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健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健康.ppt(8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微生物与健康,人体微生物,1.人体正常微生物群2.微生态平衡与健康,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指栖息在人体皮肤或黏膜上,并随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定植在宿主皮肤上或肠道黏膜等的微生物群落。一般在生理性情况下主要表现为有益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而在病理情况下又可表现为有害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人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局部的生态平衡系统。,作用:人体的免疫、疾病防御、营养、消化和吸收;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力量。,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微生物、人和环境三者之间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
2、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科学家们称,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约有200多种,其中有80种寄居在人们的口中。人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各类车间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厂。我们的身体每年能产出1000亿至100万亿个微生物。肠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着达100亿个微生物;在皮肤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着达1000万个微生物。同时,我们的牙齿、喉咙和食道则更是微生物泛滥的乐园,这些部位积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肤表面高数千倍。,也许你会倍感吃惊,但这是事
3、实。你体内微生物细胞数量超过拥有你自身DNA的细胞。正如罗伯特科鲁尔维奇在2006年报道的那样,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是细胞数量的10倍!,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你自己的,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这是经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但实际上我们却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这一部分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或者至少无害的细菌。,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以人体消化道内的细菌为例:其菌数可达100万亿,菌体总重量约1.0
4、1.5公斤,占人体总重量的1/501/60,与人体的肝脏重量相当,而产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了肝脏所产生的量。,人体四大菌库是什么?,眼睛:1g 鼻腔:10g 口腔:20g 皮肤:200g 肺:20g 肠道:1000g 生殖道:20 g 总量:1271g,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人体正常菌群的来源,人和哺乳动物出生前都是无菌的,出生后来自母亲产道、周围环境及空气中的细菌,23h后就开始在新生儿肠黏膜定植,开始是肠球菌和大肠杆菌,随后是梭菌、酵母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乳杆菌。这个定植过程大概714天完成,其后在一
5、定时期内保持一个稳定的肠菌群状态,这就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来源。新生婴儿出生2-3日后肠道的双歧杆菌开始增殖,5日后达到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且比重最大(约占98%),随着人年龄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几乎为零,这说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皮肤菌群 口腔菌群 肠道正常菌群 呼吸道正常菌群 生殖道正常菌群,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皮肤菌群,皮肤腺管中有厌氧的疮疱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皮肤表面还栖居着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杆菌、微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和皮癣菌等皮肤正常菌群。,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
6、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皮肤是真正的细菌园,共有182种已知细菌滋生在皮肤上,有些可能永久定居在皮肤上,有些偶尔造访一下我们的皮肤。纽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马丁-布拉斯博士表示,细菌和我们呆在一起的时间相当短暂,而一些细菌是对我们有益的。此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你的皮肤上有250种细菌,布拉斯及其同事取回6名健康人前臂上擦拭过的棉签,以研究人类皮肤上的细菌群落。皮肤是我们最大的器官。“我们识别了大约182种细菌,”布拉斯说,“基于这一数字,我们估计皮肤上可能至少有250种细菌。相比之下,一家不错的动物园可能只有100或200种动物。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
7、的皮肤上有如此多种的不同细菌,仅前臂上,就是一个不错的细菌园。”,你的皮肤上有250种细菌,研究人员指出,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大大超过人体的细胞,为10比1。“我们的微生物确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布拉斯说,“我们认为,许多正常有机体在保护我们的皮肤。因此,这就是为何我们不必老是洗手的原因,因为不断洗手会洗去我们的保护层。”,你的皮肤上有250种细菌,虽然很久以来一直知道细菌居住在皮肤上,但布拉斯及其同事用了一种精密复杂的DNA分子技术来研究皮肤上多如牛毛的细菌。研究人员发现,皮肤上的细菌比先前想像的要多得多,大概只有8%的细菌种类不知道是什么细菌,为神秘细菌。有些细菌似乎是皮肤上的固定居民,共有
8、4种葡萄状球菌、链球菌、丙酸菌和棒状杆菌,其数量占一半以上。其它细菌只是偶尔暂住皮肤的过客。,你的皮肤上有250种细菌,腋窝微生物1.汗臭味2.狐臭3.体味:在人群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中,你也许不只一次领略了那种难以忍受的气味!它从腋下散发出来,肆无忌惮地污浊着周围的空气!生活在腋窝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高达10亿100亿个。要知道汗水本身并没有气味,都是腋窝房客棒状菌群被皮肤分泌的脂肪酸滋养,从而繁殖滋生了大量细菌,由此产生了难闻的气味。,口腔微生物:口腔里每平方厘米就有超过一亿个的微生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坏微生物细菌是导致口气的罪魁祸首。它们寄生在牙齿之间和舌头上,在分解食物残渣和唾液的同时
9、,产生难闻的硫化合物。有益作用:,维持口腔洁净;抵御致病菌生物侵袭(防止病从口入);促进免疫功能。,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肠道正常菌群,胃内定植着酵母菌、螺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很少有常住菌):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等路过菌;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群: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组成。,肠道微生物每立方厘米高达100兆以上。400多种的细菌寄居在大肠之中。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是人体客栈中的好房客,它帮助我们消化,而且也是我们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肠道之外的大肠埃希氏菌却能致人害病,如果它溜进食物之中,就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大肠是细菌最喜欢的寄生地,安居乐业的微生
10、物总数达100万亿个,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超出16000倍,因此其人口密度也最大。,肠道微生物,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细 菌 个数/克粪便 可致病性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1010-1011+双岐杆菌属 1010 真杆菌属 1010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107-108+肠球菌属(粪链球菌)107-108+乳酸杆菌属 107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106+,维持机体生物、化学、免疫屏障;对宿主营养、健康、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提高定植抗力、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肠道微生物作用,Nature:与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本身不能完成的一些代谢任务
1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 的基因是智人(Homo sapiens)“多源基因组”(metagenome)的一部分。Nature上的两篇相关的论文帮助说明了这一点,它们为微生物在肥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证据。,Nature:与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大多数细菌被归为两组:Firmicutes(壁厚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对遗传性肥胖的小鼠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同窝出生的瘦的小鼠相比,它们肠道微生物群落利用能量的能力要强一些。而将该微生物群落移植进肠道中没有细菌的小鼠体内时,这种性状也能被转移过去。,Nature:与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对肥胖者肠道中两组占主导地位的细菌的含
12、量多少所做的一项研究工作表明,拟杆菌门细菌数量的增加与体重降低相关联与苗条志愿者相比,肥胖志愿者体内的壁厚菌门细菌多了20%以上,而拟杆菌门细菌少了近90%。肥胖志愿者接受一年的低脂肪或低糖食物,体重降低25%,而同时壁厚菌门细菌的比例下降,拟杆菌门的比例上升。但没有达到苗条志愿者的水平。,Nature:与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人员提取肥胖小鼠和苗条小鼠肠道的微生物,将这些微生物注射到先天无菌动物(生长于无菌室)的肠道中,两周后,注射过肥胖小鼠微生物的动物,脂肪量上升了2倍。这项工作说明,与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也许是一种生物标记,并且可能是一个治疗目标。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Randy Se
13、eley认为“内肠微生物部分决定体重”是一个基本可以肯定的概念。,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呼吸道正常菌群,人出生大致1215h后,鼻、咽、喉部出现正常菌群;先是需氧菌如表皮葡萄糖球菌和金黄色、链球菌和汉森氏球菌、韦荣球菌、嗜血杆菌等;继而出现厌氧菌如普氏杆菌、卟啉单胞菌等。,维持呼吸道健康,刺激机体局部免疫功能;保护机体免受致病菌侵袭。,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物屏障作用 化学屏障作用 免疫屏障作用 促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 免疫赋活作用,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功能,参与诱发和拮抗肿瘤作用 保持“三流”正常运转,维持内环境稳定 生物拮抗作用 抗衰老作用 促进微生态平衡,生物屏障作用,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
14、的胞壁脂、磷壁酸能特异性地黏附于人肠上皮细胞受体,这样形成了生物膜样屏障结构,电镜下显示这些定植微生物与肠上皮细胞几乎融为一体,构成所谓膜菌群生物屏障。,化学屏障作用,构成生物屏障的大量生理性细菌在定植、生长和繁殖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与肠道水盐电解质代谢有关,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环境的pH值和Eh值(氧化还原电位值),阻止有害菌与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尤其是一直腐败菌、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致病菌及毒素的排泄。,促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肠道微生物在肠道脂类和固醇类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无菌动物亚油酸高、硬脂酸低,而普通动物硬脂酸高、亚油酸低。说明正常菌群有将
15、亚油酸转化成硬脂酸的能力。用高蔗糖饲料喂服的鸡易发生脂质吸收不良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在喂养粪链球菌悉生鸡(无菌动物)不会出现,说明粪链球菌参与了糖和脂肪的代谢。半乳糖代谢:双歧杆菌含有-半乳糖苷酶,进而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最后酵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促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合成,如初生的婴儿肠道中没有微生物,婴儿自身也不会产生维生素K。没有维生素K,血液就不会凝固,一旦出血就止不住,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出生大约三天后,微生物就在婴儿的肠道里“生根发芽”,并且开始为人体提供维生素K,这时候婴儿才度过危险期。为了保证婴儿的安全,有时医生会给分娩前的母亲服用些维生素
16、K,以便使婴儿血液中有足够的维生素K。,促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体内药物代谢过程,肠道正常菌群能延长聚乙烯雌酚或吗啡等药物的半衰期,延缓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甚至参与肝肠循环等。因此药物代谢也是有肠道菌群参与的(尤其是口服给药)复杂的生理过程。,生物拮抗作用,抗感染,即生物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是微生态学上一个重要术语,即定植能力;占位保护作用;正常微生物群的空间位阻与免疫作用相互协调;正常微生物群的占位保护作用与化学屏障作用密不可分;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物拮抗和营养争夺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健康,一切生物都是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体,没有脱离环境的生物,也没有脱离生物的环境。微生态系统是
17、正常微生物群与环境和宿主构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正常微生物群不仅事实上已参与宿主的整体生理功能,而且实际上也已构成像呼吸、循环和内分泌一样的生理系统。,微生态平衡与健康,我们的体内也存在着一个生态世界:由微生物所主宰的微生态世界,环境影响人体正常菌群,美国曾对宇航员肠道正常菌群检查发现(1976年),肠道双歧杆菌等明显减少,而多形类杆菌增加。宇航员不思进食,消化功能减退,这就是环境影响正常菌群,而肠道正常菌群又进一步影响宿主消化等生理功能,这是环境对正常菌群影响进而影响宿主的典型例子。,正常微生物越多越好?,正常微生物群对健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微生物、人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不是说
18、这些微生物越多越好。,当一个人换了一个生活环境 宇航员上天 地质队员到边疆勘察 北方人到南方工作等,“水土不服”?,环境改变,导致人体的微生物生态平衡被打破,过一段时间,新的微生物生态平衡又会很快建立。,微生态学与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1977年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的。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中国的微生态学研究自1979年10月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下属的正常菌群学会的成立、1988年2月1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的成立有了学术组织
19、。1988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微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微生态学的基础、教学、临床、中医药、动物、植物、感染、微生态调节剂等。,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modulator)是由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可分成三大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益生元:一般是指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也就是说,益生元进入人体,不会被消化道所吸收或被酶所分解,而是被益生菌作为能源,促进其生长和作用,进而
20、产生健康效果。合生元:把益生菌和益生元合在一起的产品,叫做“合生元”。,有害菌:对人有害的,被人们称为有害菌;有益菌:对人有益的,被称为有益菌(即益生菌);条件致病菌:介于二者之间的,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人体内对人有益的细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人体肠道及体表栖息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其种类多达400余种,重达两公斤。,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
21、末剂等等。,益生菌的定义,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迄今为止,科学家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益生菌的种类,防治腹泻;缓解不耐乳糖症状;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过敏作用;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益生菌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益生菌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站位性保护”提高免疫力肠道里面存在有益菌和有害菌,如果有益菌占据了肠道的表面,有害菌就没有了生存的位置,这叫“站位性
22、保护”,位置就那么多,有益菌占得多了,有害菌在营养竞争上就处于失败状态,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因此,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将阻止外面的病原体入侵肠道,构筑成一个生物屏障。而且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有益菌可以分泌一些抗原物质,激活并强化肠道的免疫系统。,预防与治疗腹泻症: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一旦肠道菌丛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腹泻。其次,滥用抗生素也会引起腹泻。欧洲一些医疗中心试用以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菊糖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治疗旅行者腹泻,取得良好效果。,益生菌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益生菌在肠道
23、内的大量繁衍可促进并提高人体的全身免疫能力。在欧洲一些著名长寿之乡(如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人常饮自制的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研究认为这与酸牛奶中含大量益生菌有关。从70年代到90年代,国外所做的大量试验证实:喝益生菌饮料确实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最近国外又有学者发表论文指出:每天喝200毫升加入嗜酸乳杆菌以及菊糖后发酵的酸牛奶,可使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平均下降4.4左右。因为嗜酸乳杆菌与菊糖两者均有降脂作用。,益生菌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益生菌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长期饮用含大量益生菌的饮料,有预防癌症和肿瘤疾病以及防止骨质丢失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由于人体在生病的时
24、候,通常使用一些抗生素药品进行治疗感染症,其不仅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将一些原本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一起给杀灭了,从而导致人体的抵抗力减弱,病越治越多。人体因逐步走向衰老,益生菌的数量也会不断减少。补充益生菌可以进一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而对预防疾病有益处。,人体为什么要补充益生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警惕抗生素,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很难,但在中国恰好相反,不少医生受利益驱动,给患者大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中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这种局面不及时改变,中华民族有可能集体成为“耐药一族”,亦即回到抗菌药物
25、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感冒都用抗生素,孩子大后无药用”,滥用抗生素影响正常菌群,夏季急性腹泻是一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周,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等。严重的腹泻会使人体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时就医。,滥用抗生素影响正常菌群,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但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还有些腹泻是由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抗生素对这些腹泻也毫无效力。如果病情需要,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一旦出现急性腹泻,最好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
26、确的治疗和处理。,感染性疾病是危害健康的重要杀手,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WHO 1997年报告,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33.3%,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针对合适的患者,使用正确的抗菌药物,即采取临床抗生素使用的“R原则”(Right Time、Right Patients、Right Antibiotic),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感染治愈率、降低病人死亡率、缩短病程和减少医疗费用的关键。,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义,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危害,降低临床疗效,影响预后延长就诊和住院时间,增加医药费用诱导细菌产
27、酶,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不良反应,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抗生素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药物,感染部位浓度,对细菌MIC,结果,微生物学抗菌机制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给药方案,药效学时间/浓度依赖型杀菌剂/抑菌剂组织渗透抗菌时效,临床效果细菌清除患者依从性耐受性耐药产生,抗生素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关系研究,抗生素PK/PD分类,PK=药代动力学 PD=药效学 T=时间 MIC=最低抑菌浓度 AUC=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总面积,第一大类:时间依赖型杀菌作用特点:当抗生素浓度已在MIC之上,其抗菌活性不再随浓度增高而加强。在MIC4-5倍时即处于饱合,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28、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碳烯类),克林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抗生素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关系研究,特点: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提升而加强。细菌与超过MIC的抗生素接触,短期内即显示杀菌作用,并维持一段时间。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属于此型。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治疗参数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0.757.5hr)。,第二大类: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如氨基糖苷类应一日一次给药如氟罗沙星半衰期9-13h,只需每日一次,浓度依赖
29、性抗生素特点,抗生素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关系研究,不合理用药表现,表现一:忽视鉴别诊断 对发热性疾病,仅简单地按细菌性疾病对待,匆忙启用抗菌药物,未能争取在投药前采取标本做细菌学检查,也未能认真鉴别有发热表现的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发热性疾病病因分析(2796例,1990-1996),危 害,误、漏诊了非感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使这些疾病的重要治疗被贻误,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增加不必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和可以避免抗菌药物压力;增加二重感染及不良反应,表现之二:惯于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表现,重症感染病人,在完成标本采集后,立即启用某种广谱抗菌药物,以覆盖可能的主要致
30、病菌,早控制病情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与拯救成功率。一旦得到微生物检查结果报告,应调整治疗方案,或换药以强化针对性,或调整剂量与给药方式以提高疗效。即降阶梯治疗,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危 害,菌群失调者增加;耐药率普遍上升;治疗失败者增多;用药花费增加,不合理用药表现,表现之三:对特殊抗菌药物未采用“重点保护”或适当控制的措施,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 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与肠球菌感染的最后一张王牌。近年由于不合理应用,尽管耐万古霉素尚少,但对万古霉素处于“中介”状态者已有明显上升。上述两药不主张用于经验性治疗,更不主张用于预防感染。,利福平 对多种病原菌有杀灭作用,包括G+球菌与杆菌,G
31、-球菌、杆菌以及衣原体、分支杆菌等均有抗菌活性由于病原菌对它极易产生耐药性,故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或与相关药物联用治疗某些其他感染不主张单用治疗非结核杆菌感染 甲硝唑与替硝唑 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近年使用频率上升,亦有不合理应用现象。一是很少有病原学支持,二是与其他抗厌氧菌药联合应用,如泰能、克林霉素等。,不合理用药表现,表现之四:“治疗方案”不合理,给药途径不尽合理(一)与进餐无关的抗菌药物 1.-内酰胺类:阿莫西林 头孢氨苄 头孢克洛 2.萘啶酸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诺氟沙星,不合理用药表现,(二)宜在餐前0.5-1.0h服用者1.青霉素V 氨苄西林 氟唑西林 氟氯西林2.阿奇霉素
32、红霉素 罗红霉素3.氯霉素 四环素4.利福平 5.拉米夫定,给药途径不尽合理,(三)宜在进餐中或餐后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泊肟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夫西地酸(褐霉素)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酮康唑金刚烷胺、沙奎那韦,不合理用药表现,给药途径不尽合理,(四)配完后必须立即输用的药物阿莫西林(溶解后放置致敏物质增多)亚胺培南异烟肼青霉素G 如在30放置24h,其效价下降56%,而青霉烯酸增加200倍,不合理用药表现,给药途径不尽合理,每一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除药物本身的特点外,应视感染部位、药敏状况与肝肾功能等而有所调整。剂量可按每日每公斤体重或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可是,
33、剂量过大或过小均常发现。,不合理用药表现,剂量过大或过小,据某院调查100次成人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日用量,结果是:,每日 1.2g 20%2.4g 60%3.6g 20%(以上均以静滴给药)评价:日用量应在3.6g7.2g之间,此组调查说明用量偏小者较多,另一调查显示,56例次克林霉素日用量(成人)分别为:,1.2g 18%(10人)2.4g 82%(46人)评价 日用量应在0.61.8g之间,此组部分病人用量偏大。,给药间隔不合理 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合理用药表现,各药的半衰期多长?抗菌药物是“浓度依赖型”,还是“时间依赖型”?所用抗菌药物对所针对的病原菌的PAE有什么特征?所用药物剂量的最高血浓度、组织药物浓度和感染部位浓度是多少?是否已超过MIC?能否达到治疗目的?病人的肾功能状况等如何?,不合理用药表现,疗程过短或过长,凡用药一二次或1-2日,即被停用或换用,大多属于不合理用药。用药15d以上而疗效不好,应寻找原因。,联合用药过多与联用不恰当,不合理用药表现,使用适应证失控,导致联合用药率过高联合方式杂乱,甚至同一种病一人一式,已出现“失大于得”的局面如克林霉素+红霉素(两药的作用靶位相同,均为核糖体50S亚单位)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应尽量避免,前者如大环内酯类,后者如-内酰胺类利福平与甲氧苄啶(TMP)合用,使前者清除明显增加和半衰期缩短,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4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