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大赛A题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和控制题目和论文赏析.doc
《数学建模大赛A题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和控制题目和论文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建模大赛A题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和控制题目和论文赏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与控制摘要针对中国人口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得到了中国人口随年份变化的增长率,解决了中国人口中短期和长期的人口预测与控制问题,包括人口总数、年龄结构、性别比、城乡比变化等各因素的预测与控制研究。关键词:人口控制 差分模型 预测 拟和 Leslie模型 Logistic方程一、 问题重述中国人口增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和乡村人口城镇化。而老龄化程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城镇化程度是由死亡人口、出生人口及城、镇、乡迁移人口所决定的。因此,人口增长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是环境条件(决定死亡率)及国家政策(决定出生人口数量及性别结构)。我们
2、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对中国人口增长做出分析;其次建立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对人口在一至十年的中短期内及二十五年的长期内的增长情况做出预测,并向国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最后将此模型与经典模型做出比较,指出差异及此模型的优缺点。二、 假设和符号说明2.1 问题的假设假设一 每一年的人口总数,人口结构及分布和其他有关各量仅在年末发生变化,变化顺序是:一部分人先死亡,然后一部分人生小孩,最后一部分人迁移假设二 本文中所提到的婴儿出生率指的是婴儿出生且在一岁前存活的概率假设三 生育妇女一年只生一胎假设四 九十岁以上的人口变化对总人口变化影响不大,因此不予以考虑假设五 人口的迁移路径仅考虑从村到镇,从村到城假
3、设六 国际迁入迁出对于人口的影响较小三、 问题分析为了与机理分析结合求得较精确的结果,可以建立递推模型,利用附录中所给数据确定未知参数,进而确定描述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用此进行中短期、长期预测。首先,由于人口增长受多个因素影响,我们分别建立描述各因素的数学模型,包括:死亡率模型、出生人口模型、生育性别比模型和迁移模型。由于死亡率模型和生育性别比有性别差异,各模型皆有城、镇、乡差异,所以需将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城、镇、乡人口分开考虑。其次,由于中短期、长期预测时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中短期、长期预测的模型有所差异。中短期预测仅利用现有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长期预测需要通过机
4、理分析得到。最后,要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必须参照别的模型实际数据,因此我们用两个经典的模型:Logistic模型和Leislie模型进行求解并与本文模型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为了建立模型,需整理筛选20012005年的数据,挖掘各种有用信息,剔除不良信息。很明显数据中相当一部分数据是有误的,特别是2003年的妇女生育率。本文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本题中的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得到的,难免会出现偏差,而且用五年的数据预测三年或是三年以上的变化略显单薄。但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得到了对建立模型很有帮助的数据特点,使得用5年数据预测三年以上的变化变成了可能。数据特点如下:1 城市妇女生育率、镇妇女生
5、育率、乡村妇女生育率按年龄的分布相似,并且近似满足于Gamma分布。2 0岁时的死亡率不服从其它年龄段的死亡率近似服从的概率分布,须要剔除。3 数据在时间上具有递推性,即人口分布在年龄以及年份上具有连续性,这是建立递推模型的关键。4 城镇乡人口比例适用于线性回归。四、 模型建立与求解4.1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变化包括人口增长及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变化。其中,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人口增长量及增长速度。为了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首先须考虑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老龄化、城镇化、性别比的增高等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须给与考虑。当前各地区的人口总数和人口比例、
6、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以后的人口总数和人口比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总数和人口比例、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老龄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和性别比。其变化情况由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决定。国家政策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以上关系见图1。出生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第t年各类地区的人口总数、人口比例、人口结构影响第t年性别比、城镇化程度、老龄化程度体现为体现为第年各类地区的人口总数、人口比例、人口结构死亡率迁移率影响影响政策影响变化第年性别比、城镇化程度、老龄化程度图1一、老龄化、城镇化、性别比的及国家政策与人口增长的关系:1. 老龄化、城镇化、性别比与中国人口增长的关系:老龄化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能生育的人口比
7、例降低,进而影响各类地区人口比例及总人口数。城镇化影响各类地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于各类地区的死亡率、出生率不同,城镇化也影响人口总数的增长量。性别比持续增高给人口性别结构带来变化。与老龄化类似,性别比增高使有生育能力的人口比例降低,进而影响各类地区人口比例(及城镇化程度)和总人口增长量。在总人口增长的影响下,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量不同,由此使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程度变化。2国家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三个代表”提出了中国人口发展的战略思路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其中,稳定低生育水平可控制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意味着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控制,引导人
8、口合理分布可控制城、镇、乡迁移率。可见,国家政策可在中短期内降低性别比增长速度,长期内使性别比控制在合理值,影响人口总数增量。另外,政策也调整各类地区的人口比例,进而影响人口总数增量。二、老龄化、城镇化、性别比的影响因素:由于各类地区的人口总数、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体现出性别比、城镇化程度、老龄化程度,死亡率、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迁移率共同决定各类地区的人口总数、人口比例、人口结构的变化,所以分析人口增长的根本方法是分析死亡率、迁移率以及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同时须考虑政策的影响。4.2中国人口增长总模型将男、女人口,城、镇、村的人口分开考虑,得到六个子对象,如图2所示:总人口男性人口
9、女性人口城市男性人口城镇男性人口农村男性人口城市女性人口城镇女性人口农村女性人口图2以下建立适用于各个子对象的通用模型。男、女性分别用下标,表示;城、镇、村分别用下标表示。将第年初的人口分为在第年末出生的人口与第年末未死亡未迁出的非新生人口两类,即:设有年龄结构向量:其中,为第年初年龄为的该类地区人数4.1.1求第年末出生的人口数设为第年末年龄为的人的死亡率,表示各年龄生育的女性占总生育女性的概率分布(即生育模式),为第年末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可以得到:第年末年龄为的妇女人数为第年末年龄为的妇女生下的婴儿数量为另外,设为第年末生育性别比,则有:第年末年龄为的妇女生下的男婴数量为第年末年龄
10、为的妇女生下的女婴数量为表示为矩阵形式可得:第年末出生的男婴数量为第年末出生的女婴数量为4.1.2求第年末未死亡未迁出的非新生人口数设从农村到城镇迁移率、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率分别为则第年末未死亡未迁出的非新生人口数可表示为:对农村人口对城镇人口,未死亡未迁出的非新生人口包括城镇原来的剩下人口加上从农村迁移至城镇的人口:同理得,对于城市人口:4.3各影响因素模型4.3.1死亡率模型记死亡率(1)年龄对死亡率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同一时期的人口中,少年儿童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中青年人的死亡率变化较平稳,老年人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快速升高;总体来说,死亡率-年龄曲线为一“U”字型。因此,考虑利用模型(
11、文献11)通过数据拟合对死亡率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进行描述:其中,为年龄为的人的死亡率,和为参数,通过数据拟合得到。对于城市、乡镇拟合曲线大致如图3所示(不考虑90岁以上的人口)死亡率图3通过对上面图形分析可知:1 死亡率大致与年龄反相关,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医疗发展水平以已经较高,儿童的成活率比较高。2 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大,而且增大的趋势明显。对于乡村死亡率,变化图形如图4所示:图4通过图4分析可知:1. 小于10岁的人口死亡率比较高,整个趋势大体为U字型。这说明乡村的医疗等水平比较低,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成活率,因此对于乡村来说,提高医疗水平是非常重要的。2. 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增
12、加。通过上面拟合可以得到市,镇,乡0岁到90岁死亡率的离散化数据。用于后面人口的预测。(2)时间对的影响a. 中短期内,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改变不大,我们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对于城市男性: 对于城市女性:对于城镇男性: 对于城镇女性:对于农村男性: 对于农村女性:各方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情况如图5:时间死亡率图5可见,短期内农村和城镇的死亡率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农村和城镇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从农村迁出的中青年人口增多。b. 长期内, 由于不断降低,最终将会趋于一个理想值,我们利用SIS模型对其进行描述,体现制约与控制因素。有:,其中,为参数,的终值为改变和对终值的影响如图6:
13、死亡率时间死亡率时间图6其中:城、镇、村不同初值的影响如图7所示:图7其中:4.3.2出生人口模型出生人口的影响因素如图8所示: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生育性别比平均生育数生育模式生育数图8生育人数对年龄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每个年龄段的生育率归结为总和生育率与生育概率的乘积。这样对于生育率的预测,归结为总和生育率的预测上。以下分别讨论各个子模型。4.3.2.1生育模式模型记为各年龄生育的女性占总生育女性的概率分布,即生育模式(生育加权因子)。由于生育模式主要受生理因素影响,假设其不随时间变化。考虑到生育的女性中中青年人口占较大比例的特点,我们设不同年龄女性的生育加权因子满足分布:,数据的选取,在模型
14、中用到附录中的数据。用附录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发现2003年的数据与其余数据相差较大:我们选用更权威的数据。两组数据的对照表所示:统计年鉴数据附表三中数据23.831.8639.793.7360.566.1895.778.94117.7811.37123.8511.51123.6610.65108.129.9186.547.5366.385.5749.394.5136.773.29因此我们采用统计年鉴的数据来代替附表三中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a. 对城市:=19.86,=1.232拟合情况见图9年龄 生育加权因子图9b. 对城镇:=19.213,=1.011拟合情况见图10年龄 生
15、育加权因子图10c. 对农村:=24.023,=0.932拟合情况见图11年龄 生育加权因子图11从结果可知,对于三类地区,用此模型得到的从23岁到28岁的生育模式比较准确。由于这一年龄段时生育高峰期,其他年龄段的生育模式微小变化对总人口的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用Gamma分布描述生育模式随年龄的分布是合理的。另外,受当前农村人口文化、经济条件影响,早生现象存在,这一点从对农村生育模式的拟合情况图也可以看出来。但是,由于将来农村的发展,早生现象必会慢慢消除。因此用此模型对农村地区作长期预测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4.3.2.2平均生育数模型记平均生育数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从2001年到2005年平
16、均生育数上下波动,但总体来说有所减小。(1)中短期内,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各年平均生育数数据,利用软件SAS得到如下结果: 对城市人口:对城镇人口:对乡村人口:三方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情况如图12。时间平均生育数图12(2)长期内,平均生育数下降必将趋近一个定值。我们采用SIS模型:,终值为改变终值可以体现国家政策影响的力度,如下对此做出分析:a. 初值相同,终值设定不同的情况:曲线一0.50.350.00035曲线二0.50.400.00035曲线三0.50.400.00035曲线比较如图13时间平均生育数图13b. 城、镇、乡初值不同的影响:参数选择为:如图14,初值不同不影响终
17、值。平均生育数图144.3.2.3生育性别比模型记生育性别比由于中国当前对女性的歧视,许多女婴不能正常出生或存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必会下降。a. 在中短期内,农村生育性别比降低趋势较为明显,城镇生育性别比在一定值周围上下波动。简单起见,我们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方程:其中为初始时刻生育性别比,为表示其变化快慢的系数。利用SAS软件得到如下结果:城市城镇乡村116.8117.4111.10.43570.084270.1051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b. 在长期内,生育性别比不断上升,最后必将趋近1。我们采用SI模型来描述生育性别比:,其中,为参数。曲线斜率最大点在处,因此在初值一定的情况下,控制的值就可
18、以控制生育性别比变化的快慢。4.3.3迁移模型记迁移率、分别是从村到镇、从村到城的迁移率。分别为城、镇、乡外来人口比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乡到镇、从乡到城,因此只考虑这两种迁移。假设迁移率没有性别差异。从数据得出迁移率的性别区别不明显,而且随着迁出的人在城镇的工作多元化,迁移率的性别区别将会减小。(1) 时间的影响:迁移率长期发展情况将是先增大后减小。这是由于当前城镇发展速度高于农村,所以中短期内迁移率将增加;但是,经济发展最终将消灭城乡差别,外来人口比重最终将变为零。a. 中短期内,外来人口比重变化速率改变不大,假设其随时间线性增加,通过线性回归得到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建模 大赛 我国人口 增长 预测 控制 题目 论文 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