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个维度与三个难度 世界中国和时代.docx
《《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个维度与三个难度 世界中国和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个维度与三个难度 世界中国和时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作为民法典的后发国家,中国编纂民法典的路径与欧陆诸国不同,它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以既存的民事单行法为基础,同时又参酌国际惯例和中国实际情况作出了诸多制度革新。而在新民法典颁行之际,臧否其得失成败,当属当代法学家之使命。在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个维度:世界、中国和时代一文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制度革新的得失进行评价,拟从世界维度、中国维度和时代维度三个角度入手评价中国民法典。一、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世界维度(一)民法典世界维度的法理基础民法典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它具有超越时空、政经环境的“体制中立”的特性,尤其在财产交易领域,这是由民法典作为回应普遍人性需求的技术手段的特征所决定。在
2、分工、生产、交易与消费的过程中,首先,人们基于朴素的自然正义观念界定交易原则。其次,在交易行为中,反复的自发博弈和试错会产生简单的交易规则。最后,理性研判和设计会产生更为精确的交易规则。作为“古代世界的自然法”,罗马法对交易规则作出了古代最完美的表达,并成为欧陆民法的共同历史基础,在法、德之后,其他成文法国家也普遍继受了罗马法,英美法律也颇受其影响。民法典财产法制度无非通过立法确认自发秩序,将其转换为理性秩序,后者也是在朴素交易原则上所作的推演,并尽可能协调自由、安全和效率等多重目标。正因如此,民法典规则也因此具有和科技一样的中立和超越特性,只要市场和交易存在,作为其法律基础的民法就不会改变。
3、在全球化时代,资本逐利的强烈冲动和欲望会克服国家边界的阻抑,本次编纂民法典依然是以德国法为基础,因此,本身就具有世界维度。(二)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世界维度的重要体现“世界维度”强调的是在会通两大法系的基础上发现最具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制度。在这方面,我国民事单行法历来强调“拿来主义”、兼容并包,追求与国际惯例同步,民法典亦更如是。它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参酌国际先进制度作出了诸多制度革新,见下表。1.修化私权保g的制度构建是扩大了平等保护的力度::是全面第立了“民事责任优先于公法寅任承担“原则:一是扩大遗产的他国:四也扩大特定情形的侵权投出懿偿数领和他国:h也埔加广民书权利救济的手段.2.拓假弘法自治领
4、域站提升了契约自由的AA版:.足拓展f5则门主权:是更尊乖遗*门由:网址确认J,门甘”冷作为侵权员任承担的抗划事例.3.完评物的InH秩序.I富物权类型我外充了添阳制度:是用加J新型物以.4.细化市场交易规则物权软岐:%引入价金债权抵押优先权:.是扩大抵押权追及权例外规则的适用范用;;是预所广统动产登记的制度空间:四是M本建立统的担保物权优先次序Be财.OJ饮域.“迎埔讣债法总则的实版内容:一比细化合同内容的讣充和合同履行现则.并为化”和分配合同不定性提供法裤Ffit:一是确认所仃汉保刚和唯资相负的S记能力(H)民法典世界维度的缺失整体上看,民法典敏锐地把握了世界维度的精髓,不仅引入了比较法固
5、有的共同规则,而且引入了最新发展的制度,尤其是动产担保物权领域,但在这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前者,民法典未规定后位继承。该制度肇始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继受,是遗嘱自由的当然内容。在后者,民法典将居住权的目的限于“生活居住需要”,有违建筑物多元利用的现代趋势,将阻滞居住权的商业功能,有违物尽其用原则。二、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中国维度(一)民法典中国维度的法理基础“体制中立”的民法典更容易遮蔽其生长的社会土壤,然而,民法典内容的国别差异终究存在,且不论亲属和继承等固有法领域,即使财产领域也如此。其根源在于,民法提炼和表达的是特定时空下民众社会生活的规则,它必须发掘民众的生活世界,包括意义、情感和
6、价值等主观世界。中国民事立法向来重视中国元素,且在交易领域也不例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验的意义提升,中国和他国完全可能产生“主体间性”,中国经验也可以获得某种知识的通约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民法典蕴含必要的“法的中国性”,其意义亦不可小觑。(二)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中国维度的重要体现民法典编纂的宗旨之一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领域的多个制度都体现了中国元素,见下表。1.社会饮域是民法典第10条将见F合同法和物权法与敝规冠中的习惯.上升为般性的补充法源,殊行助沟通国家LJ社公、现代与传观,是民法典采双r“昔利法人11首利法人特别法人”的法人一分法:三是回
7、应了社会关注的如要法惊问题首先,民法典吸靖了M法的小中行之有效的条文,其次.民法典回应/诸多社会热点同壮.如针对小区物业竹理的“住改商”向1S%2.经济领域是将土地权利“三权分置”法惊化:是明确广农M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有助明确农村上地权M主体.改善农村经济加板的法人治丹1结构.避免集体资产流头.3.文化饮域是强化“室庭”共同体的建设并扩张其功能::是增设确认和否认亲关系制度:是埔设婚翅期间夫也共同财产分刈制度:四是增设肉师冷龄期制度:五是完善禹好时的共同债务制度:六是完曾广禹婚时的历正补偿制度.(H)民法典中国维度的缺失民法典的中国维度关乎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其中诸多问题需要政治决断。
8、对这类问题,民法典均未明确。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未明确如何续期、是否缴费以及缴费标准的问题。此外,民法典在三个领域的中国维度上尚存在缺失:一是合同领域的有名合同的类型。民法典远未囊括现实中亟需法律提供内容补充和控制、立约基准支持的合同类型。二是婚姻领域的非婚同居关系和彩礼。将非婚同居关系纳入婚姻家庭法调整的范围,采取契约保护模式,有助于形成多元性、开放性、宽容性的家庭法。关于彩礼的规定,民法典应与相关司法解释同步。三是继承领域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扩大继承人的范围是学界共识。此外,父母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将导致遗产“向上流动”进而导致旁流,违背了普通民众的继承
9、观念,这同样为学界共识。但民法典却维持了继承法的规定。三、民法典制度革新的时代维度(一)民法典时代维度的法理基础任何时空的民法典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欧洲法典化开始于18世纪晚期,几乎都是服务于政治目的,中国编纂民法典的国际国内环境与范式民法典时期己完全不同,如果说中国民法典具有后发优势,这应在于它最能全面和深刻地体现时代精神。民法典时代维度的正当性在于,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民法典必须契合时代需求才能体现民族精神。各国不断翻新民法典,正说明了这一点。(二)民法典制度革新的时代维度的重要体现从民法总则开始,立法者就开始强调立法要反映时代特色,民法典在诸多领域也成功地反映了时代特色,见下表。L民邪权
10、利体系的全面建构民法典总则专设民小权利”一亭其第126条还确认广民小主体享有法怵烷定的其他民力权利和利益.这些权益也受民法典保护:民法典将人格权独汇成ft财总则编中的依人格权和Jl体人格权F以细化:民法典的曲B规位体现对前步群体的猊照.2.河牌科技发展对法律提出的挑栈一是信息技术.苛先,总则编纳入J时数据、M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规色:其次.介同公计时电广交耕作广细致规定:内次侵权责任完善络侵权制度,JHfcr网搭平台、用户和被奴权人的:方利益:最后,总则编规定个人传史保护.1的心能H时代因等馒的实践乱象.人格权循要求从。人体桩囚、函的T关的入学物科研活动必须介法,H不得危方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
11、博.不得报书公共利益.3.践行生态保护用含一足合同编靖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二侵权点仃编栗纳j学界M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九任的建议.将BWMMfl第八环缰污染责任修改为“环境污染和牛.态破坏责任”.同时短定r魅罚性赔偿和牛力佬立责任这种新方式.4.顺应“而化”社会的法律新需求民法典在讲多方面推进广民而3-X足总则编炭定广并利法人.公司、非公司在内的全部企业形,6尽入12中I.足物权编提供很名。为商业交易设计的担保方式::是民法典不再明确规定渔担保条款无效.而足或定担保物权人“只能依法”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傥!四是合同公,新增保理合同这时纯商业令同()民法典时代维度的缺失中国民法典最大的特色可能
12、就在于它的时代印记,诸多体现时代特色的规范均值得肯定。唯一值得反思的,可能是立法者如何处理作为社会基本法的民法典与特别法的关系。民法典的缩小与膨胀,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可谓后发民法典国家面临的最大立法技术难题。就此而言,民法典的立法技术远未至善。四、结论民法典的世界维度以普适性原理、制度和规则为旨归,通过理论理性实现;中国维度使民法典与民族生活相互涵蕴和护持,经由实践理性察知;时代维度使民法典向未来开放,需要先知先觉的智慧。三种维度共存表明,民法典同时蕴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民法典的编修都是国家治理能力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意味着国家愿意容让社会、呵护民事权利,以实现国与民的命运相连。民法典制度
13、革新的三个难度:世界、中国和时代摘要:既有的民法典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世界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三性”可以作为评判民法典质量的标准之一。在世界维度,我国民法典吸纳了普适性的民法规则,强化了私权保障,拓展了私法自治,完善了交易规则,但规则供给和细密化程度尚不充分,私法自治的手段未尽多元。在中国维度,民法典回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法律需求,护持了固有文化观念,提供了国家与社会沟通的紧密渠道,但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制度回应尚欠周全。在时代维度,民法典彰显了后工业社会的特色,回应了信息科技和生态破坏的挑战,为特别法预留了法律空间,但民法典与特别法的畛域界分略有疏失。民法典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能力、建构
14、国和民的融洽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持,其有效践行尚需司法和学说协力。关键词:民法典;法典化;私法自治;私权保障导言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民族史诗,其编纂或翻修当然是一个重大法律事件,往往举世瞩目,尤其是大国的民法典编修。如德国民法典编纂期间,身处普通法系的梅特兰在1906年的演讲中,表达了对德国民法典草案的高度关注甚至艳羡。而在新民法典颁行之际,臧否其得失成败,也是18世纪晚期欧陆法典化运动后的一种法学风尚。作为民法典的后发国家,中国编纂民法典的路径与欧陆诸国不同,它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以既存的民事单行法为基础,同时又参酌国际惯例和中国实际情况作出了诸多制度革新。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
15、下简称民法典)制度革新的得失进行评价。2017年3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实际上提到民法典编纂的三个维度:世界维度(借鉴外国立法的有益经验)、中国维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和时代维度(体现时代精神)。本文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评价中国民法典的制度革新。因三个维度并非泾渭分明,为尽量区分,本文的“世界维度”强调制度的普适性,即依“事物的本质”(NatUederSaChe)立法;“中国维度”注重中国元素,即针对特殊事物立法;“时代维度”关注普遍存在的、将长远持续又远未定型的趋势,即面向未来立法
16、。一、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世界维度(一)民法典世界维度的法理基础民法典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它具有超越时空、政经环境的“体制中立”的特性,尤其在财产交易领域,这由民法典作为回应普遍人性需求的技术手段的特征所决定。按照斯密的分析,霍布斯的丛林状态不可能持续,人们之间需要分工和交易才能相互满足各自的欲望,市场以无形的方式协调分工、生产、交易与消费。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人们基于朴素的自然正义观念界定交易原则,正如多玛将其民法体系置于自然秩序中,理由是“没有什么比法律的首要原则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了,这些原则既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又确定了其共同组成的社会的秩序。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洞悉这些原则,因为它们天生就
17、铭刻在我们心里二其次,在交易行为中,反复的自发博弈和试错会产生简单的交易规则。最后,理性研判和设计会产生更为精确的交易规则。作为“古代世界的自然法”,罗马法对交易规则作出了古代最完美的表达,并成为欧陆民法的共同历史基础,在法国和德国以罗马法为基础编纂范式民法典后,其他成文法国家也普遍继受了罗马法,英国甚至美国早期的法律也颇受其影响。民法典财产法制度无非通过立法确认自发秩序,将其转换为理性秩序,后者也是在朴素交易原则上所作的推演,并尽可能协调自由、安全和效率等多重目标。正因如此,经济学家才能宣称“揭示了使人类能够相互发生关系并不断使人类进步的力量”,才能发现“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法
18、学家也才能运用自然科学方式思考法学,通过原理演绎寻找人类普遍的行为规则;民法典规则也因此具有和科技一样的中立和超越特性,只要市场和交易存在,作为其法律基础的民法就不会改变。更何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逐利的强烈冲动和欲望会克服国家边界的阻抑,最终形成“无国度的全球法”。自清末变法以来,我国就引进了潘德克顿法学,本次编纂民法典依然是以德国法为基础,因此,本身就具有世界维度。(二)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世界维度的重要体现各国民法虽有共同基础,且也相互借鉴和移植,但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制度细节却存在差异,绝对统一的民法制度并不存在,“世界维度”强调的毋宁是在会通两大法系的基础上发现最具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制度。在这方
19、面,我国民事单行法历来强调“拿来主义”、兼容并包,追求与国际惯例同步,民法典亦复如是。它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参酌国际先进制度作出了诸多制度革新,以下略陈其要。1 .强化私权保障的制度建构私权保障和私法自治是民法的结构性原理和逻辑起点。民法典第1条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最重要的立法宗旨,并通过若干制度构建推进了私权保障。一是扩大了平等保护的力度。物权法第3条第3款和第4条确定了各种所有制和不同主体的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民法典第113条将平等保护的范围扩张到民事主体的所有财产权利,彰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建立公民财产长久受法律保护的良好和稳定预期”的指导
20、思想,有助于解决我国产权保护不力的沉病痼疾,也为“混改”提供了制度红利,最终为国家提供了更多可汲取的经济资源,增强了国家整合社会的能力。二是全面确立了“民事责任优先于公法责任承担”原则。它比平等原则更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私权的尊重,侵权责任法第4条、刑法第36条第2款、公司法第214条、食品安全法第147条、合伙企业法第106条、证券投资基金法第99条等规定了这一原则。民法典第187条将这一原则上升到总则高度,意味着基于同一行为产生民事责任和公法责任时,无论其是否为侵权责任,民事责任均优先于公法责任,国家对民事主体主动让利的思想跃然纸上。三是扩大了遗产的范围。1985年继承法以家庭的生产职能和养
21、老育幼的消费职能为前提,故其第3条对遗产采取了“列举+兜底”的立法方式,亦契合彼时家庭财富的结构和数量状况。继承法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私有财产,凡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应为遗产,近年来已成为学界共识。民法典第1122条亦对遗产范围采概括式立法,除法律规定或者依其性质不能被继承的财产外,均为遗产。四是扩大了特定情形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和范围。为预防遏制侵害民事权利的行为,民法典增加了惩罚性赔偿的类型。其第1185条和第1232条分别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故意违法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民法典还强化了精神损害赔偿,其第996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
22、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时,受损害方在违约之诉中也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缩小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赔。偿范围上的差距;第1183条第2款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五是增加了民事权利救济的手段。民法典第1177条规定了自助行为,增加了受害人自力救济权利的措施。自助行为是人类最占老的权利救济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在国家垄断暴力行为后,它受到严格的限制。立法例上,或将其置于总则编,如德国、俄罗斯、奥地利、我国台湾地区等,或将其作为阻却侵权行为不法性的事由,如瑞士、日本、意大利等。从逻辑上说,我国民法典将自力救
23、济作为侵权责任成立的抗辩事由,意味着自力救济仅构成权利人被动免责的事由,不能成为保护和实现其权利的措施,即无据此主张权利实现的效果。2 .拓展私法自治领域私法主体的自我决定和自我责任是民法典的出发点,通过行为自由和形成自由,设立、变更、确认和消灭权利义务关系,晚近民法的发展趋势便是在私人生活的诸领域强化个人的决定权。民法典在私法自治方面也有较大的制度革新。一是提升了契约自由的品质。依据民法典第147条至第151条,对基于欺诈、胁迫等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不能变更,只能请求撤销,这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能代替当事人订立合同,也意味着在契约自由和鼓励交易发生价值冲突时,前者将胜出。此外,民法典总则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个维度与三个难度 世界中国和时代 制度 革新 三个 维度 难度 世界 中国 时代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8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