数则均可延迟。,(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患于股四头肌处的肿疡,往往按之似有波动感,此处的验脓必须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或取脓肿患部侧倒,或病人暂时直立位进行检查,验后确有波动感者,方可手术切开。一般肿疡波动冲击感有力者多为厚脓,患者气血尚充实,溃后愈合较快;波动冲击感无力者,多为薄脓,为气血不足,溃后愈合较慢。
24、,4.辨脓时的注意点:,七、辨溃疡,(一)色泽阳证溃疡: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色泽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新肉不生,色泽灰暗,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面污浊不清,腐肉不易脱落,四周紫暗,疮面上方青筋暴露,或动脉搏动消失,有的患部肤温减低,多为气血凝滞所致。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是为虚陷之证。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之象。,(二)溃疡形态,(二)溃疡形态 瘰疬溃疡:疮口呈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
25、并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漏管形成,前者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后者脓液中夹有败絮状物,收口均十分缓慢。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并发出腐臭气味,不觉痛感为麻风溃疡之特点。,褥疮溃疡:均发生于人体易磨擦的部位,如臀、背、足跟等处,疮面坏死不易脱落,或疮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易愈合。手指部疔疮,疮口二三处,溃后肿胀不消,状如蛇头,脓水臭秽,每多损骨。,(二)溃疡形态,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溃疡始终不会愈合,(二)溃疡形态,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课件 中医 外科学 学习 医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