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神经生理学教学.ppt
《研究生神经生理学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神经生理学教学.ppt(1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研究生神经生理学课程安排 理论课 32学时,实验 8学时,共计 40学时杜剑青(16学时/8次)一、总论 二、各论 1.兴奋及其产生、2.膜的电学特性与兴奋的发生 3.兴奋性的变化与衡量 4.兴奋的传播 5.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突触生理 6.主要的递质、受体与配体 7.脊髓背角电生理与实验技术 8.讨论,樊小力(16学时/8次)9.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0.机械感受器 11.突触前抑制 12.突触前易化与突触后抑制 13.痛觉及其调制 14.躯体运动 15.诱发电位 16.讨论 李强(8学时/2次)17.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及兴奋传导速度测定 18.减压神经放电,一、总论(一)神经系统的功能概
2、述 1感觉功能 感受初级分辨外周传入脊髓 及脑干(进一步分析处理)大脑皮层,综合 分析、翻译,感知或感觉到。2对运动的调控功能(樊老师讲),3植物性(或内脏)调控功能 包括对来自内脏器 官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感觉,调节,以及内脏 与躯体活动的相关协调。4高级神经功能 学习,记忆 综合思维,综合运用,脑中约有1000亿(1011)个神经元,约10000亿50000亿(1012)个神经胶质细胞,比神经元约多10倍50倍。从黑箱到灰箱,将来会变成白箱。(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发放和传递信息、营养性作用、合成与分泌功能;-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功能通道。,2神经
3、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支架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以稳定神经元兴奋性,靠膜上的钠泵。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三)神经系统研究的技术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动物为主:蛙类、鼠类、鱼 类、鸟类、高级羚掌类,人。在体或离体(培养)细胞,脊髓片或脑片,离体脊髓、脑组织,整体条件。2研究技术及方法(1)电生理学技术 刺激与记录,普通电生理技术与方法:1)刺激:自然刺激,针刺;电刺激(最常用):电针穴位、经皮电刺激、直 接电刺激神经,中枢(核团)电刺激,电磁刺激 化学刺激;温度刺激;声、光刺激等。刺激的构成与电方波:,2)
4、记录:粗电极记录神经干及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玻璃或金属微电极中枢细胞外细胞内记录膜片钳技术:电压钳、电流钳记录细胞放电、或单通道离子电流(single channel current)电-化学技术:,(2)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普通组织学技 术,超微结构与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 技术。(3)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肽类,核酸,基因 片段分析、克隆、转染表达,(4)干细胞工程技术,3跨学科、跨专业、多技术的综合性研究 1)神经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涉及神经生物、神经组织、神经解剖学 2)神经药理学研究:神经药物化学、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 3)神经病理学研究:神经变性与修复,神经系统
5、(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4)神经仿生学的研究:智能机器人,神经信息学,运动控制研究与应用,参考资料 杂志:Nature,Science,Cell,Neuron,Neuroscience,J Neurophysiology 书籍:神经科学原理(纲要),教材,The brain:our nervous system/by Simon,Seymour.,New York:Morrow Junior Books,1997.Call Number:j612.82 SIMSubjects Brain.Nervous system.Juvenile literature.Title Statement:The
6、 brain:our nervous system/Seymour Simon.Description:30 p.:col.ill.;27 cm.Summary:Describes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brain and the nervous system and how they function to enable us to think,feel,move,and remember.ISBN:0688146414(lib.bdg.):0688146406(trade)0688170609(pbk.)LCCN:96036801/AC,二、各论(一)兴奋及其产
7、生 1.兴奋 excitation 概念:观察:一般观察 兴奋的外部表现,非兴奋的本质标志。兴奋的发生:生物电活动的发现与研究,A.生物电的发现 远古时代 电鲶,电鳗,电鳐,有生电器官 18世纪末,1790-1791,Dr.Galvani in Italy,金属蛙腿M M收缩;N,M发电内在电流 Volta,金属电流,非生物电流 1794,Galvani,同体损伤实验 NM损伤处M收缩 证明:N与M间产生电流M收缩,1842,Carlo Matleuci,异体损伤实验 甲蛙腿N乙M损伤处两腿M均收缩 证明:N,M有电,可传播.B.意义:生命现象之一,通讯,调控 C.细胞膜电位 transmem
8、brane potential(TMP,MP)MP:resting potential,RP(MP)action potential,AP 兴奋的发生过程:神经细胞的兴奋,(1)细胞的静息电位(RP)及其产生机制 1)RP的观察及概念 RP的观察 细胞内记录,RP值 范围:-10-100mV N,M:-70-90mV 平滑肌:-50-60mV RBC:-10mVRP的概念:细胞未受刺激(或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电位(或电荷)分布及其变化的描述 极化 polarization:去极化 depolarization:反极化 reverse polarization:复极化 re
9、polarization: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2)RP的产生 研究:膜学说或离子学说(Bernstein,1902)发现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是由K+外流形成的.Nernst公式:K+equilibriumpotential(Ek)Ek=RT/ZFInK+O/K+i=8.31x(29.2+273)x103/1x96500 x2.3IogK+O/K+i(mV)=60Iog K+O/K+i(mV)同法计算ENa,ECl,1936,Young发现 枪乌贼巨大N轴突,D 1mm 1939,Hodgkin 改良公式:Em=gk/gEk+gNa/gENa+
10、gCl/gECl 因Cl-被动流动,权重后 Em=gk/gk+gNaEk+gNa/gk+gNaENa,RP产生机制 条件: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主:K+iK+o,约30倍 安静时,膜主要对K+通透.RP的产生:,决定和影响RP的因素 1)膜内外K+分布;2)膜对Na+、K+的通透性;3)Na+的内流和Na+泵的作用。RP产生机制的证明 1)用Nernst公式计算Ei,EKRP 2)改变膜外的K+O,一定范围,K+ORP,反之则反 3)用阻断剂,四乙铵阻断通道RP或消失.4)测离子电流(I)或电导(g),(2)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及其产生机制 AP的记录和观察
11、,AP的构成 AP=去极相(上升支)+复极相(下降支)AP=锋电位(spike potential,SP)+后电位(负后电 位+正后电位)AP的参数 Nervous fiber 幅度:|-70|+50mV=|120|Mv(-70-90+30+50mV)=|RP|+超射值(ENa)=|EK|+ENa 时程:SP 1-2ms,后电位 10-60ms(?),AP的特性:1)“全或无”特性“无”:刺激小于阈值,不能产生AP;“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使膜电位(RP)阈电位(TP)爆发AP.AP一旦产生,其不再随阈上刺激而改变,也不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衰减传导).2)不衰减传导.3)互不融合.,A
12、P的概念: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传播信息,触发各种机能活动.,(二)膜的电学特性与兴奋的发生 1.外加电流对膜电位的影响,AP前的膜电位变化:膜电容特性:membrane capacitance,Cm;约1F/cm2 膜电阻特性;membrane resistance,rm约10-3单纯的脂质双层,106-109 用膜电导()表示,=1/r Cm与rm成并联的容阻偶合电路.,(1)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otential,ETP)指外加电流引起的MP变化去极化的ETP?TPAP特性:非全或无式即分级性 可以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衰减性扩布距离rm/ri,(2)局部电位与阈电
13、位)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电紧张电位(ETP)(在电刺激下发生)局部反应电位(local response potential)电刺激时,在ETP基础上,部分Na+通道激活、开 放少量Na+内流 MP,但未达到阈电位,这部分 膜电位变化。*上二者之和构成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特性:同ETP。,跨膜电流的记录:内向电流: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外向电流:与上相反*比较刺激电流(外向电流、内向电流)对细胞兴奋的影响。,)电压钳(voltage clamp)技术 创立:Cole&Marment改进:Hodgkin&Huxley(20世纪30年代),X1:高阻抗前级放大器FBA:反
14、馈放大器*:向细胞内注入一定的I,控制Em,膜电导及其特性依钳制电位(Em)和膜电流计算离子电导:Na+电导(Na)=INa/(Em-ENa)K+电导(k)=Ik/(Em-Ek)特性:电压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AP的除极相由Na+内流形成,复极相由K+外流形成离子流动的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 forion,F)F=Em-Ei 如 Em=-70mV,ENa=+60mV,Ek=-90mV,ECl=-70mV,FNa=-70-(+60)=-130mV Fk=-70-(-90)=+20mV FCl=-70-(-70)=0mV,宏膜电流(macroscop
15、ia current):包含多个离子通道开放时所产生的离子电流 缺点:钳制面积大,背景噪音大,不能微细分析2)膜片钳(patch clamp)技术Neher&Sakman(1976)可记单通道离子电流(single channel current)pA级(10-12A)电流,个离子通道,细胞外液替换试验,证明:AP的除极速度和幅度与Na+有关,AP的产生 以Nf为例,RP约-70mV,用电刺激)除极相 阈刺激(或有效刺激)膜轻度除极,MP(电紧张电位)部分Na+通道被激活、开放 Na+少量内流膜进一步除极,MP继续(局部反应电位局部电位)阈电位(TP,约-55mV)大量Na+通道被激活、开放,
16、GNa Na+在电化学力驱动下,大量快速内流,呈正反馈变化膜进一步快速除极,MP急速mV+50mV,ENa(锋电位),Na+通道关闭失活,Na+停止内流*电刺激 ETP LRP TP SP,2)复极相膜上的K+通道开放,GK+在电化学力驱动下外流膜复极,MPRP,EK 3)Na泵主动转运因膜内Na+,膜外K+Na泵被激活,并磷酸化 Na泵逆浓度差,耗能,将Na+泵出,将K+移入,以恢复膜两侧原有的Na+、K+分布,AP产生机制的证明)计算ENa,AP超射值;)改变膜外Na+,观察AP变化;)用阻断剂TTX(或TEA),观察AP变化;)测Im:INa、IK,及Gm:GNa、GK,(3)阈电位(t
17、hreshold potential,TP))概念:刚能引起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Na+大 量迅速正反馈内流、从而爆发AP(或SP)的临界 膜电位。约比RP小1020mV。)意义:决定和反映细胞的兴奋水平。,(三)兴奋性的变化及衡量(1)概念:(2)兴奋性的变化 以Nf为例 研究方法:用条件-试验刺激 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兴奋开始后,细胞对任何强大S不产生反应的时期.0.5 1ms,兴奋性0,2)相对不应期 relative 阈上S才能引起AP,兴奋性在恢复,正常.,3)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 阈下
18、S可引起AP,兴奋性正常,AP正常AP 4)低常期 subnormal period 兴奋性再次,正常 意义:反映并决定细胞的兴奋能力。(最有意义的时期?提供设计依据),(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RP与TP间的距离(S)SNa+通道开放t兴奋性,反之则反.2.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静息(备用)激活 失活恢复 兴奋性正常 0 逐渐恢复 3.Ca2+外兴奋性 因Ca2+中和膜外负电荷膜超级化,问题:1)Nf的AP为何不会融合?2)骨骼肌为何会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为何不会发生强直收缩?,(4)兴奋性的衡量指标 1)刺激阈值 阈强度 2)基强度():3)时值():时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 3)强度-时间
19、曲线(i-t曲线),4)标准电量(a)Weiss进一步分析i-t曲线,发现其中的i可用公式求出,即i=a/t+b(Weiss式),这里t为持续时间,a和b是常数。对Weiss式移项并假设一个共同数为I,则ib=a/t=I,由此可知ib=I,a/t=I;再假设i=2b,则2b=a/t+b,b=a/t=I,a/b=t(;时值)。这里t相当于固定2倍基强度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值,用表示,It=a,若将I作为电流强度,a为电量,要使组织兴奋,则t不会无限长,也不会短于最短利用时。因此,a应是基强度以上和最短利用时以外I与t的乘积,即i-t曲线下一定区域的面积阈值。侯宗廉教授提出a可
20、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的较好指标,并称之为标准电量;a增大时,反映兴奋性降低,反之则表明兴奋性升高。,(四)兴奋的传播,1.传导的概念:AP(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过程,它是以局部电流方式进行的。2.传导的机制 局部电流及其再刺激学说,3决定或影响传导的因素()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空间常数rm/ri 时rm.ri.cm 受细胞直径和髓鞘厚度的影响:例:r1倍ri到原1/4、cm1倍、rm 1倍 1/2、到原2 倍V 一定范围,髓鞘厚度、V,(2)Nf直径(D)一定范围,D与V成正比。有髓Nf,V(m/s)=6XD(m)D/轴索与总D之比,最适为0.6(3)有无髓鞘,无髓Nf,一定范围,D V;
21、有髓Nf,其VV/无髓Nf.例:D600m无髓Nf,其V(25m/s)=4m有髓Nf的V 有髓Nf的V可100m/s,无髓Nf的V可1m/s.有髓Nf的传导V为何快?,无髓Nf.微小局部电流,V慢,有髓Nf.大跨度局部电流,称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V快 证明:盐桥试验,(4)AP的除极速度和幅度 与传导V成正比.(5)温度(T)在一定范围,T与V成正比.温血动物V 冷血的V 4.Nf兴奋传导的特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生理完整性.,5.神经干AP(1)双相AP,(2)单相AP,(3)各类Nf的AP,(4)AP传导速度测量,V=S/t(m/s)=(S1-
22、S2)/(t1-t2),(五)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突触生理 1、突触的概念及变迁 经典突触的概念:广义突触的含意:,Sherrington 1897 指出Synapse是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可实现功能的部位。应包括N元-N元之间、N元-效应器之间、感受器-N元之间接触的部位。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译为突触。经典突触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或胞体相互接触的部位。广义的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或两个细胞间相互接触的部位。若按每个脑神经元有103个突触计算,突触的总数约1014个。,2、突触的分类 1)依传递机制分: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2)依结构分:轴-胞突触、轴-树突
23、触、轴-轴突触 树-胞突触、树-树突触、胞-胞突触 3)依接触方式分:单突触、包围型突触、依傍型突 触、串联型突触、交互性突触、混合性突触等,4)依功能性质分: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混合性突触 5)根据突触间接触的紧密程度分为: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 3、突触的结构 1)电突触 缝隙联接,间隙约3.5nm,含有水相孔道,s:15nm,d:1.52.0nm,电阻抗很低,可通过的分子量1.2kDa,局部电流可直接扩布、主要传播去极化(兴奋)信息,电偶合机制、无延搁、不受环境因素的调制、传播速度快、双向性传播。,2)化学性突触 接头前膜薄、后膜厚,间隙较宽,前膜内胞浆中含有递质囊泡,并对化学刺激不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生 神经 生理学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