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研究生.ppt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生.ppt(10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
2、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教材及参考文献:,教材: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参考文献:1、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
3、馆,2003年.3、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的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4、Edgar M.Hoover著,郭万清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5、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6、Amercian Economic Review7、Amercian Economist8、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课如何上?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融合不同教材)+专题讲座考试:平常40%+考试60%要求: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 能力培养,第一讲 区域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
4、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性 空间的层次性Hoover:从空间特性看,区域经济学研究问题概括为“3W”,2、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较完善的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协调;具有“弹性”核心:中心城市(群)较完善的地域结构 网络体系:交通网、通信网 广大腹地,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自组织能力形成内生的自我增长机制,为什么要实施“长株潭一体化”?,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专业化分工职能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 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 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上海)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专业化生产部门来承担,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5、范围,它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中心城市(群)、许多中小城镇和广大腹地组成。(郝寿义),第二讲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在西方1、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与矛盾的激化看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凯恩斯主张国家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20世纪30年代);谬尔达尔(G.Myradal,1957)“循环累积因果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赫希曼(A.Hirshman,1958)“核心与边缘区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艾萨德(W.Isard,1960):国家宏观调控.,2、从学科渊源来看 农业经济学家
6、杜能(德国,1826):农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家韦伯(德国,1909):工业区位论 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德国,1932):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地理学家廖什(德国,1940):市场区位论(消费中心区位论)(为什么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4个古典区位论都先后 产生在德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四大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寻求的是单一经济客体的最优布局决策,考虑的因素少,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其局限性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区域经济矛盾激化,问题复杂化,迫切需要多学科合作方能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W.艾
7、萨德所做贡献显著,被誉为美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50年代组织并领导区域研究小组。以地域综合开发和规划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以及日本、拉丁美洲许多地方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1960年出版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区域分析方法,当时称为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为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二)、在我国,1、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学的前身生产力布局学,源自于前苏联,研究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教材刘再兴等编的生产布局学原理,2、改革开放之后 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地 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刺激了
8、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欲望和冲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发生战略转移,由内地转移到了沿海地区。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引发一系列区域经济矛盾(分析引致哪些区域经济矛盾?),区域经济问题凸现:,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各地区热衷于上“短、平、快”加工项目,“五小”企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时期达0.9
9、9,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明显 地区分工利益丧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涌现不少区域经济学力作。中国人民大学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教材,1989)陈栋生区域经济学(1993)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2000)胡鞍钢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3)南开大学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教材,1999)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教材),第三讲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 陈栋生:“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郝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科学。”,(二)
10、、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区域自组织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差异与协调6、区域经济政策,(四)、研究方法,1、资料搜集法2、实地调查法3、对比分析法4、动态分析法5、系统分析法(复杂系统学、协同学)6、数量分析法,(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回归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灰色预测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2)区域经济效应的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11、 层次分析法(AHP)(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SPSS应用软件,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战略理论),均衡发展模式 梯度推进理论(反梯度推进理论)增长级理论 非均衡发展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网络开发理论 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辐射理论,一、均(平)衡发展模式,出发点:在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同时投资并合理分配,通过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
12、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解放初期生产力畸型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城市的不合理格局。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4%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6%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仅分布有30%的工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几乎是空白。,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前苏联关系恶化),考虑国防安全建立战略大后方,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当时工业布局原则是“山、散、洞”)对这一战略的评价。,二、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1、主要观点 最初源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产品(业)生命周期理论。(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
13、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主导产业正处于创新期或成长期,则产业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增长快,就会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该地区就称为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则是低梯度地区。,(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扩散。(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2、在我国的应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主要观点:(1)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高梯度
14、的东部地带,低梯度的西部地带,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部过渡地带。(2)三大地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工: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应通过引进吸收国外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过吸收发展后,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加速三大梯级地带之间的推移速度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3)在政府决策中产生较大影响。“七五”计划中明确指出:“东中西三大地区,重点是加快东部地区发展,中西部地区为下阶段的经济腾飞作好准备”;“九五”计划提出将一部分资源型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如何评价梯度推进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15、优点:承认不同梯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认为不同梯度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不同)。缺陷:,缺陷: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质性;否定了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的发挥,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因此,一些学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官员对此提出异议,提出反梯度推移论。,梯度推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尤其是以浙江、广东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16、并没有像所期待的那样大规模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学界将此现象为产业梯级转移的”粘性“,如何解释此现象?课堂讨论,(二)增长极模式,1、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布代维尔、谬尔达尔、赫希曼、里查森等经济学家补充。佩鲁:在经济空间中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推进型单位”,部门增长极。布代维尔:区域增长中心:将部门增长极拓展到空间增长中 心,布氏认为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进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谬
17、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论”:增长极(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之间(落后地区)的作用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赫希曼:“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提出两种效应,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里查森:“溢出效应论”,对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极化效应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随时间呈指数分布;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叠加效应-溢出效应。(里查森:增长极溢出:极化和扩散的动力)建议可研究的问题:我国不同区域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2、基本观点:(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中心城市)。(2)
18、增长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吸收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形成集聚效应的能力。(3)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在于两种作用,即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要素由周边地区向极点集聚,后者是指极地的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两者都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课堂讨论一,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解释威廉姆森的区域差异倒“u”规律。,区域差异,年代,课堂讨论二,结合你所熟悉的区域解释增长级理论的应用(小区域,如县市、乡镇,市区等,也可以是部门增长级),(三
19、)点轴开发模式,该理论运用网络分析法,将国民经济看作是点、轴组成的 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级,各级中心城市;“轴”即重要的交通干线,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1、该理论的基本思路:(1)确定重点开发轴线。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条件好、区位较优越、开发潜力较大的重要的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重点发展轴予以开发。,(2)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在各轴线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增长极),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3)确定各个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一级轴线和一级轴线上的中心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再逐步开发较低级的轴
20、线和中心城镇。2、在我国的应用 点轴开发是在我国应用得较为成功的一种开发模式。几种典型的开发模式:“T”开发模式”“开发模式“开”开发模式,(四)网络开发,网络开发由三要素构成:“节点”:各级中心城市(镇)“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流以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系统的延伸,旨 在提高各节点之间、各域面之间、尤其是节点与域面之间要素流动的密度和广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江苏昆山“城乡一体化”样榜)增长极开发模式和点轴开发模式以要素集聚为特征,而网络开发模式以均衡分散为特
21、征。,课堂总结:,1、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由点线面逐步展开。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均衡非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 东部开放 非均衡协调发展 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缩小区际政策梯度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3、具体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以湖南为例)(1)“一点一线”战略:90年代(2)“一点二线”战略:2000年(3)“斜十字交叉”战略: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湖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国务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研究员、湘籍博士胡长顺提出“斜十字交叉”战略,当时引起湖南决策层的重视。,斜十字形交叉战略:理由:第一:长江沿岸
22、经济带正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主轴线之一,长沙位于这条主轴线的中游经济圈上,湖南应充分利用长沙这个核心结点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倾斜;第二,同时,湖南又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契机,融入到两大战略中,因此,重点发展轴线除了“一点一线”外,还应包括长株潭-益阳-常德-张家界这条轴线。构建跨区域的旅游黄金通道。湖北宜昌-张家界-桂林-三大国际旅游区联合起来,构建跨区域旅游圈,实现跨区域的旅游递增效应。新建张家界旅游城(国际旅游商务中心 ITBD)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与落后的城市建设反差十分明显,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武陵源区的黄石寨,天子山)(4)“3+5”城市
23、群 圈层结构,“3+5”城市群 圈层结构,作 业,结合你所在的区域(城镇、县、乡镇),阐述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其主要观点(讨论内容)。(增长极开发模式,“极点”在哪里?主导作用机制是什么?哪些要素流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如何?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在哪里?选择“点轴”模式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通过”点轴”重点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有哪些倾斜政策?网络开发模式),要求:,书面作业:区域开发模式PPT:课堂讲述,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内各类产业的构成、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关联的质的关系的总和。区域产业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24、。重点讲授内容:产业分类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区域产业政策,关于这一讲内容的基本观点: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若赞同请用案例说明;若不赞同或有何补充,亦请用案例说明。,第一节产业分类,产业分类的基本原则:一是应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不同产业之间不能相互包含和交叉。常用的分类法:1、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类型:第一次产业:广义的农业 第二次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广义的服务业,2、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为了便于国际间产业比较,联合国颁布全部经济
25、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项,每个大项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分成若干小项,小项再分解为细项。十个大项是:(1)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3、霍夫曼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产业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为消费资料产业(工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若某产业产品用途的75%以上是作为消费资料,就归类于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研究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6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