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ppt
《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ppt(8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内容: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文论)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一、理论背景1、西方许多国家的革命相继失败;2、斯大林的集权主义引起众多人不满;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二、名称的确立1、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1930年,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附录中首次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西欧马克思主义,即一种区别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3、1955年,庞蒂在辩
2、证法的历险中再次使用,指的是卢卡奇为代表的非正统的具有批判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思潮。4、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进一步扩大了概念的使用范围。,三、名称的内涵西方:(1)地理方位:主要是西欧大陆(2)思想内涵:与列宁主义的对立(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要求重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从政治经济学领域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人物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理论流派。共同点: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4)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3、的共同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开创人物)马尔库塞(弗洛伊德主义)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论),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一、个人发展经历1908年,现代戏剧发展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小说理论;参与编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卢卡奇(18851971),二、一部美学专著的序言(节选),马克思主义是否具备美学体系?原因?,一、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二、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相关问题,“一部美学专
4、著”:审美特性(19571962),一、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1、人类劳动与艺术的产生紧密相关。(1)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2)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也与劳动密切相关;(3)闲暇时间的获得有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成功获得的愉悦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2、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1)巫术活动中有艺术的萌芽,模仿的巫术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之间具有某些相通之处。(2)巫术与艺术的分化是客观的,也是缓慢的。,二、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1、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审美超越的三种具体表现:(1)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2
5、)审美反映包含着主观辩证法;(3)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拟人化:以人为中心。实现途径:塑造典型。,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1、情感激发;2、认识作用。,以现实主义为批评标准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理论狭隘性。,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相关问题 马克思主义没有完整的体系。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美学;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就济金根问题的争论,2、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1)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劳动为中介(本体论)。“人的日常生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艺术像劳动、科学和一切社会活动一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人的产物。”,“日常
6、生活”:日常起居、日常交往、日常消费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审美与日常生活疏离,强调审美的自律性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不是超然的无功利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而达到艺术之外现实世界的深刻把握。,(2)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方法的统一。(3)反对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阻碍着准确理解审美特殊事实”“使思维不去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是将它们往往是以完全不能允许的方式一概等量齐观”,二、马尔库塞的文艺学说,“单向度社会(人)”(对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审美之维:艺术的异在性 艺术的功能,马尔库塞(18981979),马尔库塞简介:美籍德国思想家,师从海德格
7、尔;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1955年,发表爱欲与文明;1964年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人)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单向度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单向度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压抑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的声音。“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发达工业社会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是他们毕竟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
8、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向度”解析:“向度”: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的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丧失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工业文明的奴隶”。“单向度政治”、“单向度文化”,1、外部原因:工具理性2、心理根源:工具理性把人沦为机器的组成部分;压抑了“爱欲”(“无意识”)“爱欲”:吃、穿、住、用、行等生物欲望。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3、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的压抑,“文化不仅压抑着人的社会存在,还压抑了人的生物存在;不仅压抑着人的一般方面,还压抑着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人的各
9、种基本本能,如果有追求其自然目标的自由,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持久的结合和保存,因为他们甚至刚刚结合,便开始分离。人的首要目标是各种需要的完全满足,而文明则是以彻底抛弃这个目标为出发点的。”马尔库塞,二、艺术的异在性(与现实世界相异)1、艺术能够打破人的单向性,艺术是无意识的容器,艺术是对现存事物的反抗。艺术超越现实,建构着它自己的现实。,2、艺术异在性的表现:(1)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具备理想性的、自由的世界;(2)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3)艺术形式论:形式的异在性艺术异在性的途径:独立自足的形式。独立自足的形式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内容。艺术的异在性建立在审美形式这一基本维度上。,三、艺术
10、的政治和革命功能 间接性 中介之一:美学形式(升华)中介之二:人的心灵(想象)中介之三:“新感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强调人的主体性。,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新感性与旧感性相对。旧感性指的是受理性抑止的、丧失自由的感性。新感性是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造就的、完全自由的感性,是人的原始本能得到解放的本性。新感性和爱欲相联系。,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艺术永恒性的基础是普遍人性,艺术释放了人性;感性和理性是相对的,但是艺术通过想象和幻想对理性提出了挑战;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造就了新感性。目的:解放感性,使审美成为文化驱动力,从而改造社会。,四、评价1、艺术功能方面的论述,是对艺术非功利主义的反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文论 西马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6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