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管理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传染病管理 岗前培训,主要内容,疫情网络报告及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流感(甲型H1N1)/人禽流感疫情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狂犬病暴露处置规范传染病报告流程,第三章 疫情报告,第三十四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时限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并做疫情登记。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基本原则,依法报告 准确及时统一规范 分级分类 属地管理,传染病报告程序、方式和时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
2、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方式、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同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时,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当天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3、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应当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事件信息,初次
4、报告: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和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 已采取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流感样病例监测,定义:体温38,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可诊断为:流感、上感、SARS、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狂犬病暴露定义,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
5、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暴露后处理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伤口内病毒含量:冲洗、消毒及应用被动免疫制剂尽快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应用被动免疫制剂、应用合格疫苗 处理越早风险越小,暴露的分级,WHO和我国均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简单说就是有接触未受伤,暴露的分级,I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简单说受伤了但没有出血,暴露的分级,II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
6、:“贯穿性 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 2.破损皮肤被舔: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 3.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常见情况有与家养动物亲吻、小孩大便时肛门被舔以及其它粘膜被动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出血的损伤或者粘膜接触,暴露后处置的注意事项,伤口处理具有极大意义,无论暴露者是否自行处理过伤口,均应由医务人员按照上述步骤规范处理患者拒绝必须签字,暴露后处置的注意事项,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
7、覆盖创面,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被动免疫制剂理论上就是中和抗体,被动免疫的原理,在第 0,3,7,14,28天使用单剂量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疫苗后狂犬病毒抗体滴度的变化,在疫苗能够产生可检测到的抗体之前(7天),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患者被感染后的第一周提供被动保护,被动免疫制剂的原理,更加合理的理由;通过局部应用直接中和伤口处理时残留的病毒,这样最大程度降低伤口内病毒含量,从而降低发病率延长潜伏期,被动免疫制剂适用人群,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级暴露者伤口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高度怀疑为疯动物时的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注意事项,手指或足趾需要浸润注射,须防止因加压浸润过量液体而使血液循
8、环受损,引起缺血当全部伤口进行浸润注射后尚有剩余免疫制剂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深部肌肉远离疫苗注射部位可减少抗原抗体中和反应,减少相互间效价的影响深部肌肉注射时,无需强调进行浸润注射,肌肉注射即可,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注意事项,剩余被动免疫制剂推荐注射部位头面部、上肢及胸部以上躯干:注射在同侧背部肌肉群,如斜方肌。疫苗接种于对侧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注射在伤口同侧大腿外侧肌群 被动制剂可与麻醉剂联用,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注意事项,伤口严重或有多处伤口(特别是幼儿),按常规剂量不足以浸润注射伤口周围时,可用生理盐水将被动免疫制剂适当稀释到足够量(最大可稀释至原剂量的3倍),再进行浸润注射需
9、事先根据伤口多少和大小判断被动免疫制剂量是否足够,预先将被动制剂稀释后再进行浸润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注意事项,被动免疫制剂不足怎么办?伤口处理更加彻底,必要时候延长伤口冲洗先保证头面部应用、其次是保证深、大伤口高度怀疑是疯狗时首次在双三角肌各注射一个单位合适疫苗,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注意事项,不要将被动免疫制剂和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禁止将被动免疫制剂与疫苗混合在一个注射器内使用对于粘膜暴露者,应将被动免疫制剂涂抹到粘膜上 剩余免疫制剂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深部肌肉内,再次暴露后被动免疫制剂应用,再次暴露后处置: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细胞培养疫苗)者,不再需要使
10、用被动免疫制剂。全程接种狂犬疫苗3年后再次暴露,应按首次暴露处置。,疫苗应用注意事项,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没得病以前都可能有意义,疫苗应用注意事项,接种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五针法),0(2针)、7、21各一针(211法)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如不能确定暴露的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已暴露数月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应当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疫苗。,疫苗应用注意事项,强调的是合格疫苗,是不是首剂加倍看各自说明书禁
11、止臀部注射?由于臀部脂肪较厚,狂犬病疫苗的吸收情况难以预测 而且腹股沟免疫反应差 狂犬病潜伏期长而且变化大,只要以前有咬伤史未处理来了就应该处理,疫苗应用注意事项,正在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无法实现,使用不同品牌的合格狂犬病疫苗应当继续按原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原则上就诊者不得携带狂犬病疫苗至异地注射,疫苗应用注意事项,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按照程序正确接种对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的免疫力非常关键,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
12、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 必须强调按时全程 病人自己没按时来可以,但是医务人员不能够算错时间!,疫苗应用注意事项,狂犬病病死率达100%,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接种后少数人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极个别人的反应可能较重,应当及时就诊。发现接种者对正在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时,可更换另一种狂犬病疫苗继续原有程序无任何禁忌症(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均不是禁忌症),再次暴露后的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一般不主张再次免疫。全程接
13、种半年后至3年内再次暴露,应于0、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全程接种超过3年,应当全程接种。充分解释后暴露者仍坚持,也可再次全程接种,急性驰缓性麻痹(AFP),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臀肌药物注射后)7、单神经炎,急性驰缓性麻痹(AFP),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和原因不明性肌 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
14、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死亡病例监测报告内容,报告方式:按照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格式和死因推断的有关规范,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2、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医疗机构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象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
15、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 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定义:具有以下“1”项中的任何一项和“2”、“3”项。1、流行病学(1)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2)有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
16、活史。(3)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3、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2)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人感染新布尼亚病毒病例,人感染新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17、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地带,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虫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传染病报告的要求,1.肺结核:必须进行痰检,转诊单必须患者签字。2.流 腮:必须进行静脉血常规检查,备注中注明单、双侧腮腺及下颌下腺肿大情况、体温。3.肝 炎:备注中注明转氨酶、乙肝病人注明五项结果。4.流行性出血热、梅毒、淋病、艾滋病:必须是实验室 确诊病例。5.AFP病例:备注中注明单双侧四肢肌力、肌张力、膝 反射、腱反射情况,并注明门诊/住院病人。6.14岁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7.除农民和无业人员没有工作单位其他全部填写工作单位和电话(学生和幼儿园的要具体到班级),各科室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病情需要住院者,预防保健科,预检分诊处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发现者将病人转移至感染性疾病科,发现者将病人转至隔离诊室,请相关专家明确诊断,甲类及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乙类、丙类和法定监测管理的传染病,按病种要求做好隔离防护,危重者组织专家救治,请感染办做现场指导,上报医务处及医院总值班,电话上报中区疾控中心,网络直报国家疾控中心,病情允许者,转传染病院,上报本科科主任,按病种要求传播途径做好隔离防护,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