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完整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
《中国法制史完整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完整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导论1 .概念题中国法制史:中华法系:a、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 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它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 称。b开始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成熟。国家和法产生于夏朝,经过商周逐渐完备,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大变革,成文法的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再经汉 代三国两晋,到隋唐,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成熟了,且自成体系c、以唐律为代表, 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d、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亚洲邻国有着深远 的影响中华法系2、问答题学习中法史的意义:a、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中华文化
2、里有丰富法律经 验;借鉴)b、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寻根溯源)第一章1概念题汤刑: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 布的“誓”,“诰”,“命”等。狭义是商朝的刑罚手段。B从文献记载上看,汤刑是 商代的带有习惯 法性质一个刑事法律,整 个商代一直适用。左传,昭公六年: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吕氏春秋孝行中说,传说商汤制定的汤刑有300条之多。竹 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C、总之,在继承夏朝法制的经验的基础上,商 代在罪名、开U罚、以及司法体制诉讼制度等方面,己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初期出 土的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
3、讼制度己经较为完备。I)、汤刑虽然是以汤来命 名的,但它并不是商汤所做,同样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述他们的祖先而以汤命名的。其 具体内容不详。神判:A神判是以非人的神灵为后盾的解决氏族成员的争端和纠纷的一种司法审判方法, 它把发动战争消灭整个种族的天罚转移到了内部对于个别人的天罚B形成原因:社会 发展阶段和文明进化程度的限制C、两种方式:占卜判决与神兽判决2 .问答题夏商刑法主要内容概述:1刑罚制度2主要罪名3刑法适用制度第二章1概念题宗法制:A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 立世袭统
4、治的一种制度。B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 级完全一致。C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 封建王朝。D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 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 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 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 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E后来,各 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
5、成的封建宗 法制。群饮:西周法律中的罪名之一。对聚众饮酒者以该罪论处。奴隶制五刑:这是在夏商等中国早期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五种刑罚。即墨刑、副刑、#0 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罚。墨刑,指的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 人的标志;剧刑,指割去受刑人的鼻子;狗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宫刑,指破坏受刑 人的生殖器;大辟,指死刑。五刑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 圜土之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刑罚。所谓“圜土”是西周时期的监狱。这种刑罚是指 将犯罪的人关在监狱里劳动改造,并取消其正常人佩戴的冠带,以示耻辱。这实际上 是一种限制受刑人自由并强迫其服劳役的有期限的刑罚,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
6、的有期 徒刑。嘉石之制:将那些轻微犯罪人,束缚其手脚,坐于“嘉石”一定时日,使其思过、悔改, 然后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役,期满后释放。三赦之法:幼弱、老耄、蠢愚三种人犯罪减轻、赦免其刑罚。三宥之法:过失、弗知、遗忘三种情况的犯罪,可以宽宥、原谅。非詈:是西周刑罚原则的一种主张。所谓“着”指过失;非青,即故意。西周的刑罚 主张,对有人罪过虽小,但因是故意犯罪,也得杀头。惟终:是西周刑罚原则的一种主张。所谓“惟终”指惯犯。西周的刑罚主张,对有 人罪过虽小,但因是惯犯,也得杀头 非终:偶犯七出:是西周解除婚姻关系的七条理由,也可称为“七去”男子可以以七条理由中的 任何一条。休妻。
7、这七条理由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是西周维护婚姻关系的三条理由。指男方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不能休妻:无娘家 可归的、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前贫贱后富贵的。“三不去”对稳定婚姻关系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 西周的“六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的聘娶婚嫁源于此。五听: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审理案件的制度,五听指的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 听。五听要求在审理案件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当事人在陈述时的语言表达、面色、喘息、 听觉、目光这些方面的情况。五听实际上是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
8、种观察 方式。2问答题简答西周法制的指导思想:(1) “敬天保民”和“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对商 朝统治者单纯信奉天命政策的转变,由信奉天命发展到与保民并重,通过保民来获得天命。 “明德慎罚”是“敬天保民”的具体化,就是要以德教化民众、对民众行仁政,施用刑罚 要慎重。(2)亲亲、尊尊。亲亲就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服从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 国君。西周立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强化了血缘关系,并把血缘上的亲亲原则与政治上 的尊尊原则密切结合起来。以血缘上亲疏、嫡庶的标准,来确定身份等级,来分配权利 义务。(3)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轻与重.刑新国用轻典(以安定人心)
9、,刑 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维持社会秩序).简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礼和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 的“礼”与西周时期的“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两 者相互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社会法律体系。其中,以礼为主, 以刑为辅。“礼”是积极的、主动的典范,是禁止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 罚,是罚恶于己然的制裁。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地提出要求,他的功能重 在“教化,刑”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法处罚。凡是“礼” 所禁止的行为,亦必然为“刑”所不容。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10、“刑”的功能,重在制裁。简述西周主要刑法原则:第一老幼犯罪减免刑罚是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在刑罚定罪量刑上 的具体体现是一项矜老恤幼的典型制度 第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第三罪疑 从轻罪疑从赦第四宽严适中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做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第四:三国三典 的适用原则时地制宜些犯罪:犯上作乱、杀人越货;第六慎罚、严谨错杀无辜如何 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与“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 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 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这礼、刑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 权法。即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 “礼治”的特点,也是由“亲亲”、“尊尊”派生出来的指导立法、司法的另一重要原则。如“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有赐死而无戮辱”、“公族无宫刑”等等;在诉讼上也 有“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之类的规定。不但如此,许多高级贵族还享有减免罪刑的特权。 礼、法之争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礼下庶人、刑上大夫两相结合的过程。第四章1概念题铸刑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工这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23后,晋国的赵鞅把刑书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成文法。 这是中国古代第二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竹刑:公元前530年,郑国的邓析综合国内外
12、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 史称“竹开“竹刑”在社会流转后最终被官方接受,为郑国的正式法律。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期李悝 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 法、具法六篇。法经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改法为律,2简答题简答儒家和法家主要法律思想:儒家:一、“为国以礼”的礼治论。2、 “德主刑辅” 的德治学说3、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法家:法家重“法制”、倡导“以法治国” 成文法的公布遭到谁反对?为何反对?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法律角度看,主要包括 以下四个方面:(
13、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的措施;(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4)全面贯彻法家学派“以法治国”“明 法重刑”等主张。影响,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 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其他法家代表的 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从法制改 革上看,商鞅变法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的秦律,对于秦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 用。秦汉以后的封建法典大都以“律”为名,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理论和推行“法 治”的方法;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
14、和法律制度 奠定了基础。第四章1概念题廷行事: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廷行事”即判案成例,在秦朝时已把司法机关的判例 作为司法实践中除律文之外可资援引的审判依据了。法律答问一一秦简法律答问是以问答的形式,利用案例的方式,对法律内容、 法律适用及诉讼程序等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这种法律形式是秦统治者为维护法律的统 一性,而委派专门的司法官吏对现有律典进行的解释。不直罪: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纵囚罪:应该处罪而故意不处罪, 以及减轻罪行,故意使被告够不上处罚标准,从而判令无罪失刑罪:中国古代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构成失刑罪” (非)公室告:秦朝根据告诉状的
15、不同,把犯罪分子分为“公告室”和“非公告室”犯 罪两类。所谓“公告室”是指“贼杀伤、盗他人”等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犯罪。对于 此类犯罪,任何人都有权力和义务向官府告发;所谓“非公告室”是指家庭内部的侵害 行为,凡是犯“非公告室”的犯罪,受害者本人无权提出控告,官府也不受理。2简答题简答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法令由一统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 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二)事皆决于法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事皆决于法。 这本来是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的主张。秦朝建立后,仍以此做指导,加强立 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三)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网严密,以致 人们
16、动辄触犯刑律;二是严刑重罚。这是商鞅轻罪重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简析秦代的刑法原则: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达到 此身高者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 意识,也是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3)区分故意(“端”)与过失(“非端”)。秦 律中故意称“端”,过失为“不端”。(4)并合论罪。所谓并合论罪,是在数罪并发的 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刑的原则。(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 所实行的犯罪。共犯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处刑较重。(6)自首减刑。自首者可以略 为减轻罪刑。(7)诬告反坐。诬告,秦律称“诬人”。诬告罪的成立,必
17、须是“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或使罪轻者入于重罪。依 律对诬告者处以与所诬罪名相应的刑罚,这就是诬告反坐。第五章 工概念题无为而治:黄老学派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假托黄帝、老子为其创始人的学派,道、法兼容, 排斥儒术,但至汉初黄老学派已具有道、儒、法相结合的特点,认为最高规则是“天道”, 法律的权威源于自然的“道”,即“道生法”。“道”的基本内容就是“无为而治”, 即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实行统治。贯彻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汉初统治者施行轻徭薄赋, 减轻民众负担。约法省开I,使法律内容应尽可能简单易懂,便于官民掌握。九章律是西汉的法典。萧何在参照、借鉴法经和秦律的基
18、础上制定的九章律 继承和保留了法经六篇的体例结构外,又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故称为九 章律“约法三章”:早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民心,在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 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命”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两汉时期,主要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等。(1)律。自 商鞅改法为律后,刑律一直为秦汉时最基本的法律形式。(2)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 件特定对象临时发布的诏令。(3)科。是一种针对特定犯罪而设的单行的刑事条例。(4)比,又称决事比。是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与近代的类推相似。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
19、间和夫妻之间, 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 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 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 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 刑事责任。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 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沈命法:为了有效镇压农民起义,汉武帝作沈命法规定:“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 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沈,没的意思,沈命,即指对敢于隐藏盗贼 的人,剥夺其生命。沈命法就是惩处隐匿
20、盗贼之法。颁布此法的目的是督促官吏及 时发觉和缉捕盗贼。根据这个法律,如果“群盗起”,有关官吏未发觉或者发觉了而未全 部逮捕,郡守以下皆处死见知故纵一一是指官吏见知犯罪必予追究,否则将获同罪阿党附益一一由中央委派的诸侯国丞相相对诸侯的罪名不予揭露,构成“阿党”罪;中央 朝臣与诸侯勾结,构成“附益”罪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汉代的一种司法制度。汉代以董仲书为代表儒家学派为了改变法 家思想主宰司法领域的现状,通过皇权的力量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 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 效力。录囚制度Z上级官员亲自巡行莅临下级司法机构,亲自提审在押犯,发现错
21、误立即予以 纠正平反。2问答题简述文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汉初基本上沿用了秦的死刑及肉刑制度。到了汉文 帝和汉景帝时代,社会矛盾已趋于缓和为刑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而堤萦上书更 是促进了刑制改革。汉文帝下令废除肉刑。把跋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副刑改为笞三百; 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汉景帝维位后,在文帝的基础上对刑罚制度 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将文帝时副刑的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的笞五百改为笞三百;后 又改笞三百为笞二百,笞二百为笞一百。并规定笞杖的长宽及厚度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 这使得刑制改革迈进了一大步。试述汉代司法“儒家化”的情况及其影响。 在汉代司法的儒家化的过程中,所
22、起作 用最大的是董仲舒及其“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 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 义极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触角首先伸向司法领域,后又通过“决事比”的方式渗入立法 领域。经过皇帝的认可, 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它起到了一种“判例 法”的作用,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贝h春秋决狱成为汉代的一 种司法制度,其实质是用儒家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这实际上是汉代儒家依凭皇 权的力量在法制领域进行的一场扭转乾坤的变革。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仅根据春 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它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
23、“引经断 狱”。在引经断狱的过程中,遇到经义与律典有矛盾的时候,需要作出解释,在当 时修改律典是不太容易的,因此,一些儒生干脆撰写一些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的著作, 使律典中的条文符合儒家的经义。这样,当他的法律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时,法律也 就儒家化了。当时的大杜律小杜律成为了司法实践、的依据。 我们从汉代法 律儒家化的过程看,无论是引经决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步骤。它们为 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封建法典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从此,儒 家思想开始全面登上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舞台。论述西汉前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 一(为什么采纳
24、无为而治)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总结了秦朝 灭 亡的教训,认识 到轻徭薄赋、省 减刑罚、让 人民休养生息乃是争取民心,使 社会 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汉初所推崇地道家学派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在思想上兼 综道家与法家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 法令要省 减,反映了一种重德轻刑德主张。重德轻刑”“是“无为而治”的一种表 现,汉初统治者采取这一治国主张,为当时的政权稳定、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独尊儒术”的原因与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景之后的统治者放弃了 “无为而 治”的政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政策与当时统治者的加强中央集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法制史 完整版 复习资料 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8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