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ppt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ppt(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引言,马克思曾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我国已有失地农民5500多万,今后将以每年至少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预计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人。,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以及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城镇养老保险体制尚未完全接轨等原因,部分失地农民无法正常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
2、民,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如何合理妥善地安置失地农民,为其提供有说服力的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而适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制,正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完善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结构,1 背景2 理论基础3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4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研究 5 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6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1 背景,1.1 失地农民的概念和特点1.1.1 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 失地农民,是指失去土地的农村居民,即由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或公共事业的需要,农用地被征收或征用转为城市或工业用地,而导致了农民对土地所有
3、权和使用权的丧失,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新的边缘群体。主要包括完全丧失土地和部分丧失土地的农村居民两大类。农民失地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1.1.2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的特点 1)人口结构复杂,生活区域的流动性 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未成年人员;特殊人员等.2)失地农民的市民角色转化困难,受到城市的社会排斥 3)失地农民规模迅速扩大 4)就业、养老问题尤为突出,1.2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1.2.1 计划经济时期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制度的发展1)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0年11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施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只是
4、提出对于耕种该土地的农民应给予适当安置,并没有具体的措施。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用地单位应协同政府劳动部门和工会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吸收其参加工作。2)调整阶段(1958-1964年)1958年1月6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修正草案),规定征用土地后对农民生产、生活有影响的,应发给补偿费或补助费。主要安置方式为招工安置、货币补偿安置。,1.2.2 改革开放后的补偿安置3)完善阶段(1978-1993年)198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在征地补偿标准上有较大的变动,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附着物和农业人口安置补助费,还首次提
5、出了具体的安置途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因征地产生的多余劳动力可通过发展农副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给予安置,或安置到其他单位。4)创新阶段(1993年至今)1993年,浙江嘉兴市在全国率先进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进行“土地换保障”制度的探索,于1998年成型,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这一时期安置方式为货币补偿安置、资产型安置、招工安置与社会保障安置方式相结合。,以土地换保障,根据嘉兴的探索和实践,“土地换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农转非”,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安置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是“土地换保障”(
6、卢海元(2003)的过程。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张时飞和唐钧(2004)提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政策建议。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生计的唯一资本,政府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学者许庆归、钱红(2003)提出,“土地换保障”将征地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他们的生活风险,又促进小城镇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几种安置方式比较,是失地农民养老安置的主要方式。优点: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接受,适宜安置年轻人和已出外打工的农民。缺点:没有有效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只考虑了眼前的生活安排,而且有支付风险。,包括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留地安置,最
7、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实践)、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特点:收益较高,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的生活,具有可持续性。,4 社会保障安置 是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安置方式,可以扩大社会保险网,符合我国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方向,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3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1.3.1 相关政策 2002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2002年农 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失地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有 别于农民而是一个特殊群体首次被提出,强调切实改变“就业靠土地,保障靠家庭”的传统思想,在实践中理顺思路,在创新中寻求解决出 路。2003
8、年12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保司下发了认真学习贯彻党 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有关农村养老保险决策和指示精神的通知,针对 征地农民的特殊情况提出以“粮食换保障”、以“土地换保障”的解 决思路,此举又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在2004年底全国农保工作会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代国务院草拟的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被征用土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管理,明确提出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障的范围。2005年12月3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
9、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文件),提出了有关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原则要求以及主要意见,为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和推动各地加紧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起了积极的作用。,1.3.2 各地实践发展,1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北京和成都模式;2 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青岛模式;3 针对失地农民建立专项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天津、西安模式;创建介于城保与农保之间的“镇保”上海模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以浙江、江
10、苏、山东为代表;4 纳入商业保险体系重庆模式。,1993年,浙江省嘉兴市最早开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实践。2003年后,各地从实际出发,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2007年9月,全国己有17个省级政府或部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文件,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筹集养老资金2000多亿元。目前,形成了几种典型的模式:,2 理论基础,2.1 边缘化理论 拉美学者中的“二元论”派认为,“边缘化”通常产生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中,有些人、团体和地区落伍了,或难以参与这一进程,或不能从这一进程中受益,只能处于“边缘化”地位,被排斥在社会等级之外。我国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
11、产生就是农村和城市双重排斥的结果。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存在,使失地农民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呈现边缘化状态。2.2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失地农民对于养老保障的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需要,是失地农民自身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2.3 市场失灵理论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或是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那么政府的干预和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养老保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的力量加以矫正。2.4 公平与效率理
12、论 因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原因所造成的地区间养老保障在现实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如何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也有待于进一步解决。,3 失地农民养老制度模式研究,3.1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1 制度建立的必要性1)从公平权和发展权角度看,失地农民理应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2)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3)维护社会稳定,缓和老龄化社会的冲击4)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网,增强社会保险的调节保障功能,3.1.2 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分析,1)我国整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物质条件基本具备.2)政府职能的转移.3)现行城镇、农村养老保险经验的实践,以及各地解决失地农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失地农民 养老保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