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及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以价换量!.docx
《特斯拉及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以价换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斯拉及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以价换量!.docx(9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核心观点: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未来3年仍高增长!政策支持+优质供给共同驱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递增,20232025年销量分别是:1416万/2028万/2848万,对应同比+44%+43%+40%,核心增量来自于:中国+欧洲+美国等。其中2023年新能源销量数据:中国批发销量(含出口)968万辆,美国为172万辆,欧洲为291万辆。全球新能源格局:特斯拉领导品牌优势依然显著!新能源车供给:新品推出国内北美欧洲其他海外。国内市场产品矩阵持续丰富,美国市场新车推出明显加速,欧洲市场新车继续推出。特斯拉目前全球新能源领导品牌优势仍显著。特斯拉在主要新能源市场相对优势排序:美国欧洲中国。特斯拉自身经营
2、周期:新一轮产品周期将爆发!核心竞争力:是第一性原理指导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特斯拉做到车企的最高境界:【技术创造需求】,但可持续发展还需配合【优异的管理能力】。特斯拉高盈利来自于:1)全球领导品牌的溢价:2)超级大单品背后的极致效率;3)直营模式背后的产品自信力:4)全球配置最优供应链的优势。相比2020-2022年,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入以价换量阶段。特斯拉带动2023年新能源汽车加速成本曲线卜.降的节奏,加速行业技术创新进展。降价对2023年终端需求的影响:加速新能源渗透!1)对特斯拉自身:2023年全球特斯拉交付有望实现180万辆(中国区上险65-70万辆),生产有望挑战20
3、0万辆(中国工厂95-100万辆);2)对其他车企:2023年或采用市场定价策略,被动跟随降价。传导路径:EV-PHEV-油车。EV影响品牌:第一梯队(小鹏/问界)一第二梯队(比亚迪/极铝/埃安/深蓝/其他二线新势力等)一第三梯队(蔚来/理想)。PHEV核心看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自主内部竞争格局变化,从而进一步传递给油车品睥。降价对供应链的影响:以价换量!1)2023年的年降幅度或大于前三年水平;2)2024-2025年或换取更多特斯拉新车定点项目和份额;3)多管齐下应对降本确保自身盈利:第一是自身技术方案优化能力,第二是继续向上游传导能力,第三是规模效应提升;第四是内部成本控制能力。一、全球
4、新能源汽车景气度判断1.1、现状:中国领先,欧美跟进中国市场I新能源领跑全球,两超多弱格局形成总量维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领跑全球。国内乘用车市场年销量规模2400万辆左右(包括部分出口),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自2020年初至今持续提升,最新月度渗透率30%+。格局维度,新能源汽车市场玩家较多,当前格局两超多弱。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相对更杂,玩家较多。2022年CRlO平均超70%,且特斯拉和比亚迪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月度高频来看,比亚迪市场份额超30%,特斯拉份额处于10%15%,远远领先其他车企。全球汽车销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至15%左右。2
5、020年以来,全球月度汽车销量基本稳定在650700万辆左右,年销量接近8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0年起迅速增加,由2020年初的2.4%至2020年底/2021年底/2022年8月分别提升至6.4%11.9%14.6%,纯电EV车型贡献主要力量,PHEV插混车型保持缓慢增长。中/欧两大地区新能源渗透率涨幅较快,非/南美/澳洲等地新能源渗透率基本为0。2020年以来,中国/欧洲两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5%以卜迅速突破,中国整体在完善产业链&政策支持背景F增速更快,北美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2020年初2%提升至2022年8月的6%左右。欧洲:新能源持续渗透,特斯拉/大众核心贡献欧洲市场
6、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水平保持稳定波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欧洲市场2020年以来月均销量稳定130万辆左右,年化销量规模1500万辆以上,2020年至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由5%提升至20%以上,2022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下渗透率回落至15%20%区间。分车企格局来看,欧洲新能源车市当前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欧洲市场大众/奔驰/宝马等本土品牌销量稳定突破,特斯拉由中国生产出口至欧洲的销量月度波动较大,起亚/奥迪/现代/标志/雷诺/斯柯达等品牌新能源车型份额整体保持基本稳定。北美:特斯拉驱动渗透率快速提升,格局复杂北美市场汽车月销水平稳定在150万辆左右,年销量规模对应1819
7、00万辆左右。结构来看,北美市场2020H2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截至2022年8月,处于6%+左右。格局来看,北美市场特斯拉份额处于绝对领先水平,2022年以来市场份额处于50%60%区间范围,特斯拉之后以福特、雪佛兰、吉普等本土品牌以及宝马、起亚、现代、大众等全球性车企为主。日韩I新能源市场起步,本土品牌占优日本:新能源发展较慢,渗透率低于5%,本土品牌贡献绝大部分比例。日本汽车销量规模400万辆左右;新能源渗透率迅速提升至4%。格局来看,日产/三菱贡献核心增量。韩国:起亚/现代新能源转型较快,渗透率提升至10%+。韩国市场年销量规模200万辆左右,起亚NIR。、现代HyUndai
8、Porter等中低端新能源代步车贡献新能源汽车市场核心增量。二、全球新能源;气车格局展望核心结论:特斯拉的全球领导品牌优势仍显著供给端:新品推出国内北美欧洲其他海外。国内市场产品矩阵持续丰富,美国市场新车推出明显加速,欧洲市场新车继续推出。特斯拉目前全球新能源领导品牌优势仍显著。中国市场进入供给大于需求阶段,淘汰赛已经开始,特斯拉优势仍较为明显。传统车企&新势力EV/PHEV产品密集上市,1030万元主流售价区间产品矩阵丰满,以比亚迪/小鹏/问界/蔚来为先,长安/长城/吉利等主流车企纷纷跟进,强势新品较多。2023年或将出现价格战。美国市场仍处于供给小于需求阶段,特斯拉优势非常显著。美国市场美
9、系/韩系车企依托新一代纯电平台推车。福特/通用/本田/日产等全新一代纯电生产平台推出,新品覆盖轿车/SUV/皮卡等多类型,市场格局变局将启,竞争加剧。欧洲市场仍处于供给小于需求阶段,特斯拉优势显著。欧洲市场德系车企继续发力推车,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依托原有平台推车并同步开发全新一代新平台,预计2024年之后方才上线;此外,特斯拉以及比亚迪等欧洲以外的品牌也在陆续推进自身出口业务,布局欧洲市场。政策角度:海外主流国家给定新能源发展目标规划以中国、美国、欧盟为核心代表,政策驱动推动新能源发展,2030年美国纯电产品(零排放汽车)渗透率50%,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65%+;澳大利亚规定203
10、5年前实现所有新车零排放,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均宣布至2030年本国电动汽车渗透率50%35%30%o三、特斯拉自身经营周期展望核心结论:新一轮产品周期将爆发【2023是特斯拉处在【新老产品周期】交替年份!2024-2025年将迎来全新一代产品周期!特斯拉是一家什么样企业?我们认为特斯拉的使命类似于WO年以前的福特。福特借助【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诞生了T型车且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创造了大规模生产方式带动了社会效率提升。特斯拉将借助【第三&四次技术革命】带动电动智觞气车实现全球普及,也会创造全新生产方式促进全球效率提升。但特斯拉也需遵守【车企发展呈现螺旋式上涨模式】的规律。汽车属性复杂必
11、然带来影响因素众多,任何一个车企的发展都会在【效率与质量的平衡】上吸取经睑和教训。特斯拉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指导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特斯拉做到车企的最高境界:【技术创造需求】,但可持续发展还需配合【优异的管理能力】。特斯拉高盈利来自于:1)全球领导品牌的溢价;2)超级大单品背后的极致效率:3)直营模式背后的产品自信力;4)全球配置最优供应链的优势。特斯拉未来3年成长性如何?2008年(超跑Roadster)-2012/2015年(ModelS/X)-2017-2019年(Model3/Y)-2023-2025年(Cybertruck/ModeIQ)。预计2023-2025年全球特
12、斯拉销量实现200万400万的发展阶段。硬件盈利能力有望高于油车车企。特斯拉一一根与干I组织架构&技术整合启示:勇于变革,敢于突破,有从头再来,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于抛弃“负资产而不是挽留。从零开始全新塑造。电动车不是燃油车基础上做的一次升级,而是匹配全球能源革命以及信息革命大趋势和需求端用户消费痛点之后的全新产品。因此,特斯拉在产品定义&技术整合&渠道营销不同方面相比过去传统车企均进行本质变化,背后是反应以马斯克为核心的特斯拉高层在运营理念和工作思路上与传统车企的巨大差异。思路明晰,规划明确,MaSterPIanLO/2.0规划十年发展纲领。1。指导汽车领域自上而下开拓,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优势,
13、迅速起量提升规模效应;2.0指导业务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宽至储能/自动驾驶/共享化汽车等维度,不断开拓提升范围和网络效应;L0/2.0共同以智能化为推手,摩尔定律贯穿下保障快速迭代。启示:技术以数据为核心,闭环自研开发保障迭代效率及高壁垒;供应链以稳定为首要,支撑快速起量。技术研发:电动智能等核心技术自研整合,真正做到技术自主可控。电动化方面,电池-电机-电控等硬件以及BMS-热管理等软件全栈自研;智能化方面自动驾驶能力最领先,集中式E/E架构下,纯视觉感知以影子模式搜集数据-自动化标注-Doj。仿真训练算法-闭环迭代提升L2+/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整车生产开创车身一体化压铸,进一步集成化,提升
14、效率。供应链以开放培养的思路,以自身为核心培养更匹配的供应链伙伴。1)全球化供应链配套保障稳定性,零部件本土化生产供应;2)非核心部件以模块集成化供应方式,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沟通成本;核心部件自身进行技术开发,外部供应商代工为思路,加速配套迭代。3.1、 组织层面:特斯拉创造了全新生产方式!每一轮汽车变革背后均是生产方式的迭代每一轮工业革命都会带来汽车行业重大变革,而背后牵扯了:新技术+新需求+新生产方式。时势造英雄下一定会推出一家车企,颠覆式创造新生产方式,把新技术和新需求融合好。百年汽车行业一直在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规模效应最大化之间寻找平衡点。从手工生产方式一大批量生产方式一柔
15、性化生产方式一平台化生产方式,每次替代均为了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过去50年汽车行业总体是围绕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在优化,大众模块化便是很好例子。而本轮汽车行业变革,特斯拉作为引领者,正在创造全新生产方式。百年汽车历史一直追求确定性与可预测性从理论维度总结看,从福特-通用-丰田-大众百年汽车历史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背后均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机械论基础。牛顿等科学家发明了各种定律,解释清楚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相比神学时代,人类对世界认知有了质的变化。这背后思维方式都是机械论(强调因果确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典型思维方式就是:一次性设计并开发出完美的产品。最典型代表管理方式:泰勒科学管
16、理方式。三大特征:1)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来不断提升效率。背后原理是把一个复杂系统不断细分,从而可以做到一切可以预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工程。2)树状组织架构非常普遍。这种优势在于责权分明但是无法适用生命周期短-失败率很高的信息产业。3)可预测性。喜欢做预测,丰田精益生产背后也是通过合理预测去控制库存。4)人性化管理。通过“萝卜十大棒”形式来管理员工(尤其是流水线上员工),但总体利润分配是零和游戏,资本方拿多了则员工少了。当市场蛋糕做大时没问题,但一旦萧条会进入负循环。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了特斯拉生产方式I百年汽车之所以在21世纪被特斯拉打破游戏规则,开启了新的时代,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第三次
17、信息技术革命,和当下正在进行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不再遵循机械论,理论基础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认为:本质是基于通信理论,除了吃饭睡觉,人类每天其他活动都是在通信。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在一个系统中不确定性越多,篇就越大,则需要引入更多的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控制论认为没有精准预测的可能性,一切都是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需要适应互联网的快速迭代的思维方式。系统论认为整体的性能未必通过局部性能的优化来实现。核心背景是目前的大产品和系统开发的复杂度和难度远远超乎机械论时代的产品。比如一款手机体验好坏,不是单纯的对比各种性能指标,而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看系统最终的体验情况。特斯
18、拉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特斯拉生产方式是一套系统工程。第一原则:公司有一个非常宏伟的愿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第二原则:扁平化组织管理。创始人-中层管理一线员工均有责任心,高协作效率高。第三原则:人与机器持续学习。不管是员工产品还是工厂均保持终生学习态度,快速迭代和深度学习。第四原则:软件融合+超级生产。这是战术层面,企业必须具备将软件和硬件能力两个维度均以第一性原则做到最佳。第五原则:用户数据驱动+生态圈构建。用户数据是最重要生产资料,抓住用户是核心且需要上下游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能力。3.2、 技术研发:以第一性原理颠覆式创新3.2.1、 电动化I三电自研,电池/热管理引导行业特斯拉的
19、三电技术布局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自研:以动力电池电芯和BMS管理软件以及高压系统为核心,特斯拉三电自研比例最大,理想汽车高压纯电平台布局最早。新势力动力电池供应商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为主,特斯拉以IG化学为主。电驱及电控板块,前来(蔚然动力)以及特斯拉自研核心部件,理想自研比例最低。电动化路径选择:新势力以及特斯拉均以为消费者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方式为主,特色化发展思路上,理想采用增程式解决方案+家充;小鹏自建家充桩+超充站并引入第三方充电桩:前来采取自建充电桩、换电以及一键加电+家充桩等方式;特斯拉则更多采取家充+自建超充站的方式。特斯拉电池进化史特斯拉电池已进化至第三阶段。1)1865电池初代开
20、局:特斯拉的成立始于18650电池的诞生,搭载至其旗下的首款产品RoadSter;2)2170电池二代进阶:随着公司对续航提升和成本降低的要求提高,2017年特斯拉与松下联手开发的2170电池面世,由特斯拉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生产,首搭Model3;3)4680电池三代进化:2017年公司与“锂电池先驱”JeffDahn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最合适的电池尺寸,并于2020年提出了无极耳”的设计方案,4680电池由此出现。4680电池量产难度较大,目前加州/德州已开启4680电池加速量产,产能持续爬坡。1)4680电池在22年底周产能达到IOOO台;2)预计接下来有3条生产线持
21、续投产,其中内华达工厂计划新建一座4680电池工厂,预在2023年CybertrUCk量产前完成产能爬坡,2024年将是4680电池年;3)将增加IooGWh的电池产能,长期目标要做IooOGWh的4680电池用于储能;4)汽车的内部供应计产能再增加1亿kWh,长期目标是内部生产的电池远远超过10亿kWh。预计采购模式:自产+外购并存模式。电机I永磁同步/交流异步配合,本土化供应感应异步电机容易实现更快的百公里加速,也不会出现退磁现象,特斯拉也拥有独特的铜质鼠笼制造工艺。但缺点也很明显,转子结构质量和尺寸均较大,功率密度低,会占用电动车更多的空间。永磁同步电机由于采用了永磁材料磁极,特别是采用
22、了稀土金属永磁体(如数铁硼等),其磁能积高,可得到较高的气隙磁通密度,因此在容量相同时,电机的体积小、重量轻。转子没有铜损和铁损,也没有集电环和电刷的摩擦损耗,运行效率高。但在高温、强震动时容易退磁,另外低速大功率时虽然温度不高但定子的强电磁场会在转子中产生涡流有退磁作用。扁线电机:扁线电机比圆线电机槽满率高20%-30%,铜耗降低,符合新能源车电机轻量化、高功率、高效率的发展趋势。Model3/Y的四驱高性能版,采用感应(前)+永磁(后)搭配的方案。主要系四驱架构需搭载两台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表现更好,但空载损耗更高,异步交流电机刚好相反,二者搭配有互补效应。上海工厂电机产线分为EDUI/
23、2/3期,至2021年底共计80万台套电机产能。电搭TPAKSiC模块替代IGBT引领行业趋势特斯拉为第一家在整车中集成全SiC功率模块的车企.2018年,IGBT单管即将到达性能瓶颈,特斯拉与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公司合作开发出TPAK(TeslaPack)模块,在Model3/Y上先后采用TPAKSiCMOSFET模块,替代原来的IGBTSiC功率模块包含2个采用创新芯片贴装解决方案的SiCMOSFET,并通过铜基板实现散热,可降低传导损耗和开关损耗.在相同功率等级下,碳化硅模块封装尺寸明显小于硅模块,开关损耗降低75%,系统效率可提高5%左右。Model3的SiC功率模块使用至主驱逆变器电
24、力模块上,逆变器为电动车增加动力,由24个卜碳化硅功率模块组成,模块组装在针翅式散热器上。MOdel3逆变器功率高达30OkW,从。到60英里的加速度亳不逊色于MOdeIS。为将MOSFET与铜母线更好的相连,特斯拉采用大量激光焊接工艺。SiC晶圆全球产能吃紧,特斯拉广泛使用SiC受限。据市场估算,特斯拉未来将逐步将碳化硅使用至OBC、充电器、快充电桩等,预计平均2辆特斯拉纯电动车就需要一片6寸SiC晶圆。以年产能100万辆MOdeI3/Y计,公司一年需要超50万片6寸晶圆,而目前全球SiC晶圆总年产能在40万60万片,应付特斯拉需求明显吃紧。电驱动总成系统:“三合一向“多合一”发展特斯拉自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斯拉 产业链 深度 研究 报告 价换量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5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