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的审美范畴摘要: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 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 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 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 的框架?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已经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 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为 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概言之,“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 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
2、 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 象的大风格。本文从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的定义讨论出发,分别对沉郁、飘逸、 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了一些分析。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审美范畴;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 灵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 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 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 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 本文就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
3、、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发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 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形态。我 们知道,同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一系列意象世界,往往会显示一种相同的色调,相同 的风貌,我们称之为“艺术风格那么,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 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 的“大风格”(Great Style)o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 晶。以西方文化史为例。“优美”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
4、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 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 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美和崇高这两种 文化“大风格”依然存在,例如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说是“优美”的典型, 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崇高的典型,但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已经和古希腊的神庙、雕 像以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不同了。在西方文化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美学家的 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在古代和中世纪,“美”(优美)是中心范畴。后来出现了“崇 高”(从朗吉弩斯到柏克)。再后来美学家们又陆续提出各种新的概念。他们提 出的种种概念,当然都标示了不同审美意
5、象(或意象群)的不同的风格,但其中有一 些还谈不上是高度概括的“大风格”,即谈不上是我们说的审美形态,所以还不能列 入审美范畴的范围。我们认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这几对概念 是在西方文化史上涵盖面比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 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审美范畴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否则审美形态的 研究就变成为艺术风格的研究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艺术风格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状态。司空图二十四诗 品列出“雄浑”、“冲淡”、“纤和、“疏野”、“清奇”等24种“风格”。后来的 许多画品中也有这种风格的分类。但这些概念多数还不能称为审美范畴,因为它 们还称不上是文化大风格
6、。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发育了若 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 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 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 风格。以下我们就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分 别作一些分析。二、沉郁“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 疾苦的深厚的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杜甫自己说过“沉郁顿挫”是他的诗的特色。
7、历来 很多评论家也都用“沉郁”来概括杜诗的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宋代严羽的一段话。严羽说产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 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 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严羽提到的北征、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都是“沉有B的代表作。 如兵车行一开头就描写战争使老百姓妻离子散:“车铸横,马萧萧,行人弓箭各 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结尾对无数士兵在战争中丧失生命发出悲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三吏、“三别”也是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艰难。新婚别是写“暮婚晨告别”的一
8、夜夫妻,垂老别是写老翁被征去打仗,与老 妻惜别,无家别是与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去打仗的士兵。如新安吏 中的诗句: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僖。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傅庚生解读说:“,有母送描述出母子生离死别之恨独伶僧的又是茫茫然地 无堪告语。青山脚下,白水东流,水流呜咽,和人们的哭声搅成一片。用一个,犹字象 征出伤别的声容,用一个,暮字烘托出悲凄的背景。沉郁之深来自诗人同情之广。” 又如新婚别中的诗句: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途,与君永相望。傅庚生解读说:“倘若不是对天下人民有休戚与共的诚款,怎么可能写得如此 的沉至?,与君永相望,情兼怨恕,表现出松柏为心r大小必双四个字愈旋愈深,几于
9、 一字一泪了。”从杜甫的诗可以看出沉郁的内涵就是儒家的“仁”。有的学者认为,从一个角 度看,儒家哲学可以称之为情感哲学,而儒家的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仁”。“在儒家哲学看来,只有仁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只有仁才是人的 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之情,是一种人类 之爱,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爱人。仁的本来意义是爱,这是人类最本真 最可贵也是最伟大的情感”,“首先是爱人,而爱人又从爱亲开始”,“其次是爱物,爱 生命之物,进而爱整个自然界这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 渗透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之中,凝结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沉郁。很多人看
10、到了这一点。唐代诗人李益说:“沉郁自中肠。”BIl就是说,沉郁出 自诗人的真挚的性情。清代袁枚评杜诗说广,人必先有芬芳俳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 挫之作。”B12就是说J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用杜甫 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B13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 多这种“沉郁”的意象世界。清代文学评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唐五 代词,不可及处正在沉郁“宋词不尽沉郁”,“然其佳处,亦未有不沉郁者他认为, 这类沉郁的词,“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 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
11、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 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他称赞温庭筠的菩萨蛮,说:“如,懒起画 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 欲言难言之苦。”B14他称赞周邦彦的菩萨蛮,说:“上半阕云:,何处望归舟,夕 阳江上楼。思慕之极,故哀怨之深。下半阕云7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哀怨之 深,亦忠爱之至。”B15他又称赞辛弃疾贺新郎说广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 此笔力。”B16他认为,唐宋词中这些“沉郁顿挫”的作品,其内涵就是“忠爱之忱、 所以尽管哀怨郁愤,而都能出之以温厚和平。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
12、体验。由于 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 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所 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美沉郁的再一个特点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 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生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 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杜甫诗的沉郁,一个特色是有很浓厚的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所谓“沉郁者自 然酸悲,B17这是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 的体验和感受,如宋人李纲所说广子美之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 难,悲愤无聊
13、,一寓于此JB18又如明人江盈科所说广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 而所阅苦楚,都于诗中写出。B19这种哀怨郁愤,是读杜诗的最突出的感受,就像 韩愈题杜子美坟一诗所说,“怨声千古寄西风,寒骨一夜沉秋水B20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陈廷焯说:“不根 柢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 也。”B21陈廷焯的意思是说,“沉郁”的意象和风格,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 这话是有道理的。诗经中,哀怨的诗篇数量很多。如有名的采薇:“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哀怨沉郁之词。所以孔子
14、说,诗“可以怨屈原也是如此。屈原的离骚 等作品,充满了哀怨郁愤的情思。B22所以朱熹说屈原的词“愤懑而极悲哀”,“读之 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B23诗经、楚辞之后,汉魏时代的很多诗歌都显现哀 怨沉郁的意象和风格。最突出的是古诗十九首,如:“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愫。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 列。”“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涕裳衣。”“浩浩阴阳移,年命如 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些诗,都确如钟蛛所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魂,可谓几乎一字千金。”B24这就是沉郁。汉魏诗歌的沉郁不限于古诗 十九首。钟嵯就说李陵诗“文多
15、凄怆,怨者之流”,又说曹植诗“情兼雅怨”,又说左思 诗“文典以怨B25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曹操苦寒行“沉郁顿 挫”,又说曹植赠白马王彪“沉郁顿挫,淋漓悲壮:B26杜甫诗继承了诗经、屈骚、汉魏诗歌这种哀怨郁愤的传统。“郁郁苦不展, 羽翻困低昂。”B2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28这是杜甫诗的哀怨 郁愤的基调。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情感体验是出自内心深厚的同情感和人间关爱之 情,同时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其深切浓厚,所以这种沉郁的意象和风 格就形成为一种“醇美。醇美是温厚和平,“哀而不伤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
16、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怀念家人到忧国忧民,纯净、温厚、平和,这是“醇美的典型。唐人绝句多有醇美的意象。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又如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落花,蜻蜓飞上玉搔头。无限的感慨,无限的惆怅,这是醇美,是沉郁之美。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也是沉郁之美的一个特点。钟蛛诗品说曹 操诗“率多悲凉之句B29方东树说曹操苦寒行“苍凉悲壮”、“沉郁顿挫B30 这些评语都见到了“沉郁的意象世界中包含有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方东树 认为杜甫诗的沉郁也有这种苍凉感。他说:“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 壮,随意下笔而皆
17、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 B31杜甫的诗,如写诸 葛亮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 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纪的评论说:“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极大。”B32这个沉郁的 意象世界,就有一种人生和历史的悲凉感。其他如写王昭君的咏怀古迹:“群山 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有一种人生 和历史的苍凉感。唐宋词中那些带有沉郁风格的作品,也常常有一种人生和历史 的苍茫感。如无名氏的菩萨蛮、忆秦娥,被人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平林漠 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8、。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瀚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3、饬绞状,菩萨蛮写客愁,忆秦娥写离愁,但是在客愁和离愁中弥漫着一种 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暝色入高楼”,“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 短亭”,以及西风残照的咸阳古道、汉家陵阙,都使人感到一种人生和历史的苍凉, 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曹操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但他写的诗如“譬如朝露,苦日无 多”、“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等都充满了人生的悲凉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人失 去精神家园的孤独
19、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 和“洞察力”B33。这是沉郁美感的一个特点。鲁迅的风格也是沉郁的风格。他的小说也充满了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后就再没有出现: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 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倒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在平淡的叙述中带给读者一种透骨的悲凉感。又如明天写寡居的单四嫂 子在埋葬了三岁的宝儿之后:她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她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她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 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她定一定神,四面一看
20、,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 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 喘气不得。她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 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 一亥(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 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懊姬谩疤静”、“太 大”、“太空”写出单四嫂子切身之痛,后面叠用两个“寸寸”则在无限的伤心中写出 了人生的悲凉感。明天的结束处是“以景结情”: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 上门了。这时的鲁镇
21、,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 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不管单四嫂子心上如何空虚,时间的车轮依然“辗着人们的不幸与死亡前 进L B34 一切归于寂静。这种深沉凝重的结尾给读者心口压上一个铅块。这就 是沉郁。杜甫的诗和鲁迅的小说、散文,是沉郁这种审美形态的最典型的代表。它们 的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同时弥漫着 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如果不是有至深的仁心,如果不是对人生有 至深的爱,如果对于人生和历史没有至深的体验,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三、飘逸“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道家的“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
22、神的自由超脱。庄子这本书开篇即名“逍 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J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宥篇又写了“鸿蒙”对“游”的议论:“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 掌,以观无妄。”B35这些话说明,“游”就是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 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庄子书中用许多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游的又 一个内容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人达到体道 的境界,就是“德所以庄子说“乘道德而浮游”,B36又说产夫明白于天地之德 者,此之谓大宗大本,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B37“游”,就
23、是追求“与天和”,也就是后来司空图二十四诗 品中说的“饮之太和”。“游的这两个内容是互相联系的。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必须自由超 脱,而这种自由超脱,又必须和“道融浑为一,即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道家的“游”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就是“逸先秦就有“逸 民”。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B38就是 对于“逸”的生活态度的一个说明。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浊世的“逸”的精神。所以 有学者说庄子的哲学就是“逸”的哲学。后世崇尚庄子哲学的人莫不追求“逸”的生 活形态和精神境界。魏晋时代,庄学大兴,所以人们都“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 谈”,就是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中国 审美 范畴 中西 意象 特质 比较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8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