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子,本章我们将梳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和贸易的思想脉络,由此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理论局限性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搞清楚:贸易的原因;贸易的格局;贸易利益的分配,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贸易理论,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三节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重点:比较优势理论,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
2、交换。”亚当斯密,1776,亚当斯密生平简介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代表作: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成名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时代背景,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一、基本概念和内容,所谓绝对优势(Abs
3、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绝对优势的例子:,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为
4、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一)模型基本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二)生产和贸易模式,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简单的数字说明: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产品X和Y,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即一个简单的221的模型。在两个国家的生产进行专业化
5、分工之前和分工之后,单位产品的劳动耗费情况如下表:,表1-2:两国的实际投入水平(分工后),表1-1:两国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量(分工前),表1-4:按1:1交换1单位产品后两国的消费水平,表1-3:两国的世界产出水平(分工后),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贡献:1、揭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2、国际贸易是“非零和博弈”的,贸易的参与者与整个世界会因此而获得利益。,缺陷:1、未能说明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2、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6、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都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1817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生平简介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04.18
7、1823.09.11)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表示方法:,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人均产量之比,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该国就拥有比较优势。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
8、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具有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布匹)的数量。小麦的机会成本=减少的布产量增加的小麦产量,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一)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
9、绝对差别之外。,(二)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一个例子,从表1.5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在小麦上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而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相比之下,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
10、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专门生产布,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表1.5 国际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如表1.6所示。进行国际分工后,世界布的产量由200增加到300,增加了100单位。,表1.6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布的消费水平比国际分工前都增加了50单位,小麦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获得利益。因此,不仅美、英等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
11、美国和中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自由贸易。,表1.7 国际贸易后各国产量分配,(三)用图形说明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1)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W,C,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的W均为3/5个单位。,图 1-1 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C,W,随着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古典 国际贸易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