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课件.ppt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课件.ppt(20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 育 学,一、教育学1、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绪论 教育学概述,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区别:教育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3、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汇编:只要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并不能揭示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2、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诸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西方,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理论家):对教学也提出了许多的见解,名著论演说家的培养。他强调必须使学习有吸引力,重视游戏和娱乐作为学习刺激因素的价值而谴责使用体罚,强调家庭生活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了解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必要性等。,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
3、一部教育学著作,专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贡献: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并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改造联系起来;3、提出了客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规律;4、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5、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康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的讲台。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
4、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强调教学的教育作用。,(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也对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逐渐利用社会学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于是出现了许多相互联系的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的各方面、各个领域的不同学科,构成了教育的学科群。比如:课程论、教学论、教育评价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等。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四)、教育学的
5、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讨论不学习教育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掌握理论、认识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第一章 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先和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6、,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凡是能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是自从学校教育产生后,教育者就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指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2、学习者 区别于“受教育者”、“学生”3、教育措施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或者天创造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从而使人能更加自愿地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
7、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优点: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发现了前人类时期的教育与动物本能的自然联系,与神话起源说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标示着在教育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转向“科学”解释不足: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代表作教育史教科书,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不足: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性和社会性。4、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8、一,(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2)、为教育提供基本内容;(3)、教育成为需要;(4)、教育是年轻一代和社会生活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1)教育内容贫乏,简单,重技术,角斗(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4)教育手段极其简单,口耳相传,行动模仿(5)教育完全平等,没有阶级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1)、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
9、的萌芽(庠),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夏商时期)。,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奴隶社会学习的内容:六艺礼:别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
10、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史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封建社会:四书、五经,(3)、阶级性和等级性 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阶级性表现 封建社会:“养士”、“愚民”等级性:在学制比较完备的唐代,它的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入学资格,等级分明,严格规定。弘文、崇文二馆专收皇帝、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算学、律学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3、现代教育 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
11、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1)、教育逐渐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教育从其产生以来,就具备两大最根本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着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的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与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舆论直
12、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思考: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是否起决定作用?加速或者延缓,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1)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2)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
13、重要手段,三、教育与文化,(一)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孟子、荀子(二)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文化的传播上1、教育再生产文化2、教育创造新文化3、教育培养文化巨人和时代精神,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外,它还有自身的特点,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
14、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 狼孩、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3、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4、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
15、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3、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应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三章 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
16、述,一、教育目的:教育学王道俊: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三、培养目标 指各级各类的教育和各层次、各专业的
17、教育对人的培养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规格和素质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四、教学目标 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需要完成的教与学的具体任务,它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讨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学目标,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五、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第一层次为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总路线)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某一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第四个层次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六、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方向标 调控功能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器 评价功能教育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
18、的及制定的依据,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的规定。,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的需要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人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具体体现在: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程度2、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三)马
19、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相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1)大工业的革命性要求工人多方面发展(2)大工业的科学性要求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3)大工业的高生产效益,自然科学和工艺学的发展与运用,使工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三、关于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一)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
20、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倍尔、爱伦.凯等,(二)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19世纪下半叶,这一理论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代表人物:孙德、涂尔干,荀子、柏拉图、康德等。,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简称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包括学校的性质、任务、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是教育制度的核心。,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使得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1、:(一)单轨型: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接阶梯的学制。美国,日本。(二)双轨型:指良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英、德(三)中间型:是指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教与职教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受到重视。,四、教育体制改革 1、什么是教育体制?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其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22、。(1)教育管理体制:(谁来管教育)包的过多-简政放权,(2)办学体制:(谁来办教育)政府包揽-政府为主,社会为辅。(集资办学、捐赠办学、私人办学)(3)教育投资体制:保证教育投入,落实发展教育。,(4)招生就业体制:扩大招生,双向选择。(5)普及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强制性、免费性),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本章主要内容,教师的含义、教师职业的任务和地位教师素质(重点)教师劳动的特点(重点)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地位(重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的含义: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
23、,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职人员。思考:教师和老师?,二、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一)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的、有效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和主要内容。,(二)教师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
24、影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替代,教师的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承认。,(三)教师的社会地位,1、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从业标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主要是通过其从业标准来体现,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66年颁布)文件中明确肯定“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1986年6月2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
25、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中。在1993年10月颁布的教师法中写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doc,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3、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对教师的评价,(2)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作用,(3)教师在政治上所享有的各种待遇。教师政治地位的高低是与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复习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