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精品医学课件.ppt
《斑疹伤寒精品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斑疹伤寒精品医学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斑疹伤寒,1,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组由各种立克次体(rickettsiae)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概 述,2,我国发现的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分别由立克次体属普氏、莫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引起的。恙虫病,由东方属恙虫病东方体引起Q热,由柯克斯体属贝纳柯克斯体引起。,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但与细菌更接近。其特点有:形态学上呈明显的多形性;Gram染色阴性,Giemsa染色呈紫红色,两端浓染;在细胞内生长和繁殖;,立克次体的生物特性:,某些立克次体细胞壁上的多糖类抗原与变形杆菌一些菌
2、株如OXl9、OXK及OX2拥有共同抗原。用于疾病诊断的外斐反应即据此设计;大多数立克次体在外界抵抗力弱;对抗生素极为敏感。,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病原体的主要宿主是啮齿动物鼠类,吸血节肢动物(虱、蚤、蜱和螨等)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其病理变化主要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临床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抗生素治疗有效,愈后或隐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且各种立克次体病间有交叉免疫。,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或典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全身感染症状和衰竭比较严重,发热持续2周左右。,本病
3、呈世界分布,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大流行。在国内,解放前本病发病率高,解放后已基本得以控制,目前仅有少数散发病例。作为再现的传染病,近年俄罗斯、秘鲁等和中部非洲有局部流行。流行期间,病死率在630。,病原学,形态与抗原性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G-。具有两种抗原,一是可溶性耐热特异性抗原,可用之区分斑疹伤寒和其它立克次体病;另一为不耐热型特异性颗粒抗原,可区分两型斑疹伤寒。与变形杆菌OX19有部分共同抗原,故可与病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而用于诊断。,11,13,立克次体呈多形态性,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为0.30.6m X0.82.0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明显,常用Gimenza或
4、Giemsa法染色,前者立克次体被染成红色,染色效果好,后者染成紫色或蓝色。姬姆沙染色,X1000,14,15,16,培养特性:在体外只能在活细胞培养基上生长。动物接种: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和血管炎,但不引起阴囊的明显肿胀而与莫氏立克次体相鉴别。,抵抗力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5630分钟或37、57小时均可灭活。耐低温和干燥,-20以下可长期保存,在干燥的虱粪中存活数月。,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是传染源,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19,传播途径 普氏立克次体的生活史较为独特,在人和人虱中完成。立克次体随虱叮咬感染者而进入虱体,增殖后由虱粪排出。虱再叮咬人时,虱
5、粪污染皮肤,搔抓被咬处,使得排泄在虱粪中的立克次体进入皮肤。,因虱喜生活于29左右的环境,故虱可离开高热患者或死亡者而另觅新宿主,致使本病在人群中传播。此外,因吸人气溶化的虱粪污染咽喉部黏膜也可引起感染。,体虱的形态,2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相当持久的免疫力,但少数因免疫力不足偶可再次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增殖引起复发。,流行特征 多发生于寒冷地区的冬春季节,但近年来非洲热带地区也有本病的发生。战争、荒灾和群体个人卫生差,可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发病机制,普氏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血管病变,并播散至邻近内皮细胞,产生小的感染灶;进入血流播散至
6、远处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及内脏内皮细胞。,27,本病的发生是由病原体直接引起的血管病变及病原体诱导的变态反应所致。立克次体不产生外毒素,有限量的内毒素与疾病的病理过程不相称。普氏立克次体可引起潜伏感染,在淋巴组织中持续存在,是引起Brill-Zinsser病的原因。,小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典型时形成斑疹伤寒结节,即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及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的肉芽肿。该病变遍及全身,尤以皮肤、心、脑及脑膜、骨骼肌、肺、肾、肾上腺及睾丸明显。,病理解剖,29,非特征性改变有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肾炎、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性肝炎。肾上腺有出血、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出现大脑灰质到脊髓的病变。脾
7、可因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而呈急性肿大。,1、典型斑疹伤寒 潜伏期1014d(523d)1)发热:起病急,体温12d升至39,第一周稽留热,第二周有弛张热趋势。若无并发症且未作病原治疗,发热持续23周后,于34d内降至正常。伴寒战、乏力、剧烈头痛、面部及眼结膜充血等全身毒血症状。,临床表现,31,2)皮疹:90以上病例于第45病日出疹,初见于胸背部,12d内遍及全身,面部通常无疹。开始为鲜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多孤立存在,不融合。1周左右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至2周。常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但无焦痂。,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出现早,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头晕、耳鸣及听力下降,也
8、可出现反应迟钝或惊恐、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手、舌震颤,甚至二便失禁、昏迷。,4)肝脾大:约90病人出现脾大,少数病人肝轻度肿大。5)心血管系统症状:可有脉搏加快,合并心肌炎时可有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奔马律、低血压甚至循环衰竭。6)其他:可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2、轻型,近年来国内多见此型散发病例。热程短(89d)、体温低,多在39以下,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有明显的头痛和全身疼痛,但意识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少。皮疹稀少或无,为充血性,常于出疹后12d即消退。肝脾大者少见。,3、Brill-Zinsser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复发型,原发性感染后,普氏立克次体在人体淋巴结
9、中能够存在多年,且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出现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立克次体即能繁殖而致疾病复发。目前散在的病例主要见于东欧以及东欧移居美、加拿大者,国内少有该病报道。,Britl-Zinsser病的临床表现同流行性斑疹伤寒,但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低。免疫学检查可以鉴别本病和原发性感染。Brill-Zinsser病的特异性抗体出现早,发病后10天达高峰,且为IgG型抗体,而不是原发性感染后的IgM型抗体。这种早出现的抗体反应和轻度病情提示仍存在部分免疫力。,实验室检查,1、血、尿常规 WBC计数多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常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PTS常减少。尿蛋白常阳性。2、脑脊液检查
10、有脑膜刺激症者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稍增高,糖一般正常。,38,3、血清学检测(1)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聚试验):抗体消长规律:WNo1出现阳性,WNo13达高峰,持续数周至3M。,诊断效价:效价l:160 或病程中有4倍以上增高者。阳性率:为70%80%,且操作简便。特异性:差,既不能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也因与回归热螺旋体、布鲁杆菌和结核杆菌等发生交叉凝集而出现假阳性。,(2)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最为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手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最敏感,尤其是IgM捕获法。,免疫技术的特征,IgM 610d+IgG 23W+,IgM,10周;IgG约1年,最常用技
11、术;相对敏感、所需抗原量少;能鉴别免疫球蛋白亚型,方法 病后最早检出t 抗体持续t 评价,IFA,ELISA 1周内 约1年 IgM试验用于早期诊断 特别是IgM试验,LG 610D 约8周,特异性强;抗原制备困难且可能掩盖一些表位;对恢复期血清不敏感,4、病原体分离 通过动物接种分离立克次体费时费力,且可引起实验人员和其它实验动物感染。鸡胚卵黄囊培养曾广泛被应用,但往往难以及时获得鸡胚卵黄囊,且有时需要盲传数代才能得到分离株。因此这些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结合离心的壳状瓶(shell vial)培养技术已普遍用于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分离,近来成功用于立克次体的分离,既快速又简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斑疹伤寒 精品 医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5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