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附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docx
《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附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附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摘要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主要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学校之外的科普教育。学 校科学教育在目标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课程趋于综合,方法上注 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德国在全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 科普教育活动,让科技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关键词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普教育。德意志民族有着重视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使德国一再书写了国 家发展的神话。因此,可以说德国的兴衰成败与其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正 是基于此,德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以培养未来国家发展所需人才。在 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普
2、教育两大部分。学 校科学教育直接教授学生科技知识,校外科普教育则侧重科技熏陶和兴趣培养, 这两方面相互结合,使德国科技教育在欧洲独领风骚。因此,对德国青少年科技 教育的认识与思考,可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德国中小学科学教育1.1 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科学课在德国小学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 物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学科内容广泛,它和语文、数学并列为三门核心课程, 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是德国小学富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德国16个州教育独立, 各州的教育大纲不同,科学课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 德国教育最发达的州之一,小学科学课在巴伐利亚州被
3、称为家乡学与自然常识。德国自20世纪初设立基础学校以来,科学教育没有单独设科,而是将几个 科目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合科教学的名称在70年代以前称为乡土课或乡土 常识,70年代以后,德国对小学理科课程作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德国小学课 程设置的一大亮点。这种改革顺应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以加强自然科学教 育。改革后的科学课程并非是学科的拼凑,而是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气象、 技术、地理、交通安全、社会学习等多方面的学习领域。这些学习领域中涉及的 事实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德国科学课程遵循的是“直观原理”、自由活动原理”、“一切从儿童出发和 “整体性原理”,它强调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启
4、发儿童的智慧、促进儿童的独立 性;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科学方法和有关的技能。它是一门致力 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认识自己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纷纷采取措施,改革科学课程。此次改革重 点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使儿童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通过科学教育, 使儿童主动地参与生活,而非只是适应生活。同时,这次科学课程改革强调课程 的活动性,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从游戏活动、直觉活动发展到有意识的行 为。此外,它还强调生活性,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 的大课堂,客观世界的具体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教 学及其效果都具有重
5、要的意义。以巴州学校为例,巴州学校均采用半天制教学模 式,每天上午5节课,下午一般由学生自由安排活动。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科 技实践活动,或项目设计活动,如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光学透镜的设计和 磨制,并且制成不同形状的望远镜或学具等。经过改革,德国小学家乡学与自然常识大纲呈现出新的特点。它致力于学生 的个性特点与知识水平的相对平衡,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这两根轴线构成了新的 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实际生活的主题来自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科学知识的教 学范围和程度,则是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科学知识和实 际生活这两根轴线的交接点处,科学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被开发。选择这些内 容的准
6、则,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知识的实用性、重要性、多样性和尽可能具 有典型性。新大纲将综合性的基础知识融入特定的主题范围之内。自然科学和技 术内容增加了多维观察和思考的新观点。这样使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遇见一些 有关科学和技术的现象时,能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答 案。以实科中学的一节物理课为例,教师一共做了八个演示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 存在及作用,尽可能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操作过程,做“测定大气压能够将清水 压到多高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体现实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激发了学 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得以提高。1.2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德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学生
7、在九年级或十年级结业后进行分流,大部分 进入以“双元制”技工学校为中心的各种职业学校学习。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 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和基础, 精心设计,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德国中小学的学制是:小学4年,初中 5或6年,高中3年。德国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名称一般叫“常识课”。如巴伐利 亚州小学常识课每周四节,其中两节为史地、自然常识,两节为手工劳作。手工 劳作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德国中学的劳动 技术教育,一般由“劳动学课和操作课”组成。前者讲授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和 知识,内容包括劳动的含义,生产、工序、效益、工人的
8、基本素质及安全保护、 环境保护等等。2德国青少年科普教育与学校的科学教育相呼应,德国学校之外针对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办得 有声有色,这一方面是德国国民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体现,同时又是德国国民具 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根源。2.1 公众开放日作为科技强国,德国一向重视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技知识。让科技走出象牙 塔,消除公众对科学家和尖端科学的神秘感与距离感,这己成为众多国立重点科 研院所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些科研院所利用“公众开放日”、“科技集市”和“科普 讲座,等多种形式,自然地拉近了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尤利希 研究中心是德国赫姆霍尔茨研究联合会下属的一个中心,尤利希研究中心每年6 月要
9、组织一次“公众开放日”,中心已成为普及科普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 好地方。2.2 科普年科普年是德国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联邦教育部于2000年发起的, 每年设有一个科学主题,如2000年是物理年,2001年是生命科学年,2002年是 地学年,2003年是化学年,而2004年是技术年,2005年是爱因斯坦年。在每一 个科普年年度,联邦教研部都会在全国选择一些州或城市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和 展览,其目的是让公众近距离地与科学对话,激发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知识和科 技的兴趣,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3 博物馆德国的博物馆不是静态地陈述历史,而是让人们生动地参与历史,从而更深 刻地认识历
10、史,认识科技发展的魅力与人类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在慕尼黑德意志 博物馆,中学生可以动手做的项目几乎包括了科学史上所有重要实验,如粒子散 射、激光发生、驻波现象、电极电势测定、能量守恒与转化、金属的活泼性顺序、 电解食盐水、太阳能发电与氢能源利用等。仪器或模型设计巧妙、精细,实验现 象清晰、有趣,可谓“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令人惊叹不已。2.4 科学长夜“科学长夜是德国科普活动中一项很有名的活动,2001年首先在柏林举办, 之后每年举办一次。该活动期间展台上的科学家极其认真地回答每一个参观者的 提问,并演示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引导青少年进入科学的 大门。“科学之夜的内容从医学到
11、语言、从信息到历史、从宇宙到能源、从生物 到艺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专业研究,还是日常实用,“科 学长夜”让每一个参观者似乎一夜之间聪明了许多,由此被誉为德国“最聪明之 夜”。2.5 小小化学家德国人十分重视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在儿童科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大量有意义 的工作,如德国儿童大学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不遗余力,该大学特别开办的 “哈利-波特魔术班实际上是趣味化学实验讲座,就是儿童大学的初期形式, 培养出众多名校化学系的学生。德国众多科研院所、科技馆及公司也在为宣传推 广科普做出不懈努力,世界化工业巨头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首创了欧洲第一 个互动式儿童化学实验室“小小化
12、学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小小化 学家”儿童互动实验室于1997年在巴斯夫化工公司德国总部创办,并免费对6 12岁的儿童开放。“小小化学家”的实验主题均取材于生活,既符合孩子们的知 识水平,又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实验现象浅显有趣,实验给孩子们以感官刺 激,使实验生动有趣。实验过程简便,易操作,便于孩子们亲自动手获得真实体 验。这一极具教育意义的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也 能吸引学生投身于化学,为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输送力量。3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验及特点精英最集中的群体。完全中学重视对学生进行深化的科学教育,内容的严谨 性、理论性和难度上均有较高的要求,经典科
13、学与现代科学兼容。3.2 突出理科实验的教学价值在德国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实验教学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德国学校 教育的大特色。以巴州的中学为例,大多实行课程制。物理、化学课都在固定 的教室和实验室里进行。一方面,教师利用教室中固定好的实验装置或模型进行 演示(如硫酸的制法、波的干涉等),结合现象即时提问,同步分析原理:另一方 面,学生实验作为启迪思维和探究知识的一种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和 课后的项目设计之中。在德国中学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是相当多的,有教师提出问题,1 2名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说明现象:也有以学生探究为主的个别实验或分组实验,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验结束时向全班
14、同学汇报结果,总结规律(如8年级不同 物体密度的测定实验,11年级硝酸盐的热分解实验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等)。学生在动手设计、取样观察、测量记录过程中的熟练技能和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中的积极行为,反映了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这在较大程度上归因于德 国科学传统和教育传统中对实验的高度重视。当然,学校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小 班化的课堂,为每个学生的“动手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1多层次的理科课程体系德国的普通中学分为三类: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三类中学的人 数比例每年都有变化,一般是25%: 40%: 35%。三类学校的体制不同,学生 的基础和发展也有差异,因而直接影响科学课程的设
15、置。德国三类中学各有侧重,在主体中学,课程贴近职业,课程的内容注重联系 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应用,在理论性、学术性方面的要求不高,自 然科学课程课时少(如理化合科69年级每周2课时),内容简单,有启蒙的特 点,在高年级的选修课(如制图、电脑等课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实科中学普通教 育与职业预备教育并重,78年级开设生物课(每周2节),910年级开设化学 课(每周2节),物理课从8年级起按不同的选修方向设置(每周23节)。完全中 学集中了全州最优秀的学生,是未来学术性人才和科技力量。3.3重视科学传统,营造科普氛围在德国中学,从理科教材到学校宣传画廊,都十分注重营造科学的氛围,这 些无形
16、中起到了一种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德国通过全民性的科普教育与动员, 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的高潮。在科普教育中,政府与民间配合,使科普教 育由自发展逐渐向自觉趋势发展,由临时性向有组织的固定趋势发展,使科普教 育卓有成效。科普教育不仅向青少年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更能激发青少年从小 就就探寻科学奥秘的兴趣。从科学开放日,科普年到小小化学家活动,德国的一 系列科普活动都是精心为青少年设计和安排的,正是通过这些校外的活动,更加 广泛和深入的推进了中小学的科技教育,从而形成校外校内相互呼应和配合的局 面。4结束语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的关 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
17、代化主要依靠科学教育来实现,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青少 年科学教育上。因此,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口号的推动下,青少年科学 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但是对照德国成功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笔者发现,我 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剥离,以及科学教育课程条块分割严重,从而使学 校科学教育变得苍白和孤独;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失,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相应 地出现了“在方法上是以传授、灌输为主,在对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 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很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重理论轻实践,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以及教育目标的偏失,势必造成中 小学科学
18、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缺乏对科学的兴趣,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科学教 育几乎是浓缩了的“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 符号和概念体系,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只是成为一种纯粹应付考试的工具,凡此 种种,使人们日益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可以从德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中得到启示,在学校课程方面,注重中小学科 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避免人为的知识条块分割,尊重科学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 在教育目标方面,遵循科学教育由科学知识一科学方法一科学素养的培养规律, 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来,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单纯 灌输;在教育方法上,改变重理论教
19、学轻实践锻炼的弊端,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学 习科学,在实验中去发现科学:通过广泛而多样的科普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化的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学习 德国科技教育的经验,可以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种种弊端,培养21世纪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浅议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摘要】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德国创建了第一批大学,此后德国高等教 育体系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本文追溯了德国大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特 点,分析了两德统一对德国高校体系的影响及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认为德国高等 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还对从20世纪开 始
20、德国高校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作了分析,其中引入分级毕业制 度和加强国际化等,使德国高等教育在欧洲和全世界始终保持高水平。【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博洛尼亚协议一、德国大学从创建至联邦德国成立期间的发展德国大学的历史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欧洲各个大学都是按照巴黎和博洛尼亚 大学模式建立的。该模式远早于第一个欧洲民族国家成立。中世纪的大学有权自 行管理内部事务并授予学位。大学各专业划分为下级院系和高级院系(如神学, 医学,法学),但对学生的培训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全部知识。学生必须成功完成 下级学院的学习,然后才可以进入三个高级学院之一中学习。大学里,师生的流 动性很强。学生在一所
21、欧洲大学获得的学位也可以得到其他大学的认可。学生向 他们的教授支付课时费,讲座和研讨使用拉丁文。第一批德国大学成立于14世 纪末和15世纪初。最古老的是成立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中世纪晚期,大部分大学规模都很小。这些大学有两至三名教授,每所大学 有100至200名学生,有时更少。1500年,德国各州和公国的大学约有3, 000 名学生。当时只有男性才可以上大学,德国女性在20世纪才被允许进入大学。 1700年,德国大约有40所大学,共有约8000名学生。19世纪,德国大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大学是柏林大学。柏 林大学由当时的普鲁士内政部文化和教育部门主任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成立
22、, 这对德国高校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洪堡在其“关于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 外部组织”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大学的理想模式,即“高校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追求学术自由,通过科学进行教育,国家对大学进行总体监督并给予支持,大学 拥有自行调节内部和学术事务的权利”。1洪堡的大学理念影响了当时欧洲许多 国家。中欧,东欧和北欧的高等教育系统均采用了洪堡模式,以适应本国正在兴 起的高校体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在19世纪期间,教授和 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大学仍然属于精英机构。在这种理想主义的支持下,德国科学蓬勃发展,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 在纳粹时期(1933年至1945年),德国大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附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 以来 德国 青少年科技 教育 途径 特点 高等教育 发展 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8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