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第三版).ppt
《经济法概论(第三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概论(第三版).ppt(2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经济法概论(第三版),21世纪通用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后,法国的另一些学者如德萨米,德国法学家赫德曼等都在自己的论著中使用了经济法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则直接以经济法命名颁布了煤炭经济法、钾经济法。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探索,经济法的理论日趋成熟。通说认为:经济法应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经济法
2、的调整对象(一)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引导、鼓励和限制市场 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直接参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二)市场管理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在建立和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中形成的管理关系。(三)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 这里的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经济组织,其内部经济关系是指其自身在组织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内部经济管理关系,包括企业领导机构与其下属生产组织之间、各生产组织之间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三、经济法的形式经济法的形式
3、,亦称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的存在或表现形式。我国法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我国经济法的存在形式体系中分别居于核心地位。不成文法是我国经济法的形式的补充,但判例目前还不是经济法的形式之一。(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二)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与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
4、一种法,是中国法的形式体系的主导。(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四)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修改,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效力的规范 性文件。(五)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特殊的地方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 条例的总称。(六)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七)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八)其他法的形
5、式 除上述法的存在形式外,在中国还有几种成文的法的存在形式:一是中央国家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和军内有关方面制定的军事规章,二是“一国两制”条件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 性法律文件,三是有关机关授权别的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四、经济法的体系(一)经济法体系 关于经济法体系问题,我国学界分歧较大。本书从经济法而非经济法学的角度,按照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法调整的基本内容,将经济法体系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和经济活动法。1.经济组织法。这是指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企业法律制度。本书主要包括公司法、私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企业法。2.经济管理法。这是指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
6、运行中形成的法律制度。这是经济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和产业政策、财税和预算、金融证券和外汇、会计和审计、标准和计量、产品质量和价格、土地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法律制度。3.经济活动法。这是指调整经济主体在商品流通和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制度。,(二)经济法学的体系 经济法学的体系是指在经济法体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总论或基础理论。这部分主要是阐述经济法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对经济法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对各项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本章所阐述的问题即属于这一内容。(三)本书的基本体系 本书共由九章组成,各章依次为:经济法基础知识、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
7、、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竞争法、合同法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关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之“法锁”(法律的锁链)观念,直到19世纪才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存在。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上位概念,要正确认识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首先需要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最早将法律关系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由经济法律规
8、范规定和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1.经济法律关系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意志关系。经济法律关系产生于经济领域,即体现为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和组织协调经济运行中发生的国家和经济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也体现了经济组织即被管理者的意志。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前提,权利义务关系是依相应法律规定而形成的,没有经济法律规范的具体规定,经济法律关系不能产生,其内容也无法实现。3.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法律上具有经济义务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4.经济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
9、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关系。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实质上就是对经济主体经济权利的保护,使其具有的权利、义务得到保障和履行。,二、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 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必要条件,由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体是经济权利或经济义务的承受者;客体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指向的目标;内容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国家。国家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特殊
10、主体,它是社会主义全民财产的所有者,当然具有主体资格。2.国家机关。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国家机关,主要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3.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者服务性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经济组织。4.经济组织内部机构。它是指企业下属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能机构或分支机构。5.个体经营户、农户和公民。个体经营户是指城镇中以家庭财产为基础的,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并取得了营业执照的经营者。农户是指农村中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经营的专 业户、承包户。公民则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6.外国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外国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在我国法律与我国缔结或
11、参加的国际条约明确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法主体。,(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直接体现了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它是由法律规定,并受国家强制力保护和监督的社会关系。1.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其他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资格。2.经济义务。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为了满足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得实施一定行为的一种约束和限制。经济法主体的义务是国家强制经济法主体实施或
12、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合法手段,如果特定主体该为而不为或者不该为而为或为而不适当,均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与承担的经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标,表现为物、行为和智力成果。,1.物。物是指能够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控制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其中包括天然存在的实物和人类劳动制造产品,以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和有价证券等。2.行为。行为是指经济法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所进行的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完成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指人们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成果。它是一种无形
13、财产,可以适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产生权利和收益。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一)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因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在特定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经济法律关系是根据经济法律规范在经济法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但经济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必然在经济法主体间形成权利与义务关系,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法律事实出现后,经济法律关系才能以经济法律规范为依据而发生、变更和消灭。1.经济法律规范。它是指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2.经济法主体。它是权利与义务的实际承担
14、者。3.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律事实根据与人的意志的关系,经济法律事实可分为两类:(1)行为。(2)事件。,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最早出现于18世纪。在18世纪,“法律行为”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方式,在法 律文献中,人们既用拉丁文表示,也用德文表述。直到18世纪末期,Rechtgeschafte一词才确立。萨维尼给法律行为下的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这一定义为后来的民法学家所接受。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将民事法律行为定义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它是法律事实的一
15、种,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为。2.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进行法律行为,达到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的行为。3.法律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保护,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对法律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1.按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和消极的法律行为。2.按法律行为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3.按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4.按法律行为是否要求一定
16、的形式,可分为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5.按法律行为是依单方意思表示或多方意思表示生效,可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6.按法律行为是否给付对价,可分为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效力。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但是,已成立的法律行为不一定必然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具备一定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实质 有效要件和形式有效要件。1.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
17、利益。2.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四)无效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民法通则第58条对无效民事行为作了列举性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包括以下几种:(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民事行为;(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5)违反法律或社会 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6)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7)以合法形式掩盖的
18、民事行为。,2.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这是指部分无效且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当事人有约束力。3.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五)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享有撤销权或变更权的民事行为。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1)行为人对行为的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后果 如果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则可撤销民事行为视同法律 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果可撤销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则具有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二、代理(一)代理的概念及特征 代理
19、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中涉及三方当事人:本人(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相对人)。代理具有以下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3.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4.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二)代理的适用范围 代理的事项一般仅限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财产行为。,(三)代理的种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可分为以下三种:1.委托代理。这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将代理权授予代理人。故委
20、托代理又称为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委托代理一般产生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基础法律关系。被代理人的委托可以基于授权行为发生,也可依据合伙关系、职务关系等发生。2.法定代理。这是指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法定代理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情况。3.指定代理。这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行为而发生的代理。指定代理适用于被代理人既无委托代理人又无法定代理人,而又有特定事项需要代理人代理的情况。,(四)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1)代理人需在被代理人授权的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代理人非经被代理人的同意,不得擅自扩大、变更代理权限。(2)代理权应为维护被代
21、理人的利益而行使。代理人应从被代理人的利益出发,争取在对被代理人最为有利的情况下完成代理行为。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必须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得利用代理权为自己牟取私利。2.滥用代理权的禁止 滥用代理权是指代理人违背代理权的设定宗旨和代理行为的基本准则,恶意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代理的行为。滥用代理权行为主要包括:(1)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2)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五)无权代理 1.无权代理的概念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所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权代理并不是代理的一种形式,而是具备代理行为的表象但是欠缺代理权的行为。无
22、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况:(1)没有代理权的代理,是指既没有经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又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也没有人民法院或者主管机关的指定,而以他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的代理。(2)越权代理,是指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范围而进行的代理。(3)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期限届满或者约定的代理事务完成甚至被解除代理权后,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代理。,2.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经本人追认或者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无权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视为有效代理。此外,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被代理人应当
23、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是无权代理的一种特殊行为。因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无过失,因而相对人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表见代理的情形有: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表示已将代理权授予他人,而实际上并未授权;被代理人将某种有代理权的证明文件交给他人,他人以该种文件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代理授权不明;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意思或者超越代理权,第三人无过失地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之进行法律行为;代理关系终止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第四节 诉讼时效,一、时效制度的概念 时效制度,是
24、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又可分为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凡一定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期间而取得权利的,为取得时效,也称占有时效。凡一定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期而丧失权利的,为消灭时效。时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须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为条件。一切时效制度,都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为前提。取得时效是以和平而公开占有他人财产的事实状态为条件的,消灭时效以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的事实状态为要件。2.须以一定的时间经过为条件。一定事实状态,只有经过一定时间,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才能成立时效。至于经过多长时间要依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不能协议变更。3.须发生时效的法律后果。一定事实状态持续
25、一定时间,依法能产生一定的时效的法律效果,如取得所有权,或者丧失胜诉权等。,二、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权利。这里的法定期间是指权利人提起诉讼的期间,称为诉讼时效期间,即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要求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期间。(二)诉讼时效的特征 1.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诉讼时效完成所消灭的是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即获得诉讼救济而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2.诉讼时效完成并不消灭实体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如自愿履行义务,权利人仍有权受领。因权利人并未丧失实体权,当债务人履行后又以不知时效届满为由要求返还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法 概论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7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