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历史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入历史与发展.ppt(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产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美国介入放射学会(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的机关刊物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VIR)2003 年7 月号上发表了1 组文章,纪念该学会成立30 周年。,History and Development,介入放射学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的发展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29 年,葡萄牙人Dos Santos 报道了腹主动脉造影1952 年,Vorhees
2、等成功开展了第1 例人工血管移植术。1953 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1961 年,瑞典血管造影学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报道了X 线透视引导下的腹部内脏动脉造影。1963 年6 月,Dotter 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放射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他作了心导管与血管造影的未来的演讲1964 年11 月,Dotter 采用同轴导管法治疗1 例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的病人,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什么是Seldinger技术,Seldinger术是由Sven Ivar Seldinger于1953年提出来的血管穿刺技术,一般分为经典Seldinger术和Selding
3、er改良法。经典Seldinger术的定义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为Seldinger术;Seldinger改良法由Driscoll与1974年提出,其方法为,用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穿刺针穿破血管前壁,进入血管内时,即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再引入导丝导管即可。改良法和经典Seldinger术的区别是,前者不用穿透血管后壁,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目前以Seldinger改良法使用较多。一般把Seldinger改良法也笼统称为Seldinger术,不刻意说明改良法。,图示
4、,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胃肠道放射学家Margulis 首次提出,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 年3 月AJ 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Wallace 在 正式提出IR1976 1968、1970 年,Baum等先后采用动脉内血管收缩剂灌注、自凝血块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急性胃肠道出血获得成功。1974 年,德国心血管专家Grntzig 发明了聚氯乙烯双腔球囊导管,使PTA 技术在临床最终得到广泛应用。1983 年,Dotter 和Cragg 同时报道了镍钛金属支架的实验结果,并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985
5、年,Gianturco Z 型、Palmaz、Wallstent 支架相继问世,血管内支架术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20 世纪60 年代晚期,ROasch 用改良的Ross 穿刺针从肝静脉穿刺门静脉,并用18 F 的同轴导管扩张穿刺道,创立了TIPS 的雏形。20 世纪70 年代后期,Guterrez 等采用球囊反复扩张分流道建立门体分流,使TIPS 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86 年,Palmaz 等采用球囊膨胀支架建立分流道,最终实现了现在意义上的TIPS 技术。1988 年,Frerburg 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非血管介入技术亦取得了发展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6、,采用改良的Seldinger 技术发展起来的经皮肝胆管、输尿管、腹腔脓肿引流术和经皮胃造瘘术等相继建立,并逐步替代了需要剖腹置管的外科手术。20 世纪80 年代,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向血管外管道系统延伸、发展,并成为消化道、胆系、输尿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CT 和实时超声在临床的应用,CT 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脓肿引流、囊肿硬化、硬膜外血肿抽吸、恶性肿瘤消融术等逐步建立和发展,介入概念,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学科。它是在放射诊断学设备(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等)的指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将特定
7、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科。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性学科。在影像诊断学、血管造影、细针穿刺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是影像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基本内容:1 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支架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微创治疗);2 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血管性介入技术,1 经皮血管造影术2 经导管注入药物术3 经导管栓塞术4 血管腔内扩张术5 血管内支架放置术6 经血管腔穿刺活检术7 其它:经皮血栓摘取术、血管内输液泵植,血管造影图片,非血管介入技术,1 经皮穿刺活检术2 经皮穿刺病灶内注射术3 经皮穿刺病灶内粒子植入术4 狭窄管腔扩张成形术5 狭窄管腔内支架植入术6 经皮穿刺引流与抽吸术7 消融术:化学消融 热消融 冷消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