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养老保险.ppt
《第四章养老保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养老保险.ppt(10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四章 养老保险,2,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人口老龄化标志二个指标:老龄的起始年龄 老龄人口所占比重经济学角度将年龄分,日历年龄生理年龄经济年龄,3,人口老龄化:既用日历年龄,也用生理年龄表示。当大多数人活到一定年龄界限,生理机能开始衰老,标志着人口老龄化时期。,4,人口老龄化的划分:瑞典人口学家桑巴特50岁分水岭,比重30%波兰人口学家爱德华.罗塞特60岁,12%国际人口组织65岁,7%或以上,5,老年标准:国家或政府以法定制度规定的年龄标准,一般以享受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为老年标准。各国标准不同,发达国家60-67,发展中国家50-60,中国:男60 女55,6,二、赡养比老年赡养
2、比,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指每100名劳动年龄 人口供养的老年人口数量,7,赡养比图表1987年老龄化国家与年轻国家赡养比比较,8,1992-2020中国赡养比预测,9,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的压力,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年老职工再就业或调换职业困难老年人晚景凄凉美国,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10,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人口短缺经济活动人口老化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负担系数提高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沉重,11,现实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中国人口老龄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建议视频,12,人口老龄化数据-全国,截至2011年底,
3、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85亿元,占总人口数的13.7%;65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亿,占9.1%;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元,约占总人口数的16.7%。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13,人口老龄化数据-浙江,我省首次发布人口老龄化白皮书 2006-5-24 省老龄委昨天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发布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就全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引起全社会对我省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关注。,14,2005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52.67万,占总人口的14.14
4、%,但个别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如杭州市上城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超过0至14周岁的少儿人口总数。,15,根据省老龄委的统计,2005年农村老年人口为467.16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的71.58。各项指标显示:我省人口老化城乡差异的态势是:乡村程度高于市,市高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养老保障乃至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386199)。,16,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原因:世纪年代至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
5、一度超过个,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超过,这些婴儿在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人口特别集中的部分就像一只被蛇吞吃的野兔,当它通过蛇的身体时,到达哪一段就在哪一段形成局部膨大。,17,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多年间提高到近岁,每年增加岁多。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左右急剧下降至两位数,这就使得至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在我们庆贺社会发展、健康长寿的同时,也将迎来本世纪的银发高峰。,1
6、8,计划生育工作缩减了总人口。上述两个原因决定了世纪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与作为分母的总人口的数量有关。尽管这一比例对决定老龄工作的导向不起主要作用,但总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却使老龄化的过程突出起来,更加引人注目。,19,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十分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20,2、抚养比的上升将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加大 在我国,一般以15岁到64岁为
7、劳动年龄人口,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被抚养人口。2050年平均三个劳动年龄人口要养活一个老人。我国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未来我国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21,3、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2,23,解决办法:1.延长退休年龄2.计划生育政策调整3.加快养老保险
8、制度建设,24,课堂讨论,对于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居家养老OR社会养老?给出适当的理由。,25,第二节 养老保险概述,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定律,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实现老有所养一直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社会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养老问题都是在部落或家庭中解决的,有了一定数量的强壮的后代,可以保证自己老年生活,由此形成了“养儿防老”追求“人丁兴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26,一、养老保险概念与特征1.概念:是国家通过立法,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缴费满一定年限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制度,27,2.养老保险制度特征,普遍
9、性,复杂性,重要性,长期积累性,每个人均经历少-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缴费期限,国家、社会、个人,保障方式多样性,三支柱,28,3.养老保险三支柱 第一支柱 第二支柱 第三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保障-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补充企业,个人储蓄商业保险,29,三、养老保险制度功能一般功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30,特定功能 视频:养老文化(北大),公平,文化,发展,老龄社会文化,孝文化,生育文化,31,二、养老保险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于50年代以来创立的一种储蓄理论。
10、核心:将储蓄与个人终生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联系-探讨影响储蓄行为的因素。,32,人一生的消费曲线与收入曲线 未成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消费曲线,负储蓄,收入曲线,负储蓄,33,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居民收入,暂时收入,持久收入,短期内收入,暂时的、偶然的、非连续性收入。奖金、意外所得,指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家庭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存在固定比例关系,34,居民消费工作期-有收入非工作期-消费依赖工作期积累,暂时消费,持久消费,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养老保险制度使工
11、作期与非工作期之间进行收入分配,使收入在人的一生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流。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可以替代传统储蓄行为。,35,隐含协议理论1.马肯若思:所有受益人的消费必须来自当期生产。2.莎谬尔森:每一代人只在工作阶段创造消费品,在其具有生产能力阶段,通过税赋形式将生产的部分产品交给国家,用于赡养退休者,他们愿意做的原因是通过国家的作用,使每一代人达成与国家之间的隐含协议,当他们支付退休者收入同时取得一种权利,即当他们退休时,下一代将用自己创造的生活资料养活他们。,36,世代交叠理论核心:任何时候都是几代人同时生活着,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周期都可以和不同代人进行交易。年轻人工作时 老年人退休时
12、交易,劳动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经济产出,37,第三节 养老保险模式,一、模式,普遍保障,投保资助,强制储蓄,38,1.普遍保障模式工薪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均可享受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国家不向劳动者本人征收任何老年保险费,老年保险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拨款。,采用国家:北欧国家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模式特点:人人享有;与个人收入无关;资金来源财政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度出现危机,国家资助比重开始逐渐降低,需通过其他方式予以补充。,39,2.收入关联模式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比例定期缴纳养老保险费,同时政府给予适当的养老补助。,采用国家:大多数国家模式特点: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与
13、个人收入相关;有较强收入再分配特性;社会化管理程度高。趋势: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收入关联模式,面临危机。,40,3.强制储蓄模式:由国家强制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定期储蓄养老保险金的一种养老保险类型。,采用国家:新加坡为代表。特征:国家强制要求雇主雇员缴纳保费,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分别记录每个雇员账户;储蓄型社保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互助共济,不共担风险。,41,二、三种模式特点,42,第四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1951年政务院颁布新中国第一步社保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或资方按月缴纳劳动保险金,用于支付工人或职员抚恤费、补助费和救济费之用
14、。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统包、社会统筹调剂与单位保险相结合的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1.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统体制阶段,43,1966年财政部发文:“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退休职工等劳保支出,在营业外列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倒退为企业养老保险。本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特点:覆盖面窄、共济性差仅以企业为融资来源,现收现付制给付金额取决于工龄长短和退休前工资,企业退休金一般为标准工资的40-100%,待遇普遍较高。,44,与传统计划体制相适应,更多强调公平,存在一定的为公平牺牲效率的倾向,但由于覆盖面小,整个体系不能充分体系公平国家、企业包揽过多,职工自我保障意识薄弱。,45,1984年,广
15、东、四川、江苏部分市县开始进行社会统筹试点,统筹地区的企业之间实行养老金统一收缴、发放;1986年国务院决定合同制工人实行个人缴费制度;1991年确立个人缴费原则,在全国逐步推行;1991年国家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2.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46,本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特点:将养老保险事务从企业中逐步剥离;仍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个人缴费不超过 本人标准工资的3%,由财政建立养老后备基金;劳动部门负责养老金收缴、发放;新兴行业和新建企业缴费激励不足,拖欠养老保险费现象教多;统筹层
16、次较低,存在行业、地方条块分割非国有经济基本未进入制度,影响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公平竞争,恶化国有经济竞争力。,47,199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制度,并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1998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提出实行省级统筹;2000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分帐管理。,3.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48,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框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9,(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特征社会统筹账
17、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家制定法规强制执行。,199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50,2.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及参与资格覆盖面:(1)企业职工(含农民合同工);(2)自由职业人员;(3)城镇个体工商业主及其从业人员(4)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51,参与资格: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不论合同期限长短,均应参与缴费。下岗职工 再就业中心 缴费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2,3.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企业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8%个体户、灵活就业者缴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养老保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