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docx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引言:为什么要和博士生讨论“学术书评”?之所以要讨论“学术书评”这 个话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真正学术意味的书评太少,而借题发挥或蜻蜓点水的 评论风气渐盛。对于书籍借题发挥的评论固然不应厚非,但是那不是真的评书, 也比较容易写;严肃的、裁断的、商榷的学术书评,却是直接针对学术研究的, 不太容易写,如果没有这种书评,恐怕学术难以进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 学生们将来是要做学位论文的,而大学里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严格要求的 话,通常要有一章(或者一节)“研究史”,就论文涉及的这个领域,业已出版的 各种论著,作一个述评,说明前人在这一领域中已经做了些什么,做得怎么样, 还有什
2、么遗漏和缺失。说到底,它其实就是对各种论著的短评的汇集,可是,现 在很多大学的学位论文,不仅是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论文,在这一点上都不够 重视。其实,写好学术书评是很重要的,为什么?第一,这首先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我曾在清华老图书馆看到陈寅恪的学生 张以诚的论文唐代宰相制度,陈寅恪先生在前面评语中说,“凡经参考之近人 论著(如内藤乾吉等),尤须标举其与本论文异同之点,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 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可现在,有一些学位论文, 由于缺乏这一部分,读者包括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根本无法知道,作者是否超 越了其他人的研究,或者是否抄袭了其他人的研究,也不能正确地作
3、出对论文的 评价。如果作者抄袭了,也许可以一时蒙混过关,但终究是在学术道德上有所欠 缺第二,给其他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提供有关的丰富的学术史资料,使 人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变化轨迹与现状,这才能够凸显自己选题的问题意识所在。 比如研究清代学术史,就需要交代从梁启超、胡适、钱穆一直到余英时、艾尔曼 的研究,说明这一百年中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何以形成侧重外在背景与偏向内 在理路的两个典型,即台湾东海大学丘为君所总结的“理学反动说”与“每转益 进说”,然后再讨论余英时重视“内在理路”的研究方法,和艾尔曼提倡社会史 和思想史结合的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在此基础上才能说明你的研究进路和问题 意识究竟有什么
4、“创新”的意义。第三,既迫使自己拓展学术视野,也迫使自己阅读前人论著。现在,有的博 土生或硕士生,采取非常实用主义的阅读方式,对于他人的论著只选择看与自己 所需要的部分,甚至把他人的论著当作“资料转运站”,从里面转手抄撮一些文 献,根本不理会它的全面论述。更要命的,是从网络上截取电子文本,完全不顾 上下文语境,很少体会他人的研究思路、资料取舍、分析立场。但是,如果要写 学术性的书评,要对他人的论著作评判,就不得不全面阅读各种国内外的有关论 著,不可能只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乱读一气。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严格的、认真的和专业的学术书评,就会使学界变得更 有秩序、更加干净,不会像现在这样,良莠不分,
5、泾渭不明,滥竽可以充数,鱼 目可以混珠,整个学术界好像根本无法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坏的研究。所以,下面我先来谈学术书评的意义。一、学术书评的意义首先介绍一篇讨论书评的文章:张玉法先生的如何评论一部史学论著。 张玉法先生是历史学界都熟悉的前辈,他是近代史的专家,也曾是“中研院”的 院士。这篇文章前面很郑重地说明,它是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卜(R.K.Webb)的讲义写的。威卜说到,评论一本书,应当有几个标准:一、这本书是写什么的?有的人连这本书写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胡乱评论, 这不是写书评,最多是借题发挥自说自话。所以威卜强调你要搞清楚,这本书特 别的论题是什么?有没有新发现?二、这本
6、书所用的资料是什么?是否它用的是第一手资料,有没有借助其他 人的研究结果,在书前面是否告诉了前面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就要考验你 对这一行的资料、研究的熟悉程度了。三、资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要了解这些引用的资料,是否可以引出 相反的结论,这些资料是否经过考证和选择,是否有先入为主的误读可能。四、这本书给人的美感如何?就是评论它的文体和文笔,有没有吸引力。所以,张玉法先生说,如果你没有这些标准,“不是乱捧一阵,就是胡骂一 番,使学术界没有一个是非”,他说得很严重:“不了解一书的价值而对一书大加 褒贬,乃是一种知识上的欺骗张玉法先生说到“学术界的是非”,其实就是我说的学术界的“秩序”。前面
7、 我讲过,现在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几乎没有是非,也就没有秩序。 现在学术生产力太发达,我用“生产”这个词,很多人也爱用,后现代主义者用, 官方也用(我在大学里也看到文件中有这个词,是正面的意思)。但是,一旦学术 变成生产,甚至是批量生产而不是用心琢磨,虽然产量上去了,但质量就下来了。 现在你到书店去看,书太多了,你翻杂志,论文也太多了,可是,这里面90% 都是“学术垃圾”,根本没有用的。怎么办?就要有“好”和“坏”的分别。怎么 才能有“好”和“坏”的分另J?就要有个说法,而且必须是“权威”的说法。依 靠有权威的学术的书评,把好的和坏的区分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学术界有了 “舆
8、论监督”和“公共批评”,这就像一个社会,有舆论、 清议一样,有个关于好坏是非的公论,学界才有秩序,有秩序才可以是一个独立 的学术界,否则你就要听官员的、听报纸电视的、听低水平的。第二,如果有权威而内行的书评,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特别是一些“隐瞒 证据”的论著,就会像“3.15” 一样曝光。大家要知道,有些看起来冠冕堂皇的 论著,其实就是乱抄乱写,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资料证据。中国学界的弊病之一, 就是这类“伪著作”太多,可这些情况外行是不了解的,需要内行才能指出问题。第三,这样的书评出来,才能够省去读者选择的时间和精力一一这些读者既 包括非专业的,也包括专业的。有了这样的书评,后来的专业研究者就可
9、以按图 索埃,很快找到有用的书籍。当然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你学会这样去写书评,就等于 学会了如何清理你这个领域的学术史或研究史,说到底,前面我说了,硕士博士 论文的第一章,就是“研究史,研究史是什么?不就是对你要研究的这个领域的 一个一个论著的提要和评论,并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叠加起来的历史过程吗?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写一本书一本书的“提 要”,还规定在六七百字里面,要概括地说出这本书的大意、要点和不足,当时 不觉得有用,但事后觉得这个训练很有意义,如果各位也能够看书的时候,随手 写下一些书评,哪怕很短的,将来也是受用不尽的。这个传统要在中国建立起来
10、。我们看到,国外的学术刊物,包括我们常常要 用到的亚洲研究杂志,书评要占很大的篇幅,像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通报(T7oung Pao)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 Studies)a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皇 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都有大量的书评或书评论 文。所谓“书评(ReVieWS of Books或者Book ReVieW)往往是一两页、两三页的 短
11、书评,更短的还有“简评”(BriefreVieWSOfbOOks),大概是半页左右。但是, “书评论文”或者“研究性书评”有的也很长,早的如邓广铭先生1942年在中 国青年七卷二、三期上连载的评周谷城著中国通史,就长达20几页,近两 万字(PP.73-94),晚的像通报2008年的这一期,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Howard L. GoOdmarI给J. Michael Farmer2007年刚在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三 国谯周的著作(The Talent of Shu: Qiao Zhou and The Intellectual World of Early MedieValSiChUan
12、)写的书评,就有14页之多。更长的甚至有几十页的。书评论文 的价值和影响,我觉得一点儿也不比论文差。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书评类刊物, 像读书书城中国图书评论书屋,但是,大多数是借题发挥的文化评 论类文章,虽然写得很有意思,有的也有真知灼见,但大部分不能算是学术性的 书评。而学术刊物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学术等等,也有一些好 的学术书评,但是,我觉得数量还不够多,质量也还不够好。简单地说,中国的书评有几个问题:首先,是吹捧太多而批评太少,批评性的书评甚至被认为是“吹毛求疵”或 “酷评:虽然有一些酷评确实过分,但是,一些正常的、有证据的批评性书评, 像葛剑雄等写了一篇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
13、纂14,发表在历 史研究上面,批评杨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还引起轩然 大波,觉得过分苛刻;王俊义批评陈祖武的清代思想史研究,还被认为是“意气 之争二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书评,尤其是批评性的书评,写得很好,也引起了 学界的关注,像揭发把孟子译成“孟修斯”、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就成了学 界典故;像陈引驰批评王晓路西方汉学的中国文论研究中的错误,高山杉批 评张西平关于德国汉学的著作中的错误,就让人知道了这些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 书,看似涉猎很广,实际上有很多来自二手资料甚至还有以错误叙述误导读者的 地方。其次,太多泛泛而论或借题发挥的书评,而缺少专业的研究性书评。也许是 写这样的书评太
14、累罢,很多人觉得,为了一本书,花这么多时间看,看完还不一 定写得出来,是否划得来?其实,看书和评书也是一种“智力较量”,你要看看, 我是否能够看懂、看透、看到纸背后,和你在同一平台上较长论短,甚至要站在 比你更高的位置,居高临下地评论甚至批评你,这也是很愉快的事情。比如余英 时评钱新祖的书评,不跟着在明代思想世界里走一趟,不检查一些原书的原始资 料,不比原作者站得高一些看出背后的方法论问题,能写出这么一针见血的评论 吗?再次,对国外的学术著作,包括海外中国学论著,缺少平等而尖锐的批评, 也许是这些年再次国门开启,中国学者又轮回到了晚清“视西人若帝天”的时代 罢,我们看到“跟风”太多,以至于国内
15、学者以为外面的一切都好,只有亦步亦 趋鹦鹉学舌,而海外学者听不到来自中国的批评和意见,自以为掌握了解释中国 的权柄。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就是缺乏(一)批评的,(二)专业的,(三)国际相互的书 评。二、学术书评写作的基本条件那么,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书评呢?我再向各位介绍一篇前辈学者的文章,即 杨联陞先生的书评经验谈,收在2004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杨联陞哈佛 遗墨中,杨先生原来供职哈佛大学,曾是“中研院”的院士,他很重视书评尤 其是专业的书评,并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知道,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X “学术监督”之称,而 杨联陞也被人称为“学术警察”,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写严格而
16、客观的学术书评, 对学界的各种著作进行评论。杨联陞用中英文写过几十篇书评,评论过很多著名 的大人物的著作,像用中文写过吉川幸次郎元曲选释、寺田隆信山西商人 内研究、戴密微和饶宗颐敦煌曲、刘若愚中国文史中的侠、郭廷以郭 嵩森年谱等书的评论,用英文写过王力中国语法研究、梅原末治东亚考 古学概观、卡尔沃尔夫冈与冯家升辽代中国社会史(907-1125)、JOhn de Francis 民族主义与语言改革在中国、Luciano Petch十八世纪早期的中国与西藏、 薮内清中国G天文学、仁井田陞支那身份法史、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石田干之助唐史丛钞、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芮沃寿中国历史
17、上的佛教等等的书评。杨联陞写了这么多的书评,所以,由他来讲经验谈,就不是空论了。我 读了以后,觉得他说的“经验”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一本书的书评,要 懂得这个领域的“行情二什么是“行情”?就是这个领域的学术史和学术现状。这个领域里面,无论 是理论和方法的变化,还是新史料的发现,你都要大体上了解,否则你没法判断 这本书的价值。这就像一杆秤要有斤两准星一样,没有斤两准星的秤,是无法称 出东西的轻重的。比如,你看到一本书讨论宋代文学,如果你要评论它,那么, 你可能要了解,除了现在各种有关宋代文学史的论著之外,(一)当下国内外关于 宋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焦点在哪里?有什么新进展,像国内逐渐发展起
18、来的“活 的制度史”和政治史研究,国外的地方土绅和区域史的研究,究竟这本书的讨论 是否也在这种话题和问题里面?(二)有关宋代文学的主脉、焦点和价值,从元代 到晚清究竟如何变化的,现在这本书的讨论,与传统的说法有什么异同?(三)新 的宋文、宋诗、宋代小说的大规模编集、整理和真伪考证,这本书是否用上了? 它的资料范围和过去的研究论著相比,有没有扩大?历史学界重视的碑刻、方志、 笔记等等,它是否也关注到了?所以,“行情”很重要,无论是伯希和还是杨联陞,他们都是非常了解“行 情”的,所以往往写书评的人是一个“博学家”,否则不能写这么广泛、而且这 么到位的书评。这就提醒我们,你要对学术史、至少本行的学术
19、史有总体的、广 泛的了解,不光了解中国的,还要了解日本的、欧美的,因为现在是“全球学术” 的时代,这是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我自己也写一些书评,这个学期讨论到的四种 书,包弼德的斯文、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 中国、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我都写过书评,但是,我写出来的,可能只 是有关书本身的一小部分,为了评论这些书,你得了解更广大的背景、更多的行 情、更宽的视野。比如讨论包弼德,你要了解“唐宋变革论”的来龙去脉,唐宋 历史的研究状况,否则怎么能够了解和评价他的书里的那些叙述?又比如,讨论 余英时先生关于朱熹的论述,你要研究过去对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了解朱熹更多 的活动,否则无法知
20、道余先生的意图和指向。再比如,关于沟口雄三的亚洲和中 国研究的思路,你要了解日本中国学甚至整个东洋学的历史和现状,否则也无法 知道沟口理论和方法的日本背景。最后,你要讨论艾尔曼的清代学术研究,如果 不知道自梁启超、胡适、钱穆、杨向奎以及余英时以来,学术界对清代思想与学 术的研究,怎么讨论艾尔曼的得失?三、书评的具体方法所以我说,书评也许只是你背景知识的一个体现,伯希和、杨联陞他们之所 以能够从容地评论不同领域的论著,是因为他们自己肚子里面有“货”,也就是 说他们胸中的知识更广更博。可是,具体到写书评上来,这种书评又必须针对要 评的书本身,不能信马由缰乱发挥。正因为你要围绕评论的书来写,所以,这
21、本 书的问题和内容,就是你讨论的边界,限制了你的边界,反而比自己的论文更难 写。我想,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思路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检查史料和重复历史。也就是说,对你要评论的著作或论文,最好要 重复检查它,或者至少检查书里的一部分历史叙述,同时考察它所用的资料文献, 追问它结论的证据是否可靠可信。我举一个例子。1935年邓广铭给柯敦伯宋文学史写评论,不仅指出这 书十万字,”其中什九均是从各种诗文评话一类的书中抄撮而来,其中尤以抄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者为最多”,还具体举出第一章绪论,抄自风马牛不相及的四 库总目“诗文评类小序,第二章第八节晚宋的文风开头五段抄自四库全 书总目中有关
22、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论学尺绳 的提要”,痛斥其“无聊的抄撮”之“荒谬”;而且还指出他的子目与谢无量中 国大文学史卷八章节完全雷同,论述也大同小异,指出“柯君虽将一切无用的 材料都抄来了,却单单缺少了文学史中所最不可缺少的那些。5看了邓广铭的 书评,你就知道柯敦伯这本书没有价值了。现在,很多论著都是抄袭拼凑而成的, 虽然我不赞成给这些烂书写书评,但是总得有人去当啄木鸟,把这些书给揭发一 下。特别是一些似乎很高明很宏大的著作,乍一看很绚丽,但是经不住你把材料 一一对比,一查对,你就发现它靠不住了。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陆扬给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写的书评。 古正美教授这本著作是199
23、3年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它讨论的是贵霜 王朝的月氏王丘就却(约50-78年在位)所奠定的、身兼圣者与王者(类似现在的政 教合一)的佛教政治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如何在其去世之后被印度化,而后贵霜 时代(187-244)色腻色迦及此后几世,又如何引用佛教政治治世传统,并遭到亡国 命运。由于作者认为,这一佛教政治传统,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而影响中国,所以 非常重要。这本书长达670页,讨论的是一个一直不很清楚的历史,需要的又是 很多种语言文字的文献,所以,很不好判断其是非。但是,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我们看陆扬的评论,他的评论很长,指出的问题也很多,我们只看他的第一个驳 论一一古氏先把“月支”或“月
24、氏”说成是意译“月之支护”,是崇拜月亮的民 族。又把支娄迦所译的他真陀罗王所问如来三昧经中“他真”还原为梵文 Candra(月),把“陀罗”还原成梵文Dhara(支持),所以他真陀罗其名为“月支二 然后,她又把“香山”当作犍陀罗(Candhara),而这部经典中有记载“他真陀罗” 和“犍陀罗”两部,他真陀罗是外来的统治者,犍陀罗是本地土著,他真陀罗王 就是外来的、建立贵霜王朝的丘就却,他就像这部经典中所说的,从外而来,建 立了佛教帝国。但是,陆扬经过梵文、佛经的对比,指出这根本是错误的,因为 “他真陀罗王”的意思是“大树紧那罗王”,梵文的druma?kimnara就是“树”, 因为“真陀罗”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附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 学术 书评 研究 综述 困境 超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