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1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性质,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坚持辩证思维,反对片面性、绝对化;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从而在重大理论是非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学术方向。)其二,是方法论课,不是哲学原理课。(比如,唯物论是原理,一起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就是方法;否定之否定是原理,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就是方法;矛盾特殊性是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方法。),课程重要性,方法是黑暗中给人指路的明灯,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跛子会超过沿着错误道路前进的善跑的人。培根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巴甫洛夫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思想
2、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和必修课。,课程内容,导论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导 师 名 言,马克思:“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恩格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
3、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锻炼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导 论,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恩格斯,神话早期“有关社会的思想”与“有关自然的思想”的混合
4、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导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理性的觉醒。文艺复兴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要求人们以理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取代神权。弘扬社会批判精神。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科学代表。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对于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等的关注,则引发了社会认识中的人本主义认识方式。,(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5、和作用,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与合理评价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深度分化中高度融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
6、学科体系,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划分。当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一道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一句俏皮话:工科告诉你做什么,理科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文科告诉你这么做是为什么。)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
7、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1、什么叫方法?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在西方,“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由“K”(沿着)和“O”(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黑格尔:“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同样被列为工具,是站在主观方面的手
8、段,主观方面通过它而与客体相关。”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32页。列宁摘录了上面黑格尔的这段话,而且还肯定了黑格尔的如下思想:“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是从认识“对象自身中取得规定的东西,因为这个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要观察事物的本身,一方面要从事物的普遍性去观察,另一方面也要不脱离事物,不要抓住附带的情况、实例和对比,而要惟一地注意这些事物,并且要注意到他们的内在的东西。”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6237页。,列宁和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事物的“内在的东西”,或事物的“内在原则和灵魂”,就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事物的规律既是主体认识和把握的对
9、象,又是主体用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手段和工具。因为只有认识客观规律和按规律办事,主体才能摆脱盲目必然性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主体运用已经认识和掌握的客观规律再去认识和改造事物,那么规律就转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方法。事物本身的规律是方法的客观根据,方法归根到底是规律的运用。,皮亚杰:规律包括客体的运动规律和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规律。客体的运动规律又包括具体客体的运动规律和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一方面,客体及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包含有客观的因果关系或因果程序,它们通过内化,在主体的头脑中被建构和积淀为观念形态的因果关系或因果程序。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各种
10、作用之间也包含有客观的因果关系或因果程序,它们也通过内化,在主体的头脑中被建构和积淀为观念形态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程序。,在两种内化基础上,主体又在头脑中把观念形态的因果程序和逻辑程序进一步整合起来,形成这两种程序有机统一的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并积淀于自己的头脑中。这种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就是被主体认识和把握了的客观规律,或者说就是观念化了的客观规律。这种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包含有对客体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对客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对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规律的认识,对主体自身思维活动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上述这些规律性认识的综合性认识。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27页。,
11、之后,主体运用这种观念化了的客观规律去认识和把握新的客观事物,规律也就转化为方法。所以,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规律的运用。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经过物化,就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工具,因此工具也是方法,是物化了的方法或物化了的规律。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也可以客观化为客观化精神,即存在于一定物质载体中的理论成果。因此,一切科学的理论成果也属于方法。,总之,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认识格局物化成的工具及其运用过程、认识格局客观化形成的客观化精神即科学理论成果,这一切的综合就构成方法的总体。这个方法的总体就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现实手段,它体现着主体性即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今天我们所
12、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致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2、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
13、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第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第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第四,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两大方法论也呈现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四)科学研究方法论历史发展概述,1、中国方法论的历史概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14、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
15、其意,(1)中国古代方法论的特征第一,传统哲学以整体和过程的观点辩证地认识世界,但是这种辩证的观点是建立在对细节缺乏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始终停留在朴素辩证法阶段。这种认识方法通常以格言、警句或典故的组合形式出现,虽然颇含辩证性,但是却流于简单、抽象,缺乏具体的逻辑分析;虽然哲理性较强,却容忍了思想上的朦胧性、模糊性。),第二,传统哲学用直觉、顿悟的方法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表现为方法上的非逻辑性、非实证性和非工具性。(以经验现象为基础,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用内心的心领神会去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如孔子讲“仁”,何以致仁?“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孟子讲“性善”,性善可以知天,何以知天?
16、“尽心、知性而知天”。老子讲“道”,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它不可言,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名,只有“至虚极,守静笃”,才可以从内心得到它。),第三,传统哲学以解经的方法发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作为一种认识方法,严重束缚了思想的发展。(“我注六经”以“经”为主,这种方法忠实地叙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它保持了原始资料的本来面目,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光大。但是,也有严重弊端:厚古薄今,惟经惟圣,凡事向经中求教,否认现实的实践和认识。“六经注我”则以“我”为中心,通过注释古代经典来阐述并论证自己的思想。这种方法虽有为我所用的因素,但思想认识仍然束缚于旧思想、旧传统之中。二者的共同点:崇尚权
17、威,抬高古人,把古人的著作、言论经典化,并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具有强烈的正统观念和排他意识,其结果是脱离实际,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第四,传统哲学强调知行合一,主张致用,但“行”的最终目标是“治国平天下”,排斥了科学认识和科学实验。(内圣外王,与古代希腊圣人先哲们着重注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相比,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更多的是注重以政治伦理问题。)第五,传统哲学的认识评价标准是唯书唯上,造成了向后看、向上看而不是面向实际向前看的恶习。(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却造成了怠惰、盲目自满的情结和封闭的心态。),中国古代方法论的总体特点,重总体的朦胧抽象,轻细节的明细规定;重
18、经验基础上的直觉顿悟,轻实验科学;重政治上的致用,轻科学理论思维;重主观理论修养,轻客观自然的探索与征服。,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停留在朴素直观的阶段;虽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却终因要求得内心的完善而陷入唯心主义。(反思“李约瑟之问”),(2)近代中国方法论的变革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模式维新派:“维新变法”、“进化论”、“救亡哲学”革命派:“进化论”、“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全盘西化;西方中心主义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曾掀起一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高潮,但他们的科学观还停留在器物科学观阶段,因而在借鉴新的科学方法方面尚无建树。而到戊戌时期,具有更多西学素养的维新派开始
19、触及到近代科学的核心和实质,即开始传播和运用近代西方产生的科学方法。可以说,对近代科学方法的传播和运用是维新派对于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形成及近代科技事业的创立所做的重大贡献。他们对近代科学赖以产生的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等三大基本方法均有程度不同的介绍和运用。,对科学实证方法的传播: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中首先对这种科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应用。他把实验法称为“实测”之法,认为这是格致家考明实理的方法之一。在“凡例”中他指出:“是书于凡可用实测之理而与制度无关者乃不录,理涉渺茫,无从实测者更不录。”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实证精神。许多西学新知都是因有“实测”之据而倍受康氏推崇,在讲学中,他多次向
20、学生指出:“中国人向来穷理俱虚测,今西人(俱)实测。”他要学生以科学实证方法批判“清谈的程朱”之穷理思想方法。,严复是近代传播科学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人。他在论世变之亟中指出,西方富强是因其“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黜伪而崇真”,即抑虚而尚实,这就是西学实验方法的要求。在救亡决论中,严复经过中西文化比较,认定“西学格致”之道与中国相反,西方科学讲求“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在西学门径功用中,他指出,西人“学以穷理”之法门分为三种,即“考订”、“贯通”和“试验”,由于“考订”与“贯通”“所得之大法公例,往往多误,于是近世格致家乃救之以第三层,谓
21、之试验”,“试验愈固,理愈靠实”。,梁启超也在格致之学沿革考略一文中指出:“虚理非不可贵,然必籍实验而后得其真,我国学术迟滞不进之由,未始不坐是矣。”对实验方法的推重甚至在一些当时制定的学校章程中都有反映。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筹办京师大学堂时,也强调“泰西各种实学,多籍实验始能发明”。“政学以博考而乃精,艺学以实验而获益”。,对逻辑方法的传播:严复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逻辑学引介到中国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一方面严厉批判了中国传统认识论中先验理性、唯书唯圣的“圣学演绎”积习,一方面全面介绍了西学中以实证归纳为基础的科学方法。20世纪初,他还翻译了西方近代逻辑学巨著穆勒的名学和耶方斯
22、的名学浅说,成为近代向中国移植西方逻辑学体系的最大功臣。严复把形式逻辑学称为“名学”,把归纳法与演绎法称为“内籀”与“外籀”,有时也称作“内导”与“外导”。穆勒名学中称归纳四法(实为“五法”)即求同法(严称统同术)、差异法(严称别异术)、求同差异并用法(严称同异合术)、剩余法(严称归余术)、共变法(严称消息术),为“内籀四术”。可见,“内籀”意指归纳或归纳方法,即由“偶然而推其常然”(由个别而推及一般)之术。章士钊著逻辑指要亦沿用“内籀”一词以指归纳推理或归纳法。,严复对科学归纳法的提倡,其锋芒是直接指向封建经学的。他认为,中国古代学术是以注解、阐释经典的演绎形式发展的,“中国由来论辨常法,每
23、欲中求一说,必先引用古书,诗云子曰,而后以当前之事体语言,与之校勘离合,而此事体语言之是非遂定。”严复批评这种向书本“穷理”的路向引导吾国学术“偏于外籀”,而“外籀能事极微”。他指出:“夫外籀之术,自是思辨范围,但若纯向思辨中讨生活,便是将古人所已得之理,如一桶水倾向这桶,倾来倾去,总是这水,何处有新智识来?”严复认为“外籀”这种纯思辨形式一是不会带来新的知识,因为其结论已包含在大前提中;二是把人们引向书本,而不是使之面向自然,这种思维传统正是中国学术、尤其自然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严复推崇归纳,但并未绝对地反对演绎,他反对的是学术传统中的“圣学演绎”。从总体上看,严复把归纳和演绎同样看作是
24、科学方法,认为“内外籀之相为表里,绝非二途”。甚至说“科学正鹄在成外籀之故”。认为只有运用了演绎才是科学成熟的标志,“学至外导,则可据已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此民智最深时也”。这些思想无疑是很可宝贵的。康有为也曾传播和运用过逻辑方法。在实理公法全书的开篇实字解中,康氏认为西方科学方法有三种:一是“实测”之法,大约相当于实验法;二是“实论”之法,大约相当于归纳法;三是“虚实”之法,大约相当于演绎法。,1901年,蔡元培在给别人著作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科学大法有二:曰归纳法、曰演绎法。归纳者,致曲而会其通,格物是也。演绎者,结一而毕万事,致知是也。从现有材料看,这是首先直接使用“归纳”、“演绎
25、”等术语的文字。而且蔡元培把它们分别与“格物”、“致知”相对应,这是很有特色的。蔡元培还与严复一样,既认为归纳、演绎都是不可少的近代科学方法,又认为获得新知主要依靠归纳。他说:“二者互相为资,而独辟之智必取径于归纳。”,这个时期,还有章太炎、梁启超、马君武等人也重视逻辑方法。章太炎侧重于演绎法,他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和中国的墨经之间的异同作了比较和探讨。梁启超将演绎法引进研究领域,强调“综合观之”,“有说明焉,有推论焉”,“注意于其来因与后果”,“体悟于百年间若断若续之史迹”。马君武则把逻辑学(时称论理学)称为“科学之科学”。他在弥勒约翰之学说中指出:“盖各种科学皆须以论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 方法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6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