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和特征及实现路径 附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ocx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和特征及实现路径 附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和特征及实现路径 附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和特征及实现路径摘要: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城 乡融合的关键。就城乡融合的逻辑而言,乡村产业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从 这一契合点出发,城乡融合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融合基础不够强等方面 的突出问题。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其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实施产业融合, 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四步走驱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融 合基础,合理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
2、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必须坚持城 乡融合发展原则。”这就说明,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一环,城乡融合能 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等的差距。城乡融合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一特殊背 景下,理清城乡融合的逻辑、特征、问题等,有助于发现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 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的逻辑(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的优先性, 使其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这就需要不断深化 农村改革,建立并完善城乡融合的发展
3、和管理机制。可见,城乡融合的发展是乡 村振兴战略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均衡城乡之间的发展、综合提高城乡居民 生活的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等途径,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中央 一号文件也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 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再是单 向促进、单向带动的关系,转变为了双向促进、双向互补的融合关系。乡村振兴 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再把城乡割裂实行区分管理, 而是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共生共发展的管理。其中,二元结构包括但 不限于经济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与配套、生态和居住环境、公共
4、性服务的辐射 与配套等,这些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因此,打破二元结构必须保障 城乡之间的公共性服务均等化,重点提高乡村生态和居住环境的质量,多方面促 进人才和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工农一城乡一居民”的全面城乡融 合。(二)城乡融合的逻辑乡村振兴战略以五维指标进行评价考核,这五维指标体系与乡村产业息息相 关,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实现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目标也正是实现乡村产业的 振兴,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而乡村产业恰好也是 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这是因为城乡融合需打破固有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才 能实现,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凸显了
5、乡村在“经 济、乡风、生态、文化、智力”等方面发展的不充分性,使得乡村产业与城市产 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就要解决好乡村产业的问题。要突破 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 组织,实施科学化现代管理,对城乡融合的实施予以保障,以达到持续优化的目 的。同时.,需要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配套和支持。一系列的作用与反作用, 就构成了城乡融合实现的逻辑。具体如图1所示。二、城乡融合的特征(一)资金流动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显示,农村的资金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是不断流向城市的,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比较重要的贡献。农村和农民
6、主要生产农产品,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但工业品价格超过了其价值,农产品价 格却低于其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农村的资金通过“价格形式转移到了 城市,仅在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时间里,通过这一形式农村的资金向城市流 入了 12000多亿元。此外,城市还通过向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方式获 得资金的净流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将进一步改善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关 系,使其逐渐缩小直至平衡。“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 就要求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从而改善城乡之 间金融方式带来的资金流入差。“十四五”规划还强调,应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
7、制, 使价格与价值的差距变得更加合理,以减少“价格形式”对城乡资金流动的影响。(二)把握城乡融合一定的创新性城乡融合不是单纯地将城乡看着一个整体进行简约式的管理,而是要深刻理 解城乡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体制兼顾城乡居民的权益。保障城乡 居民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够享受到同地方、同条件、同水平的基本性 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为回乡工 作、创业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制度以促 进改革。城乡融合需要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农村和基层改革,要予以支持和鼓励, 既要保障农村的基本经营需要,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
8、、集体产 权制度和农垦制度等。三是以运行机制落融合。在体制和制度的保障下,以机 制为驱动,使得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城乡融合奠 定基础。乡村振兴卜癖用,(生态宜居问乡风文明龌丽(生活富裕一二构)H发环平H发号充分Al乡村产业K-1 ViL1经济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与配套公共性服务辐射与配套生态和居住环境空间矍合乡村经济乡风建设乡村生态治理乡村文化建设智力支持土地资源 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特色文化资源_HlS_HHSM企业家才能1fH持续优化)(三)城乡之间人口基本实现自由流动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来看,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与常住人口占比为17.9%
9、)增加到了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 时的9亿多人(与常住人口占比63.89%)。可见,农村人口正越来越多地流向城 市,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城乡融合的提出和发展,使得人口回流 或流向乡村成为可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 性文件,为多地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得返乡创业、就业等 成为可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业空间和就业平台,进而促进农 村经济发展。(四)城乡融合的“一统二互补三长期”城乡融合的特征还具有“一统二互补三长期。“一统”,统一发展城乡,建立 空间整
10、体。城乡融合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要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以城市优势 带动农村发展,发现农村短板并予以弥补,提高农村产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和 农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智能化。“二互补”,资源互补,互促互惠。城市和农村 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资源,城市以工业为主,发展迅速,应以城市带动农村、 工业促进农业、资金适当流向农村产业、技术支持农业、管理服务农村和农业; 农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和居住环境优于城市,应充分识别并利用 好其自身特有的资源,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 展。“三长期”,融合发展是长期、渐进、持久战。虽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等的实施给城乡融合带来了机
11、遇,但农村目前还有大约6亿的人口,加上各地区、 区域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城乡融合进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求 实创新,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三、城乡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二元结构未破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人均消费水平和人 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比较直接地反映在经济上,最直观的 感受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可真正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它直接关 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越高意味着人民越幸福。如表1所示,2015-2020 年,城镇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均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超过数额
12、呈现出逐年增 加的趋势,从2015年的超出19773元/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出26703元/人。虽 然在超出倍数上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15年的2.73 倍到2020年的2.56倍,仅仅只下降了 0.17,然而基数却在持续增大,说明城乡 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以单向为主,不利于城乡融合表1 2015-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单位:元全国居民城看居民农忖居民城加雇农村费坡农村借敷2015219663119511122197732.73201623821336161263212532.722017259743639613432229
13、642 712018282283925114617246312.6920193073342359160212a3382.6420203218943双17131267032.56既然是城乡融合,就是实行一体化和整体性管理,正常的资源流动关系应该 是合理的双向流动,即城乡之间的资源能够自由地在两者间进行流动。可以说, 资源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但由于较长时期的“以城市带领乡村”“优先发展工业等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在资源配置和政策 制定等对城市的偏向,这也是要素资源一般呈现出单向流动到城市的原因,不利 于城乡融合。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和技钵 1化水平高
14、,这往往提高了 盈利的可能性和空间。正是由于这一要素的驱使,劳动力、资金、土地和企业家 才能等要素资源会更倾向于流到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齐 全、产业发展好,从而农村人更愿意到城市工作、到城市就医、让孩子到城市读 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刺激了城市土地和房价的上涨,使城市和农村的差 距拉大。虽然“户籍改革”城市就业制改革”等让这一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但在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差别较大,如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师 资赶不上城市,新农合医疗和城市医保相比也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导致要素资源 单向流动的重要原因。农村若想快速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产业的 支撑,
15、只有这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起来了,各类要素才会慢慢地由 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正常的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三)城乡融合的基础有待加强,配套条件不足城乡融合是需要基础的,基础牢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 基础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性设施、公共性服务、人才机制等。具体来讲:一是 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一般可分为“农业的生 产、农业的生活、生态环境、农村的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则分 为“工程性、社会性”两个层面,虽然从数量上看似乎农村高于城市,但较长时期 地以城市为辐射中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城 市的
16、公路在质量、宽度、维护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二是公共性服务方面。公共 性服务通常可理解为“科一教一文一卫一体”等公共事业,为军民提供各类保障, 城市由于其优先发展性、工业性,使得其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以至于 不少医疗人员、教育人员不愿意主动到条件差、福利低、配套条件不足的农村发 展。如果公共性服务跟不上,理念就很难得到转变,城乡融合的道路就会遇到阻 碍。三是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呈单向特征。人才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基础性 设施和公共性服务等为前提,城市经济增长快、工业化生产、配套条件好,使得 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会更倾向于流向城市。虽然“三支一扶”等制度会引导人才一 定程度上流向农村,但这些
17、远远不够,尤其是“懂农民、懂技术、懂农业”的人才 和企业家相对匮乏,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乡融合的进程。(四)现阶段文化、产业的融合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文化和产业是影响城乡融合的两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产业因素十分关键。文 化融合方面,农村居民文化融合的意识不够高,以至于参与程度低,城乡文化融 合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更倾向于看重经济而忽视 文化,这就导致制度跟不上,达不到理想的文化融合效果。产业融合方面,就现 阶段而言,仍然呈现出“二元化结构”,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农村主要生产农产 品。农产品在生产端其价格往往是低于它的价值,致使收益低;农产品经过流通 转移之后
18、,反而可能变成流通品或工业品,这个时候它的价格通常又是高于其价 值的,使得流通环节的收益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并不能使 农民获得最大化收益,反而使收益发生了转移,导致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的发展。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一)实施产业融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融合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收 入决定着经济基础,经济能够产生很强的驱动效用及联动效果,而刺激经济增长 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城乡之间实施产业融合最大的壁垒就是二元结构,破除二 元结构就必须充分识别并利用好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特点。城市经济发达,工业化 水平高,懂技术、懂管理,但压力大、节
19、奏快,应考虑将城市的优势进行适当转 移,以减少城市的承载力和负担;对于农村而言,最大的特点是以农业农民为主, 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好,乡风淳朴,产品绿色,生活节奏慢、压力小, 可以考虑以农村特点特色开发新产业、包装打造新产品、创新销售渠道等,促使 经济流入,适当提高农村生活节奏。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产业融合,必须建立和完善五大支撑服务体系(如图2 所示):一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党的领导能够使城市和农村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确保城市和农村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会极大地促进城 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二是制度为纲,机制驱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就要 增加制度的供给,合理设计城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和特征及实现路径 附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乡村 振兴 背景 城乡 融合 逻辑 特征 实现 路径 视域 发展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8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