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投影(张二震)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ppt
《国际贸易投影(张二震)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投影(张二震)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ppt(1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偏好相似论 市场结构理论,林德的偏好相似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
2、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 林德认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最初都是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的,只有随着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后,才可能出口。,1、产品生产初期之所以以国内需求为基础,是因为,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在工业生产初期他们更看重国内市场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生产一种在国内无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只有当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且企业规模发展到足够大
3、的时候,企业家才会想到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品出口来获取国外利润。出口是国内市场扩大的结果。,2、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自本国需求 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是因为本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问题需要转化,才推动人们去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生产规模扩大,只有生产扩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才促使生产厂商向国外出口。,3、只有国内需要的商品才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一种新产品要使它最终适合市场需求,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国内这种交流成本低,而如果市场在国外,则这种交流的成本会很高昂。,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 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偏
4、好越相似,则一国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两国偏好越完全一样,则两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可能一样,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平 他认为,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最大。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基于以上分析,林德得出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最大;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大,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贸易存在障碍;两国中一国是比较优势
5、的产品在另一国没有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林德的结论在当时瑞典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市场结构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 二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假设前提在当时也许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但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即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对国际贸易新现象作出了新的分析。,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
6、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业组织理论简介,新贸易理论在分析不完全竞争与当代国际贸易时,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产业应理解为生产同类可替代产品的生产者即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中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为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具体分析研究产业内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应用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既要鼓励市场竞争,使厂商有足够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压力,又要充分
7、利用规模经济性,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的理论。S C P分析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流派最重要的理论内核。,S指市场结构,即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主要包括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市场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与退出壁垒、规模经济等。,C为厂商行为,即厂商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为一般包括制定产品价格、决定产品数量以及遏制竞争对手等三个方面。P指运行绩效,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
8、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SCP分析范式中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逻辑结论是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从而市场结构通过厂商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绩效。以此为理论根据而制定的产业组织规范强调的是对市场结构的控制。如反托拉斯法就禁止有可能导向垄断市场结构的厂商行为(横向合并)等。,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缺陷,第一,以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无视厂商的其他目标,忽视垄断或竞争程度的差异以及厂商内部产权结构的差异所带来的厂商行为的变异。这种单一的行为目标假定难以解释厂商类型不同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将实际上多样化的厂商行为视为仅由市场结构决定的相对单一的市场行为。,
9、第二,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静态的和单向的,厂商行为C被认为仅由市场结构S决定。而实际上,市场结构也受厂商行为的影响。由于过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的决定作用,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未能将微观经济学有关厂商行为决定因素(如内部产权结构、信息成本等)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分析范式之中。,第三,最近20年在信息经济学以及交易费用经济学取得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成果,否定了正统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生产者和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假定(即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信息完备的,因而能使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由于没有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在解释如跨国公司的兴起及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等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新产业组织理论内容,第一
10、,新理论突破了原有单向的和静态的分析范式,建立起双向和动态的分析框架。一些经济学家强调厂商行为C对市场结构S的反作用以及市场运行绩效P对厂商行为C并透过厂商行为C对市场结构S的影响。例如,在进退无障碍的行业,厂商面临潜在进入厂商的威胁,现有厂商必然会扩大经营规模,于是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由于厂商的利润是其规模经济的报酬,因而平均成本越低的企业,其生产规模就越容易扩张,并由此改变市场结构。,第二,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开始转向重视厂商行为的分析,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一些经济学家以厂商行为为中心展开分析,并认为只有厂商才是基本且现实的经济单位,而产业是不确定的。至于市
11、场结构也不过是厂商竞争关系的一种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心转向厂商行为,不仅与现代厂商理论取得进展的推动密不可分,而且还与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有关。,第三,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使厂商行为的分析更为丰富。例如与博弈论密切相关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厂商行为通常是由其行为可能招致的其他厂商反应的预期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新贸易理论主要利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市场结构研究的成果。后来贸易理论的发展也吸取了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成果。,市场结构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
12、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规模经济也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
13、扩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两类。技术外部经济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和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货币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聚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服务,从而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一般来说,狭义的外部经济仅指技术外部经济,广义的外部经济既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又包括货币外部经济。新贸易理论
14、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引入了广义外部经济的概念。,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需求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求曲线的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口某种产品生产的国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大该产业的比较利益。,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三,为获取具有显著外部经济产业的战略利益和有利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一个国家不能消极地等待偶然的机遇,而应当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达到这一目的。第四,外部经
15、济产业的贸易扩展必然会对本国和外国消费者以及出口商品生产者带来利益,甚至能使外国的生产者得利,但如果它夺走了外国生产者必须的生产份额,则会使其竞争对手受到损害。,内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厂商内部分工造成的。许多技术复杂的商品生产往往需要规模巨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高度的劳动和管理分工、大量的科研和复杂活动,巨额原材料买卖,因而只对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商才是可能和经济的。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这些行业不可能允许有很多厂商在这个生产上进行竞争,因此,具有内部经济的行业,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内部规模经济
16、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生产的局面,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为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同时,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市场结构理论认为,从供给方面看,产品差别与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产品差别有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
17、前者指不同档次、层次,后者指同一档次下规格、花色的差别 规模经济造成:一种产品少数厂家生产,一个厂家只能生产少数产品,从需求方面看,也有垂直差别收入水平决定,和水平差别主观偏好决定。两国需求偏好可能重叠 两国供给与需求产生重叠时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显然最易发生。在发展国与发达国间也能发生,因为其供求也存在重叠,产业内贸易与公司特定优势 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除了需求的重叠外,更主要的在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别、规模经济。这种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来自某些公司特定的垄断优势。,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业内的公司就会发现,某个
18、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其中的一些生产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以下;而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其中一些生产某种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内往往既出口同时又进口的现象,即产生了贸易结构的重叠。,如韩国汽车相对于美国汽车产业而言,可能总体上处于劣势,造成了自由贸易条件下韩国从美国进口汽车,但同时韩国的大宇汽车其竞争力却高于国际汽车产业的平均水平,使其汽车能打入美国市场韩、美两国汽车上的产业内贸易。,以上说明了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19、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优势:成本的降低 二是知识资产的优势公司特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独特的管理、销售模式可以生产差别化产品,从而获取垄断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公司特定优势强弱的不同,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与发达国相比,虽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某些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公司却拥有公司特定优势并且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与发达国家公司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成熟和标准化技术方面已经具备自己的产业和公司的特定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发展劣势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这里的重点是要重点扶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20、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产业内贸易对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关于重复建设(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是竞争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培育竞争优势)关于进口竞争(产业内贸易应有之义),公司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的概念,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世界银行1991年投资报告估计,就美国而言,至少80的国际贸
21、易与跨国公司有关,其中大约1/3的国际贸易为公司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超出了国界,贸易的结果对各子公司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但是,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又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价格是跨国公司的调拔价格。从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这反映了同一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理论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呢?就其直接动机而言,公司内贸易反映了运动公司试图绕过成本过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
22、本。跨国公司为什么能进行公司内贸易,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因此,应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利益,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力量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生的利益,公司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公司内贸易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模式: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的综合商社式 生产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体,以产品为后盾,以金融为纽带,具有交易、金融、生产、情报、组织协调等多种功能的国际化、
23、集团化、实业化、多元化的跨国公司。它起源于日本,是战后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开路先锋。后为韩国、印尼等国效仿。,战后日本为了实现贸易立国、经济起飞,着力增强自己的大企业,其中重要的是允许战败后被解散的大财阀重新合并,组成了内外贸兼营的综合商社。其优势体现在:人才优势有明治维新开始就从事外贸业务而培养起来的外贸人才 内外贸兼营 外贸业务的国内基础雄厚 金融支持 大企业集团的股东、相互参股 国家优惠金融,综合商社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原材料、设备进口和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大企业自己从事进出口业务,综合商社开始向综合化、实业化转变,保持了活力。,日本的综合商社给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投影 张二震 第三 分工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