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ppt
《生物质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质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ppt(26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章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第一节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合成,1 绪论,1.1 纤维素的来源各种植物中的纤维素含量,在有机体中结合碳的分布,在有机体中结合碳的分布,1.2 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1.2.1 植物纤维原料概述1.2.1.1自然界植物的分类自然界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系统分类法: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菌类植物已列入微生物类。,1.2.1.2 造纸工业对植物原料分类木材纤维原料(1)针叶材:软木 裸子植物(2)阔叶材料:硬木 被子植物非木材纤维原料(1)竹类(2)禾草类(3)韧皮类(4)籽毛类,1.2.2 主要成分概述(1)纤维
2、素(2)半纤维素(3)木质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的确定,就是将纤维素水解成纤维素叁糖、纤维素贰糖,最后一个产物是葡萄糖。,2、纤维素的分子结构,2、纤维素的分子结构,2.1 化学结构1838年,法国科学家 Anselme Payen 第一次分离并命名纤维素,然而直到1932年才由Staudinger 确定它的聚合物形式。经长期研究,确定其化学结构是有很多D-吡喃葡萄糖彼此以(1-4)苷键连结而成的线性巨分子。化学式为C6H10O5,化学结构的实验分子式为(C6H10O5)n,含碳44.44%,氢6.17%,氧49.39%.,葡萄糖:C6H12O6,纤维素的化学结构,2.1.
3、1葡萄糖环形结构的确定,纤维素完全水解时得到99的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0O5葡萄糖的半缩醛结构的立体环为(1-5)连接葡萄糖的三个游离羟基位于2、3、6三个碳原子上,由于葡萄糖环内为(1-5)连接,葡萄糖酐间形成(1-4)连接,所以留下三个羟基,经 证明分别位于C2,C3上的仲羟基和位于C6位上的伯羟基。这三个羟基酸性大小按C2,C3,C6位排列,反应能力也不同。,4纤维素大分子中的末端基,纤维素大分子的两个末端基的性质是不同。一端为还原性末端基;另一端为非还原性末端基。,还原性末端基,非还原性末端基,第二节 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1.概述,1.1 纤维素的分子式C6H11O5-(C6H1
4、0O5)n-C6H11O5,1.2 纤维素的多分散性,纤维素是不同聚合度的分子混合物,即分子结构单元相同,结构单元间的连接方式也相同,但各个分子的聚合度不同。这种现象称之为纤维素的多分散性。,2.常用的统计平均分子量和平均聚合度,常用的统计平均分子量有:数均分子量 Mn;质均分子量 Mw;,2.1 数均分子量 Mn,对于一个纤维素试样:分子量分别为:M1、M2、Mi 分子个数为:n1、n2、ni 第 i 组聚合物的质量为:wi=ni Mi,分子的总质量 ni Mi Mn=-=-分子的总个数 ni ni=-Mi=Ni Mi ni 注:Ni=i 组聚合物的分子分数,2.2 质均分子量Mw,wi n
5、i Mi2Mw=-Mi=-wi ni Mi,3.纤维素的多分散性与分级,纤维素是不同聚合度的分子混合物,即分子结构单元相同,结构单元间的连接方式也相同,但各个分子的聚合度不同。这种现象称之为纤维素的多分散性。,3.1 纤维素的分级方法,分级的概念和分级方法按不同聚合度将多分散性的纤维素试样分成若干级分的纤维素试样称之为分级。常用的分级方法:沉淀分级法、溶解分级法和凝胶穿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3.2 溶解分级及沉淀分级的原理,C1/C2=e-P/kt C1 溶液相浓度;C2 凝液相浓度;高分子物在两相中的位能差;K 波茨曼常数;P 高
6、分子聚合度;t 绝对温度。,沉 淀 分 级,当加入沉淀剂于溶液中,溶剂的溶解能力降低,良溶剂转变为不良溶剂,溶液相中聚合度大的分子会沉淀出来。如果将沉淀分离出来,再重复操作就可以达到分级的目的,此法称之为沉淀分级。,溶 解 分 级,当加入良溶剂于溶液中时(或增加溶剂的用量),溶液的溶解力升高,凝液相的高分子物质将溶解,如果将其分离出来,再重复操作,会使溶解部分的聚合度逐渐增高。,3.3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高分子溶液通过填充有特种多孔性填料(常用交联聚苯乙烯凝胶或硅胶)的柱子,依分子量大小在柱上进行连续分级的方法。凝胶渗透
7、色谱的分离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有体积排除理论(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流体力学理论、扩散理论等。,G P C 分 离 机 理 示,纤维素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表格表示;图解表示;分布函数表示(积分重量分布曲线;微分数量分布曲线;微分重量分布曲线)。,第三节 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1.纤维素的结构层次,纤维素的结构包括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方面。链结构又分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纤维素分子链结构,一级结构(近程结构),二级结构(远程结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间键合结构单元的构型(空间排列),纤维素的分子量纤维素的构象,结晶结构(Crystalline)非结
8、晶结构(Non-crystalline),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三级结构),2.纤维素大分子的构型和构象,2.1 组成纤维素的葡萄糖基的构型构成纤维素分子的葡萄糖基环是属于-D-型葡萄糖构型。,2.2 纤维素大分子的构象(D-葡萄糖基的构象和CH2-OH的构象),(1)D-葡萄糖基的构象纤维素的D-吡喃式葡萄糖基的构象为椅式构象,-D-吡喃式葡萄糖环中的主要取代基均处于平伏键位置,而氢原子是向上或向下的直立键。这种模式的构象可命名为:4C1构象。,纤维素的D-吡喃式葡萄糖基的4C1构象,1,4,2,3,5,6,4,4C1,1C4,(2)CH2-OH的构象,在纤维素大分子中,从原理上讲:影响最大的
9、伯羟基(C6-O6键)的方向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构象。这三种构象是指C5-C6键旋转时,相对于C5-O5键和C5-C4键方向而定。,葡萄糖单元的伯羟基三种不同的构象,纤维二糖重复单元的构象a.伸直链构象(1937年,Meryer和Misch提出)b.弯曲链构象(1943-1949年期间,Hermans提出),3.纤维素单元晶胞的结晶变体,结晶变体是指同一高聚物在不同外部条件下所得到的不同结晶结构。至今发现,固态下的纤维素存在着五种结晶变体,即:(1)纤维素(天然纤维素);(2)纤维素(人造纤维素);(3)纤维素;(4)纤维素;(5)纤维素。,3.1 纤维素单元晶胞的结晶变体纤维素是一种同质多晶物质
10、,迄今为止已发现纤维素有四种结晶体形态,即纤维素、和纤维素X。3.11 纤维素:天然存在的纤维素形式,3.1.2 纤维素:纤维素由溶液中再生或丝光化过程得到的结晶变体3.1.3 纤维素:氨纤维素,将纤维素或纤维素用液氨或胺类处理,再将其蒸发掉的一种低温变体:纤维素、纤维素 3.1.4 纤维素:高温纤维素3.1.5 纤维素X:将纤维素I(棉花)或纤维素II(丝光化棉)放入浓度为38.0%-40.3%的盐酸中,于20处理2-4.5 h,用水将其再生所得到的纤维素粉末。,4.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模型、结晶度、可及度,4.1 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理论,据X-射线的研究,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一部分
11、的分子排列比较整齐,有规则,呈现清晰的X-射线图,这部分称之为结晶区。另一部分的分子链排列不整齐,比较松弛,但其取向大致与纤维轴平行,这部分称之为无定形区。,折叠链结构,纤维素在结晶体内的排列是平行的,按目前的观点,天然微细纤维呈现出伸展链的结晶,而再生纤维素和一些纤维素衍生物呈现出为折叠链的片晶。,4.2 纤维素的结晶度和可及度,(1)纤维素的结晶度 Xc 结晶区样品含量-X100 结晶区样品含量+非结晶区样品含量,(2)纤维素的结晶度的测定方法,测定纤维素结晶度常用的方法有:1.X-射线法;2.红外光谱法;3.密度法等。,(3)纤维素的可及度,利用某些能进入纤维素物料的无定形区而不能进入结
12、晶区的化学试剂,测定这些试剂可以到达并起反应的部分占全体的百分率称为纤维素物料的可及度。,第四节 纤维素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1.纤维素纤维的吸湿与解吸1.1吸湿和解吸概念吸湿 当纤维素自大气中吸取水或蒸汽时,称为吸湿。解吸 因大气中降低了蒸气分压而自纤维素放出水或蒸汽时,称为解吸。,1.2 吸湿与解吸内在原因,在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中,链分子中的羟基只是部分地形成氢键,还有部分的羟基仍是游离羟基。由于羟基是极性基团,易于吸附极性的水分子,并与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这就是纤维素吸湿的内在原因。,0 0.2 0.4 0.6 0.8 1.0,4 8,4 8 12 16 20 24,相对蒸汽压,相对
13、蒸汽压,g水/100g纤维素,吸湿与解吸过程,吸附,解吸,棉纤维素的吸着等温曲线,1.3 解释上述现象,(1)在相对蒸汽压较低时(0.2以下),吸附的中心在纤维素分子中未结合的羟基上,与此同时棉纤维开始润胀。(2)相对蒸汽压在0.20.6之间时,随着吸水量及润胀程度的增加,破坏了纤维素分子的氢键,形成新的吸附中心。,(3)相对蒸汽压超过0.6时,由于棉纤维进一步润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羟基(吸附中心),吸附水量加快。当相对蒸汽压继续增加时,出现了多层吸附现象。(4)纤维素吸附水后,经干燥发现 X-射线图没有变化,说明水的吸附只发生无定形区内,而结晶区内没有吸附水分子。,1.4 滞 后 现 象,在
14、同一相对蒸汽压下吸附的吸着水量低于解吸时的吸着水量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1.5 纤维素吸附水的性质,结合水:一部分是进入纤维素无定形区与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结合的水,称为“结合水”。游离水:当纤维素物料吸湿达到纤维饱和点后,水分子继续进入纤维的细胞腔和孔隙中,形成多层吸附水或毛细管水,这种水称为“游离水”。,1.6 纤维素的吸湿对纸张的影响,纸张的强度在某一水分含量而达最大值,低于此值则纸张发脆强度下降,高于此值则由于润胀作用又破坏了纤维之间的氢键结合,强度也会下降。纤维素物质在绝干时是良好的绝缘体,吸湿时则电阻迅速下降。,2.纤维素纤维的润胀与溶解,2.1纤维素纤维的润胀(1)润胀的概
15、念 固体吸收润胀剂后,其体积变大但不失其表观均匀性,分子间的内聚力减少,固体变软,此种现象称为润胀。,(2)润 胀 的 分 类,纤维素纤维的润胀可分为:有限润胀和无限润胀。有限润胀又分为:结晶区间的润胀和结晶区内的润胀。,有限润胀:纤维素吸收润胀剂的量有一定限度,其润胀的程度亦有限度称为有限润胀。结晶区间的润胀:是指润胀剂只到达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表面,纤维素的X-射线图不发生变化。,结晶区内的润胀:润胀剂占领了整个无定形区和结晶区,并形成润胀化合物,产生新的结晶格子,此时纤维素原来的X-射线图消失了,出现了新的X-射线图。多余的润胀剂不能进入新的结晶格子中,只能发生有限润胀。,无限润胀:润胀剂
16、可以进到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发生润胀,但并不形成新的润胀化合物,因此对于进入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润胀剂的量并无限制。在润胀过程中纤维素原来的X-射线图逐渐消失,但并不出现新的X-射线图。润胀剂无限进入的结果,必然导致纤维素溶解。,(3)纤维素的润胀剂,纤维素的功能基都有一定的极性,所以液体的极性越大,对纤维素的润胀能力越大,如:LiOH、NaOH、KOH、RbOH、CsOH、H3PO4。,(4)影响纤维素润胀度的因素,碱液种类:碱金属离子半径愈小,极化力愈大,其水化度也大,故润胀能力愈大。LiOH NaOH KOH RbOH CsOH,纤维素的润胀度随浓度而增加,至某一浓度而润胀度达最高值。
17、浓度更大,则润胀度反而缓慢下降。碱液的温度:温度降低时,纤维素的润胀作用增大。纤维素纤维的种类:,碱液浓度:,各种纤维素纤维在不同温度产生最大润胀的NaOH浓度,2.2 纤维素纤维的溶解,2.2.1 纤维素溶解的特点纤维素的溶解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润胀阶段,快速运动的溶剂分子扩散进入溶质中。溶解阶段,在纤维素无限润胀时即出现溶解。,2.2.2 纤 维 素 溶 剂,纤维素分子是一条螺旋状的长链,由100-200条这样彼此平行的长链通过氢键结合成纤维束。氢键是纤维束分子的羟基与纤维素所吸附的水分子形成的,纤维素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取决于这种纤维束的结构。,(1)铜氨络合物溶剂,2+,传统溶剂,(2
18、)铜乙二胺螯合物(Cuen)溶剂,2+,+,传统溶剂,铜乙二胺溶液的特性,纤维素铜乙二胺溶液对空气的稳定性,比铜氨溶液好些。纤维素受到的氧化降解较少,从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方法来看,铜乙二胺法常比铜氨溶液法所测得高。,浆粕的铜乙二胺和铜氨溶液黏度的比较,(3)铁-酒石酸-钠络合物溶剂FeTNa 或 EWNN,一种是绿色溶液,它有铁:酒石酸:碱金属的比例为1:3:6,溶于2mol/L NaOH溶液中制备成。另一种是棕色溶液,它相应的比例为1:1:1,溶于1.02.1mol/LNaOH溶液中制备成。,传统溶剂,铁-酒石酸-钠溶剂特性,纤维素的EWNN溶液中,受空气氧化的作用很小,因此,纤维素-EWN
19、N溶液的黏度下降比Cuen溶液的黏度降低还小。实验表明:纤维素-EWNN溶液的sp/C,在150min内保持不变,然而纤维素-Cuen溶液的sp/C,在同样的时间内发生明显下降。,传统溶剂,(4)黏胶法,黏胶法是生产粘胶纤维或Cellophane(赛珞玢)的主要方法,目前90%以上的纤维素产品使用该工艺生产。纤维素在强碱作用下(NaOH浓度18%)与CS2反应生成纤维素黄酸酯(Xanthate),它易溶于稀碱溶液变成黏胶液。黏胶液经熟成后在稀酸溶液中再生,可制得粘胶纤维或制成平板膜(Cellophane)。,溶于碱中的CS2也可直接与碱纤维素反应生成黄酸酯:,黄酸化时有副反应产生,如有橘黄色的
20、三硫代碳酸钠生成:,黏胶纤维最大的缺陷就是使用CS2,且在生产过程中放出CS2和H2S等有毒气体和含锌废水,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黏胶法,缺点,用黏胶法制得的黏胶纤维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符合卫生要求透气性,有似棉的吸湿性、易染色性、抗静电性以及易于进行接枝改性。,优点,(5)酸溶剂法,当质子酸的量足够多、浓度适当时,纤维素就会溶解,例如硫酸和磷酸。硫酸的浓度小于75%时,只能使纤维素溶胀,不会溶解。对硫酸而言,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020,温度过高将会导致纤维素的过度降解。同样,磷酸也只能在81%85%和92%97%这两个浓度区间内才能溶解纤维素,浓度小于81%时只会
21、溶胀,在这两个浓度区间范围内只能部分溶解。此外,溶解纤维素的质子酸还有硝酸(68%)、盐酸(40%42%)等。,纤维素的非水溶剂,以有机溶剂为基础的不含水的溶剂称之为非水溶剂。非水溶剂共分3个体系:一元体系:一元体系含单一的组分。二元体系:“活性剂”和有机液组成。三元体系:“活性剂”和有机液组成。,新型溶剂,(1)多聚甲醛/二甲基亚砜(PF/DMSO)体系,优良无降解的溶剂体系,原理:PF受热分解产生的甲醛与纤维素的羟基反应生成羟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能溶解在DMSO中。,新型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MSO作用,促进纤维素溶胀,使生成的羟甲基纤维素稳定的溶解,阻止羟甲基纤维素分
22、子链聚集,优点:原料易得、溶解迅速、无降解、溶液粘度稳定、过滤容易缺点:溶剂回收困难,生成的纤维结构有缺陷、品质不均一。,(2)四氧化二氮/二甲基甲酰胺(N2O4/DMF)体系N2O4与纤维素反应生成亚硝酸酯中间衍生物,而溶于DMF中。该溶剂溶解纤维素,具有成本低、易控制纺丝条件等优点,但N2O4是危险品,毒性大,且回收费用高;纤维素溶解时,DMF与N2O4生成副产物,有分解爆炸的危险。,(3)二甲基亚砜/四乙基氯化氨(DMSO/TEAC)体系DMSO/TEAC体系在溶解纤维素过程中,TEAC在纤维素微晶内部扩散,切断了某些纤维素分子间羟基的氢键结合,形成了如下式所示的复合体,加速了DMSO的
23、溶剂化和纤维素的非晶化作用,最终使纤维素溶解,形成均相透明的溶液。,图2-9 纤维素与TEAC的复合体,(4)氨/硫氰酸铵(NH3/NH4SCN)体系在一定的配比下,NH3/NH4SCN/H2O体系能把再生纤维素或棉纤维素溶解成无色的透明溶液。但是这种溶剂体系对纤维素溶解的条件是有限制的,研究表明NH4SCN/NH3/H2O体系中,其质量比分别为72.126.51.4,对纤维素具有最大的溶解能力。,(5)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体系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化学结构式如图。,其分子中存在着电负性高的N原子和O原子。由于N原子和O原子含有孤对电子,它们易于具有空轨道原子形成配位
24、键。当DMAc与LiCl相作用时,具有同时形成Li-O键与Li-N键的可能,Li与Cl原子之间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使得氯离子带有更多的负电荷,从而增强了氯离子进攻纤维素羟基上的氢的能力,使纤维素与DMAc-LiCl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氢键,因而也使纤维素得以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得到真溶液。,LiCl-DMAc 溶解纤维素过程室温下先制备 LiCl/DMAc 纤维素的悬浮液,加热到 150再慢慢冷却到室温便可。纤维素在此体系的溶解过程无衍生物产生,不会引起纤维素降解。所得溶液在室温下放置数年无变化,很稳定,形成的溶液可进行加热以降低其粘度。,(6)N-甲基氧化吗啉(NMMO)/水体系N-甲基吗啉-N-
25、氧化物(NMMO)是一种脂肪族环状叔胺氧化物。,吗啉,纤维素在NMMO中的溶解是通过断裂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而进行的,没有纤维素衍生物生成。NMMO分子中的强极性官能团NO上氧原子的两对孤对电子可以和两个羟基基团的氢核形成1至2个氢键(次价键),例如可以和NMMOH2O中的水分子或者和乙醇,同样也可以和纤维素大分子中的羟基(CellOH)形成强的氢键CellOHON,生成纤维素-NMMO络合物。这种络合作用先是在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内进行,破坏了纤维素大分子间原有的氢键,由于过量的NMMO溶剂存在,络合作用逐渐深入到结晶区内,继而破坏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最终使纤维素溶解。溶解机理见图2-13。,N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纤维素 物理化学 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5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