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ppt
《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ppt(1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植物:11146(占大多数)天然药材 动物:1581 矿物:80,总 论,1、什么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狭义的中药是指中药饮片。饮片:供配方用的一切药物 的加工品。,2、什么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偶然中毒到主动尝)-日而遇七十毒-知性能(治病)-知疗效-(效差淘汰,效好肯定)-口述到文字-理论-实践。,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秦汉时期)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记载
2、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本草经集注(梁 陶弘景)公元500年 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记载药物730种7类。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本经,并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三.新修本草(唐本草)(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21人)成书年代:公元659年(唐显庆4年)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载药850种。,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
3、。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流传海内外。,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 唐慎微)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成书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前,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五、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李时珍),明代本草代表作。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完成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共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附方11000首,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法,纲举目张,为当时最完备的
4、分类系统。,总结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生化,天文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不仅对世界医药学,对自然科学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17世纪初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译本,丰富了世界医药科学宝库。,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本草代表作。定稿于1803年(清嘉庆8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新增药品之冠。,七、中华本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单位 500专家 10年 1999年出版,为划时代巨著,收载药物8980味。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藏蒙维傣)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以
5、及其他民族药物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A 型题1.创古本草新增药品之冠的本草著作是:,A.新修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拾遗 D.神农本草经 E.本草经集注,经典考题,C,A 型题2.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的是:,A.唐本草B.嘉佑本草C.本草经集注D.本草纲目E.图解本草,经典考题,A,B 型题,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本草 E.神农本草经,经典考题,1.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C,B 型题,A.陶弘景 B.赵学敏 C.李时珍 D.唐慎微 E.苏敬,经典
6、考题,3.本草纲目的作者是: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5.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6.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是:,D,A,B,C,X 型题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其内容包括:,A.成书于公元1578年B.载药1892种C.附方11000余首D.全书52卷E.约200万字,经典考题,本章课程结束,谢谢!,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概论,中药的性能,是前人在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的中医用药的一套理论。,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又称为药性。注意中药的形状和中药的性能的区
7、别。,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药物的特殊性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至正常状态。“以偏纠偏”,一、含义 又称四性。寒热温凉。,第一节 四气,平性。,基本用药规律:,疗热,寒药,热者寒之,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寒凉药,基本用药规律:,疗寒,热药,寒者热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温热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二、确定依据,药物的气味是指:“香臭腥臊”,是通过嗅觉能够判别出来的药物自然味道。,药物的四气则是指药物的“温热寒凉”四种偏性。,四气与药物的气味
8、区别:,用“四性”描述更确切,是不能通过嗅觉判别的。但由于历史上一直习惯用“四气”表示药物的这些性质,后人也就不再更改,但必须明白其本质意义,不能混淆。,三、所示效用,寒凉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四、具体表述,大寒 寒 凉 微寒,大热 热 温 微温,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石膏:性大寒 附子:性大热大黄:性寒 干姜:性热薄荷:性凉 麻黄:性温柴胡:性微寒 防风:性微温,五、阴阳属性,温 热 属 阳,寒 凉 属 阴,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根据病症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根据病症的寒热差异选择相应药物;,寒热错杂选择寒热药并用;,真假寒热选择反佐药
9、。,第二节 五味,一、含义酸、苦、甘、辛、咸(淡)。,分属五脏而合五行。,起源于口尝 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具体五味:亲口品尝药物的真实滋味;,二、确定依据,抽象五味:根据药物作用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味。,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发散):表证 如解表药麻黄、薄荷等 能行(行气活血):气滞血瘀证 如行气药陈皮、香附等 如活血药桃仁、红花等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慎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2、甘,能补(补虚):补益诸虚。如补气药人参、黄芪 补阴药沙参、麦冬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 补血药当归、熟地,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能和(和中、补中):与脾胃关系密切,多用于健脾。如六味消
10、食药。能缓(缓急、调和诸药):缓和拘挛疼痛。调和诸药和解毒。如白芍 饴糖等。如甘草等。*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慎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3、酸(同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石榴皮、诃子、五倍子能涩肠止泻;桑螵蛸能治疗尿频等。收敛邪气,邪气未尽慎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4、苦,能泄:通泄(通便):攻积导滞 如大黄能泄热攻积,用于大便秘结。降泄(降泄肺气、降逆止呕):如杏仁 枇杷叶用于肺气上逆;枇杷叶还能降胃气止呕等。清泄(清热泻火):与寒相合 如栀子等治疗火毒热盛之证。,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能燥:燥湿,用于湿证。如燥湿健脾的苍术;清热
11、燥湿的黄连、黄柏等。能坚: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等平相火、滋肾阴。坚厚肠胃(厚肠止泻):如黄连等燥湿止痢疾。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不宜大量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5、咸,能软(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能治疗瘿瘤。能下(泻下通便):如芒硝能软化燥屎而通便。“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脾虚便溏慎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6、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如二苓能利尿。过用能伤津液,阴虚津亏慎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附-芳香,能散、能行、能开。化湿、避秽、开窍、醒脾。如藿香化湿;苏合香开窍等。*同辛味,耗气伤津,气虚津亏慎用。,四、阴阳属性,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五、气味配合
12、,1、意义: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2、原则: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3、规律:气味均一;一气二味或多味。4、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气味相异,功能不同。,第三节 升降沉浮,一、含义 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药物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疾病的病位相同。,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3、药物的性味;,2、药物的气味厚薄;,4、药物的效用。,三、所示效用,升,上升,降,下降,浮,沉,收敛固藏和泻利,发散向外,升浮类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类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13、逆其病势选择用药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特殊情况也有顺病势选择用药法,以因势利导祛除病邪)。,四、临床应用,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六、影响因素,每味药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等。2.配伍:如少量升浮药与较多沉降药同用,其升浮之性则受到制约。,第四节 归经,一、含义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归:归属,入 走 行 通经:经络 脏腑,同是温热药,有的温胃寒、有的暖肝寒、有的治血寒。,同是寒凉药,同是补益药,有的清肺热、有的清肝热、有的清小肠热,有的补脾胃、有的补肺虚、有的补肾,二、理论基础,1、脏象
14、学说: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三、确定依据,2、药物疗效:长期临床观察。,1、药物特性:形色气味等,四、表述方法,1、脏腑表述。,2、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3、合并表述。,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有的放矢地指导临床用药,并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2、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配合治疗的药物。3、引经报使,直达病所。4、与性味相合,有助于记忆药物的功效。,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一、含义,广义:,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狭义:,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即药
15、物的不良反应。,二、“毒”的特性,是指因过用或久用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副作用:,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有毒药多含有毒成分,无毒药不含或者很少毒性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多为天然药,一药含 多种成分,成分的相互制约常常在整体上不显毒性。3、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关键。,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用药周期、皮肤状况、病人状况、证候性质以及环境状况等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香加皮当作五加皮入药致中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执业 药师 中药学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