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验室与科学探究.ppt
《数字化实验室与科学探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实验室与科学探究.ppt(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字化实验室与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与科学教学,只是诸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2.探究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初中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修订),在初中阶段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一.科学探究与科学教学,3.探究过程:,4.探究内容:,科学规律,不要帖标签,没必要体现探究的全部环节,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1.科学探究:,只是诸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2.探究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实验探究,5.探究方式:,理论探究,6.数字化实验室:,引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现象的呈现及数字化处理,不是要在教学全程的处处使
2、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课内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传感器?,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表达与交流,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1.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二.科学探究七要素,例:救护车,例:光的折射,提出问题有价值。,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例:决定
3、电阻大小的因素,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设计探究步骤,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能通过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
4、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推理。,了解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科学性的意识。有评估探究结果合理性的意识。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2.猜想与假设,二.科学探究七要素,1.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
5、与论证,6.评估,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明确表达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了解表达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7.表达与交流,例1.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课堂上教师提出:“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说明电可以生磁,这就自然会想到,磁是否可以生电?放在磁场中的线圈是否有电流产生?”为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做演示实验,要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把一根导线悬吊在蹄形磁体的两磁极中间,导线的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同学们发现指针没有偏转。学生通过讨论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观察不到指针示数的变化,可能是因为没有电流,也可能是因为电流太微弱。为了检验是
6、否是电流太小的原因,教师换用了一个能检测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表,但是即便用这样的灵敏电流表学生仍未看见电表指针示数的变化。学生议论:也许还是因为电流不够大,再换个强磁体试试。教师按照学生的建议,把两个蹄形磁体并在一起,取代了原来的磁体。,探究案例分析,在更换磁体时,几个细心的学生叫道“指针动了”,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再仔细观察时指针却停留在零位置不动了。此时,学生中产生了争论:有的说,我分明看到指针动了,有的说,指针不是仍停在零位置上么?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在更换磁体时,有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动了,这是真的吗?”学生要求再重复一次更换磁体的操作,看指针是否会动。老师请一名学生试验,经反复操作
7、,发现磁体运动时,电流表指针确实动了,而且,磁体不动、导线运动时,也会产生相似情况。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可以产生电流。究竟在什么具体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才能产生电流?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他们用矩形线圈中的一边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做各种运动,看怎样才能产生电流。,1.可以用电流表跟线圈连接来检测线圈中是否有电流;2.只有线圈相对磁体运动时才能产生电流。这就为学生接下去的自主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能把探究目的集中到“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这一主题上,从而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从容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本例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评析:,本例没有
8、对各个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是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之所以选择了上述目标,是由于电磁感应实验的特点,它能为学生的观察和发现提供有利的情景。,另外,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了两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其它探究设计点,1、影响电流的方向的因素,2、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深入探究,例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上,全班学生分成了12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一套实验器材,其中有:凸透镜、光屏、发光体各1个(都有支架),刻度尺(长1m)1把。各小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15cm,发光体由几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是一个箭头,高度3cm。教师让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从6c
9、m开始,每增加3cm取一组实验数据,直到39cm,共12组不同物距的数据(见下表)。教师规定每个小组只测两组数据,不同小组测量不同的物距,使得每组物距的数据都有两个小组测量。教师告知学生,如果反复观测不到发光体的像,便填写“不能成像”,出现无法测到的数据,可以暂时空着,看看能否从已测到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除了物距为15cm、18cm等个别小组的测量遇到一些困难外,其它小组很快就完成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工作。表格中所有数据对各小组来说都是共享的,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重点。,要发现实验规律,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表格中像的虚实、正
10、倒、长度、像距四列数据,分别找出其中的规律。1.对比实像和虚像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虚像;物距大于15cm时则成实像。可以推想,物距等于15cm时将不能成像,这就是物距15cm的测量小组无法获得测量结果的原因。2.对比像的正立和倒立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正立的;物距大于15cm时像是倒立的。即,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3.比较像的长度数据发现:成虚像时,感到像都被放大了;成实像时,测出的像有时被放大了,有时被缩小了。进一步对比数据还发现,当物距是30cm时,实像的长度恰好为3cm,跟发光体的长度相同;当物距大于30cm时,实像长度小于3cm,是缩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化 实验室 科学 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