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视野看唯分数论评价改革 附参考资料.docx
《从大众视野看唯分数论评价改革 附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众视野看唯分数论评价改革 附参考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 唯帽子”正式定性为“顽瘴痼疾”,要从根本上解决。既然是顽瘴痼疾,意味着唯 分数论既非谁之过,更非朝夕之功。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关于 降低分数在基础教育考试招生中优先性、唯一性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作为纠正 “应试教育”,创新高考改革的主要方面得到广泛声援。与其他触及这一问题的学 者持有的判断一样,即破除唯分数论的理论依据、政策环境、改进方向及实施技 术等大体已经具备。不过,今日改革之难,并不在于支持性条件充不充分,而在 于一种恐惧的社会心态。1唯分数论映射三种教育观念教育测评史上,分数在定等级、作区分和辨优劣
2、等方面扮演必不可少的专业 角色。现在,它也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评教育、学校评教师和教师评学生当中。 客观来说,以分数论教、论学,并非百无一利。有时,它能为一些教育者、学习 者增添无形的动力,以及代表一种锐意改革的魄力。分数是学业成绩测验分数的简称。大众关于分数的印象,多指学段与学段衔 接处的考试成绩,是对长时段课程学习的测验结果,像中高考分。分数还包括: 以特定技能为中心的测验成绩,如英语四、六级分;以特定竞赛为中心的测验成 绩,如奥赛分。各类分数持有同一个基本假设:分数能够提供一种学习者关于某 学科、某门课程学情的可靠估定。正因为如此,分数得以被推定为招生录取、择 校、升等、晋级等的刚性依据
3、。分数何以如此有用?理论上讲,单纯的原始分数其实没意义。只有通过与标 准进行比较才会产生意义,从中生发出各式各样的判断。比如,今年广州市中考 700分以上有9,800余人。就其本身而言,这个分数几乎看不出价值。但和省、 市级示范性高中学位数及其对应分数进行比较,它的高利害性就立马显现出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有必要从“按分数区分”和“按分数抉择”两个方面审视 其用处。前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动机、兴趣、热情、文化资本和社会资 本可能影响成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意义上,算分数和分等第、类别并无 本质差别,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计分可以更精确。后一方面视测验前后确立 的判断标准而千变万化,
4、有时合理,有时未必,是唯分数论评价改革的疑难之源。目前,讨论破除唯分数论时,主要把它理解成一个程度问题,即不要把分数 当成评判学生最重要、最优先,甚至唯一的标准,要更多地关注综合素质。1 研究者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控唯分数论错在标准单一、简单化。有些人不支持增 加其他标准,认为分数至少相对有助于维护考试招生公平。与其说是对唯分数论 的肯定,不如说是对未经审慎而增补判断标准的失望。理论上讲,之所以要破除唯分数论,倒不完全是政策的一时强推所致,更是它暴 露出了三种顽固的教育目的观。第一,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逆转。在“培养什么人”上,唯分数论意味着人的 发展被窄化为单一的学业成绩,使师生将主要精力放置在
5、智力因素培养、学术能 力增值上,从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非学术能力的增值。这无疑与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背道而驰,使人的培养变得越来越跛脚。第二,育人与选人倒置。人们真正关注分数,是因为透过它可以看结果,比 如升学或合格情况。反过来看,这是将教育视为选拔优秀人才的准备活动了。但 是,教育本是一种价值规准。2发生教育的标识,即各种教育教学历程传递了“有 价值的事物、3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的过程,而不是外在功利化 结果。取得好成绩时,必须循序渐进提升了人性的品质,实现了思想政治表现和 价值观发展。第三,可测评素养与不可测评素养关注失衡。现有的分数主要测验学生认知 水平,针对
6、可测评知识、技能和能力,用于估定好学生、好教师和好学校。当代 教育正处在以数据为本的测评时代。客观说,用数字、图表、符号反映、揭示或 陈述对教育事物的认识,相较于“感想式”的认识、拍脑袋的认识与“想当然的 认识等,的确有助于教育决策、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4但个人受教育历程中 有很多关键节点和有教育意义的场景,绝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分数来反映。有 些事用分数的确能说明,有些事用分数说明不但看不懂,可能还会引起误解。轻 视不可测评素养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2顽固的观念源于大众的恐惧感依应然看实然,它们才是顽固的教育目的观。从教育实践的逻辑来说,这些 观念自有基础,符合某种特定的意图。以“教育”名
7、义开展、外化为唯分数论的种 种行为,尽管与理论规范相离,看似“反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也是教育实践, 具备相应的复杂机制。5以分数度量教育可推至20世纪初,伴随从外国引进测量学和统计法得以逐 步制度化,取代传统粗略的等第制。一方面,这种变化不完全是巧合。教育科学化的大气候为改变提供了理论支 撑和舆论动力。1923年,陶行知提议将科学的步骤和观念,应用到教育上去。 在他看来,科学方法的关键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数目的观念 “凡事应用客观的考查,有诸内必形诸外。”“凡有性质的东西都有些数量。量不 正确,也是无用的。36分分计较的实质,便是渴求准确的数量差别。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并非
8、一蹴而就。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分数作 为维持公共教育公平性的显性指标,最深入人心。多少次尝试新指标,都无疾而 终,愈发强化分数的不确定性最弱,也相对更公平。社会竞争大和读书谋出息变 难,不可避免加强了唯分数论,到如今,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学生的学业成绩 至关重要是一个既成事实。社会各界批评唯分数论及背后的顽固观念,由来已久。支持者们真的不知道 全面发展比片面发展更值得追求?培养多元能力不比单一考高分更有利于孩子 健康成长吗?分高未必优秀?显然不是如此。他们之所以不抛弃唯分数论,大体 与三点担忧相关。第一,追求分数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往往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最终归为社会经济地位方
9、面的竞争。一旦如此,谁都可能处于相对劣势,但谁都 不愿成为相对意义上的弱者。第二,在“选人”强于“育人”的学校教育风气下,如果有分数以外的其他升学 选才标准,机制、程序每增多一种,对多数人来说只会更难。第三,只要学生评估是必要的,将难测评的素养纳入学生评估,就不得不涉 及更多的主观因素,很可能就会滋生不公平。或许有人会说,分数也可能存在“黑 箱这是测评人的问题,与测评什么本身无关。人们的担忧集聚而成一种恐惧感。历史地看,以分判断发展、以分选人、以 分计算教学效能一唯分数论成于被大众接受了的新传统中,突然被打上极不适应 现时需要的标签,沦为被破除的对象。可人们还不清楚替代性的尺子是什么及其 可能
10、的危险,没有把握应对即将来临的新情况,这是恐惧之一。更重要的是,原 本利用分数竞争的压力引导受教育者全神贯注投入学业、勤勉上进,是普遍尊敬 “读书改变命运”这一教育文化的可靠象征。虽然唯分数论的极致状态是不必要 的,但破除它的同时,如何不使这种教育文化失落,是人们心中更深层次的恐惧。3削弱分数的道德权威性是根本从程度上探索唯分数论的破解之道,整体要义在于扭转社会各界本末倒置、 过分在意分数那些数字的系统偏差。相关研究着力于寻找替代性方案。具体而言, 现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解决方案。第一种着眼于工具,它质疑单一的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得出的, 能不能呈现被评者全貌。这种方案的大意是用单一分数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大众视野看唯分数论评价改革 附参考资料 大众 视野 看唯分 数论 评价 改革 参考资料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