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件(11).ppt(6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一、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一般认为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见P458注释,3,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第一目标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指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西方经济学家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4,中国1978-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5,价格稳定,是宏观
2、经济的第二个目标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因商品价格变化繁杂统计困难,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GDP deflator)。价格稳定不是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经济中存在轻微的通货膨胀时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6,中国价格指数包括CPI和PPI,7,中国1985-2011 CPI同比变化,8,中国1990-2008 PPI指数,9,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
3、DP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与失业常相互关联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之一,10,中国1979-2011 GDP增长率,11,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将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到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12,中国1997-2011 国际收支差额(亿美元),13,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经济增长不
4、利于物价稳定。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较大逆差也无较大顺差。,14,中国1985-2011 CPI、GDP增长率,15,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CPI,16,二、财政政策,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了解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项目,17,中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规模,数据来源,中经网,18,财政的构成,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提供公共产品。维持政府系统运行
5、。直接投资。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货币无偿转移出去。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没有发生商品交易。,19,政府支出构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0,财政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根据课税对象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税收作为政策工具可以改变税率实现,也可以改变税收总量实现,21,财政收入(续),公债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发行公债,公债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公债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
6、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22,政府收入构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3,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也称内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主要有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24,自动稳定器之一:税收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和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消
7、费和需求少下降。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繁荣时,产出和个人收入上升;税率不变,税收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增加,消费和需求少上升。累进所得税,繁荣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纳税档次,税收上升幅度超过收入上升幅度。,25,自动稳定器之二:政府支出自动变化,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经济衰退或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则相反。失业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会自然减少,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26,自动稳定器之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
8、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抑制农民收入增长,减少总需求增加量。,27,见P462最后一段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认为总需求非常低,经济出现衰退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总需求非常高,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28,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
9、用,权衡使用。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抑制需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续),2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限制因素,见P463第二段时滞:认识总需求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乘数作用发挥,都需要时间。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这段时间内容总需求(比如投资)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决策错误 不可预测的外在随机因素干扰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大小的不确定性,30,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
10、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功能财政政策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31,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续),功能财政政策的提出,是对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凯恩斯之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 收支平衡。(见P463最后一段)(凯恩斯之前)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见P464第二段)功能财政缺陷(见P464第三段),32,问题
11、讨论,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减少或者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余额)增加,一定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结果。预算盈余增加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一定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的结果。对吗?(见P464四后一段)不能简单把预算盈余或者预算赤字变动做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的标准。预算盈余或者赤字变动可能原因:经济本身情况;财政政策的变动。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33,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2、。如果这种预算盈余是负数,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实际预算盈余: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实际盈余充分就业盈余。(见P464最后一段-465第一段)书P465例子。,34,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续),该概念作用(见P465第三段)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的影响,能更准确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取向提供了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的。反之是扩张性的。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不足:充分就
13、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本身难以准确估计。,35,财政政策案例:肯尼迪减税,见P467减税原因:经济危机;政府投资支出将引出问题?具体减税措施降低公司税方面降低个人税方面减税效果,36,问题与讨论,P482第1、2、3题 P483第13题,37,三、货币政策,见P467最后一段银行的分类:按照金融机构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商业银行: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 资产业务:放贷(making loans)和投资 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 中央银行:一国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政策性银行:由政府设立,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
14、策,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38,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39,40,中央银行,几乎所有独立的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三个职能: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41,中央银行(续),中央银行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具有服务和管理双重性质,执行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处于超脱地
15、位,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42,2.存款创造,几个基本概念 活期存款(D):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存款准备金(R):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RR):按照一个固定比例(大约10%左右)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R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与(D)的固定比例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D。,43,2.存款创造(续),存款创造:一笔存款在银行体系内流转,会转化成数倍的银行存款。正是存款准备金率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44,存款创造的过程图示(法定准备金率20%),(支票)64
16、,(支票)51.2,甲,A,乙,丙,B,丁,戊,C,D,庚,己,活期存100,贷80,设备,付80,(支票)80,活期存80,活期存51.2,设备,设备,贷64,贷51.2,活期存64,45,存款创造的过程推导,存款总和=100+80+64+51.2+=100(1+0.8+0.82+0.83+0.8n-1)=100/1-0.8=500 每1元钱的货币创造1/(1-0.8)1/0.25,46,存款创造的过程推导(续),一般推导D存款总和,R原始存款,rd法定准备金率,则有:DR/rd货币创造乘数公式:k1/rd货币创造乘数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
17、全部放贷出去,自己没有留下用以准备客户提取的现金。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47,进一步的货币创造乘数公式,如果(见P470第三、四段)商业银行存在超额准备,超额准备率re客户将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现金,就会形成漏出,若以rc表示现金所占比率上述因素都与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相同,故完整的货币创造乘数为:k1/(rd re rc)该公式中,仅把活期存款总和当作货币供给量。,48,举例推导:,假定初始现金为D元,甲乙丙丁每轮存款抽取比率为rc的现金,存款准备金为rd,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为re。推导货币创造乘数。(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多少?),49,问题,货币创造
18、乘数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各因素对货币创造乘数大小的影响如何?(见P470)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出比率、市场利率、贴现率,50,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51,3.基础货币(续),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设Cu流通中的现金,Rd法定准备金,Re超额准备金,H高能货币则:H=Cu+Rd+Re,52,
19、4.最终的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通货(Cu)与活期存款(D)之和。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即:M=Cu+D。,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的倍数:,分子分母同除以D:,53,4.最终的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供给(续),货币创造乘数与前面不同是因为这里把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当成货币供给量,注意货币乘数的反向作用。(见P471倒数第二段),5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主要是凯恩斯主义者观点,也是西方目前的主流观点货币政策要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产生影响,间接地发挥作用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5.
20、货币政策及其工具,55,再贴现率政策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是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政策。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贴现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则出现相反情况。,货币政策工具,56,实际上美联储并不经常使用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一般情况下贴现窗口的借款多数期限很短,确实有需要时可续借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借款,以免被误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再贴现率政策一般作为补充手段而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在一起执行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政策,再贴
21、现率政策评述(见P473),57,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决定是否发行国债是属于财政政策,发行后的二级市场上的买卖属于货币政策。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和经济(见P473最后一段)评述(见P474第二段),公开市场业务,58,法定准备金。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量,增减货币供给量。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例子(见P474)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提高法定准备金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准备金率这一工具
22、(见P474),法定准备金,59,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该工具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其他货币政策工具,60,6.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机制:货币量利率总需求与总供给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工具: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61,问题与讨论,P482第1-7题,62,四、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P476),前奏:20世纪30年代大
23、萧条,当时的传统经济学对此无能为力,不能作出理论的解释。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主张运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且这些建议已经被罗斯福政府所采纳,取得了成效。但他们在经济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得到论证,他们的学说仍属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为了走出大萧条,此时的经济计划者和政府需要从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依据。这就为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63,凯恩斯,凯恩斯以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批判者的面目出现,建立了独立体系。以有效需求不足说明通常所实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以
24、有效需求理论为依据,得出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干预经济,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达到均衡的论断。政府调节经济,是要维持经济稳定,其政策手段就是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进行需求管理时,认为财政政策最有力、最直接。由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所以得到迅速传播。,64,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的,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结合形成“新古典综合派”,二战后20年在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和支配地位。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综合存在着不少裂缝,但在许多方面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主要有:IS-LM模型;相对
25、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乘数-加速原理;货币交易需求平方根法则,货币投机需求资产组合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克莱茵等还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数量化,形成一整套计量经济模型。(P477)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顾问和智囊。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之前,西方国家实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较低而经济较快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65,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新自由主义,从70年代初开始,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现象。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严重打击:理论上无法解释,政策上无能为力。受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猛烈攻击。货币主义认
26、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或根据经济情况而进行调节的经济政策,认为凯恩斯主义为克服萧条而制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无助于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波动,阻碍经济增长。货币主义认为只要让经济自由,减少政府干预,可以避免剧烈波动。政府只要制定竞争规则,提供一个稳定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就可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P478)货币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被称为新自由主义。,66,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思潮除货币主义外,还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皈依“供给经济学”。供给学派反对凯恩
27、斯主义需求管理,把着眼点放在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刺激供给的手段是降低税率,高税率挫伤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工作热情低落,导致生产和就业停滞,出现“滞胀”。供给学派主张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积极性,使生产率提高。政府课税的基础扩大,税收总额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会因此而消失。但减税方案执行以后,美国的滞胀不但没有减轻,财政赤字反而增加。,67,理性预期新古典宏观新自由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在货币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比货币主义更具经济自由主义色彩,由此发展形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28、。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公众的“理性预期”对其行为与政策的影响。认为会根据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作出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作出决策,会使政府的一切宏观经济政策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提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个前提条件,最终得出政策无效性的结论。随着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普遍重视预期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68,博弈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运用,重视预期的作用,导致重视博弈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运用。根据博弈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私人部门的反应。私人部门会努力发现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而政策制定者会想方设法欺骗私人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是不要为
29、追求自己认为的最优目标而不断去欺骗公众,而应当尽量减少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放弃短期的政策规则变动(指相机决策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真正取信于民,解除心理戒备,使经济稳定发展。,69,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尽管曾一度衰落,但并没有完全为经济自由主义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前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形成,使凯恩斯主义走出困境,重新获得了生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承袭。认真对待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与责难,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观点。特别是引进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设,部分吸纳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了一个微观基础。仍然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即认为市场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