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理念变革 附从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解读.docx
《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理念变革 附从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理念变革 附从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权力本位和责任本位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两种价值理念取向。权力本位价 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支配作用,责任本位注重责任配置对于政府职责体 系建设的关键性影响。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在价值理念层面经历了从权力本位 到责任本位的转化过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 坚持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原则、以协同高效为追求目标、以法治制度为 基本依据、以究责问责为坚实保障。一、问题的提出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政府在
2、进行公共管 理、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治理过程中的任务划分、关系规定及其运行机 制的综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 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优化政府职责体 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探索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深化行政体制 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全方位的工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透视,其中价值 理念变革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
3、。政府职责体系构建的价值理念核心在 于如何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问题。权力和责任是政府职责的两翼,权责关系是政府职责体 系的基本前提。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权力本位和责任本 位是两种典型的价值理念。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的先置性、支配性地位,认为 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组织先掌握权力后配置责任,政府职责的确立及其履行依 据掌握的权力大小而定。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是对权力本位的颠覆与重构,更加强调责任的 基础性、前提性作用,认为责任优先于权力,根据责任大小配置相适应的权力,权力只是保 障责任履行的工具。按照这种分析思路,政府行权、履职与负责之间有着深刻的逻
4、辑关系, 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以责任为基本前提,通过行使公共权力为履行责任提供坚实保障,政府责 任又对权力行使进行限定和规约:一方面,确保政府掌握的公共权力在恰好能够履行职能的 范围内行使;另一方面,促使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是否满意进行负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曾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到政府职责体系 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随着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已经不能适应职责明确、依 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找回责任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弥补权力本位价值取向给政府职责体系造成的
5、缺陷和问题,实现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理念变 革成为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旨在分析政府职责体系建 设过程中权力本位价值理念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弊,进而阐释政府职责体系建设进程中价值理 念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变革的过程,最后探讨基于责任本位的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发展指 向,为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观和路线图参考。二、权力先置: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权力本位传统及其流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段时期内,政府职责划分及其运行受到权力本位价值观念 的影响。虽然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与政权性质无关,而是源于传统社会历史遗留的自上而下、 逐级管制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和政治运
6、行机制,以及传统集权体制下政府“权力一责任 一利益”的配置模式;但是,这却在事实上对政府职能配置和权责关系产生了影响,有必要 对其产生根源与弊端进行分析。(一)权力本位的产生根源及其样态权力本位是传统集权体制下的一种价值理念,强调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权力 本位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传统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基础之中。首先,权力本位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古代政治思维中的权力观是权力本位的 根源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维,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思维的主体,哲学的、经济的、文 化的、伦理的等等思维无不受其制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维中,权力支配一切,对社会成 员具有普遍的震慑力和诱惑力
7、,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中,上位者掌握着权力和资源 对下位者形成支配0在古代礼法中,“君权”“官权”和“父权”都是上位权力,“君权”和 “父权”是天赋权力,“官权”成为竞相追逐的权力,整个社会崇尚做官,“官本位”现象突 出。“官本位”催生了官僚特权。自秦以后,皇权独揽天下,官受权于上而治下,官僚体制 使得“官权”成为逐官求权、特权殊利的推力。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等为“官 权”的获取提供了途径,以入仕求官追逐特权殊利的政治思维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冲击并上 升为社会各阶层的理念共识。在科举时代,入仕求官与追逐官权、利益、名分和俸禄均事出 一辙,通过科举及第从官位名第上造出特权优越的传说
8、,自高自夸,与民相隔,这种思维影 响了当时的权力观,并使其在很长历史时期统治并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近代中国在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和革命运动的双重推动下,传统官僚体制被推翻,但官僚特权思维并未彻底消亡, 以新色.僚特权的形式得以遗存。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新官僚、买办和军阀互相勾结,成为 新的特权阶层,打着“民主”“革命”和“维护民权”的幌子,却行着谋权夺利、圈资扩地 之实,仍未摆脱旧官僚追求特权、以权课利的窠臼。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延续和新旧官 僚体制为逐官求权、特权殊利的权力观埋下了深厚土壤,这种权力观成为权力本位价值理念 的基本内核。其次,权力本位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权力本位的形成与延续
9、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 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精神生活及精神产品,都是以一定的自 然环境、自然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 的。”农耕文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对经验技巧的推崇度高且人口地区流动性差, 敬畏权威是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自然权威嫁接给君王,经验权威掌握在家长手中,他们作 为原生权威掌握着“天赋”权力,形成家有家长、国有君王的家国同构社会格局。但在家与 国之间尚有大片权力空间,人口流动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权力空间被分割成不同区域,由自上 而下层级赋权的地方官实际控制,地方官成为辖区内的绝对权威。“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 命于天
10、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 于天亦可。”家国天下各有其主,乡里州府皆有其长,权者为尊,当权即权威。权威敬畏在 官僚体制和家国天下双重作用下,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活在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土 地上的老百姓不断地被当权者灌输这种意识,长期社会化过程使得这种理念在其思想上根深 蒂固。封建王朝统治在近代被推翻,但敬畏权威的思想观念并未被消灭,老百姓仍寄期望于 “青天老爷”,对官员敬畏有加,特权现象仍然存续,较少对官员权力来源和履职尽责情况 从“民”的立场加以考量和审视,这为权力本位理念的渗透提供了机会。通过对权力本位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社会经济基础进行
11、追溯和分析,可以窥见其基本 样态:它以权力崇拜为出发点,以“官本位”为外在形式,以逐官求权、特权殊利为扩张动 力。因此有学者提出,“所谓权力本位是指权力成为分割社会财富的工具,拥有权力的个人 可以通过权力获得超收入的利益,权力成为个人占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手段,从而在社会价 值观念体系中产生权力崇拜,权力至高无上,权力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亦有学者看到, 在权力本位逻辑下,“政府官员对利益的谋求就转变为对权力的追逐,政府处于不断扩张权 力的冲动之中;同时,政府往往只争权课利而推诿责任,把权力主要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J 综合上述观点,可对权力本位的基本样态做规范描述:权力本位是将权力作为谋取政治利益 的
12、手段,推崇权力至上,忽视责任履行的一种政治价值理念。(二)政府职责体系中权力本位的存续因由及其流弊权力本位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以及通过权力谋取利益。在政府职责体系建 设中,权力本位则表现为权力对职责设置的干预和运行机制的操控。之所以权力本位能够在 政府职责体系中发挥作用,首先在于中国传统权力观的历史遗存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推翻了新旧官僚体制。但由于传统权力观具 有延续性、包容性和贯彻性,这种观念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存留。其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高度统一的思想政治体制为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权力本位取向提供了赖以存在的 环境。在计划经济
13、体制下,资源和利益的支配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政府代表人民行使 这种权力,但少数掌权者受私利驱使,利用手中权力之便将公有财产和资源据为己有、中饱 私囊。思想政治体制高度统一为政府支配公共权力提供了支撑,在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使得政治资源的动员性和组织化程度较高,掌权者权力空间大, 为权力导向的政治运作提供了便利。再次,究责问责机制不健全,政府权力行使缺乏有效的 监督,出现以权代责、权责分离现象,为权力本位价值理念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在权力过分 集中的政治体制内,权力制约主要来自上级,横向制约和自下而上的制约乏力,容易造成个 别掌权者携权自重、用权随意、以权谋私的情
14、况,忽视自身责任义务,以至权力失控,为政 府职责体系中的权力本位滋生提供了土壤。权力本位价值理念的长期存留,尤其是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渗透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 权力主导、“官本位”现象突出。在权力本位理念下,政府的权力划分同政府职位紧密联系, 代表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政治权力由政府官员掌握,成为其手中的特殊力量,掌权者可利用手 中的权力影响和支配政府职责体系的实际运行。一些掌权者唯权至上,利用权力操控政府职 责体系运行,导致人治现象突出,制度功能弱化。权力自上而下层层控制,下级唯上是从, 民众处在层级控制的底层,处于权力的掌控之中。以权力为尺度划分层级,按级别和权力大 小享受不同特权和待遇,一方面滋
15、生了特权意识,另一方面诱生人身依附,破坏了政府职责 体系的正常运行。二是越权施政、权责分离问题频现。在权力本位理念下,政府权责关系出 现异化,权力成为一部分人的私有工具,利益驱动权力挣脱责任和制度的规约而不断膨胀, 部分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越俎代庖,干涉超出自身职权范围的公共事务。邓小平曾指出,“权 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 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 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J决策者无视政策实施需要而专权决策,施策者无权参与决策 过程且在执行中缺乏自主,这是典型的权责分离,它一方面给追
16、责问责造成困难,另一方面 施策者缺乏有效的自主性,对政策落实产生影响。三是权力与利益密切关联,腐败现象易发。 “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政治权力,不管掌权者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总是代表着和反映着 特定的利益关系,并为一定的利益服务。”在权力本位理念下,事权划分和资源分配依托权 力而实现,扩展权力意味着决策权的扩张和资源占有量的扩大,这对不少掌权者形成诱惑,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官员公权私用、以权谋利,侵占了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权力与 利益挂钩的另一表征是公共权力部门化,在上级公共权力下放的过程中,基于部门利益争权 夺势、公权私化的部门本位问题日趋严重。部门负责人的决策权和话语权愈发集中,其他成
17、 员惟负责人是从,形成了以部门利益为目标、以部门负责人为中心的权力圈子,导致“搞团 伙”“拉山头”等问题。三、找回责任: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责任理念更归权力本位的价值理念强调权力之于责任的先在性,着眼于政府权力的获取和使用,往往 因权责不对称致使政府职责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色.僚主义、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 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找回责任理念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地位是对权 力本位的纠偏。在民主政治体制中,责任复归意味着政治权力的行使者应该对权力的授予者 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权责关系的厘清和界定一直是政府职 责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价值理念层面来看
18、,以责任引领权力,致力于实现权责一致的政 府职责体系建设从未止步。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与优化始终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其中蕴含的理 念变革往往体现在相关政策文本中。因而,政策文本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通过 政策文本分析可以有效地检视相关的政策变迁、注意力转移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这样的考 虑,该部分通过对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重要决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政策文本 的梳理,佐以政治实践的关键节点和重点事件,检视政府职责体系建设过程中责任观念复归 的历程。(一)以反思权力本位弊端触动责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党政高 度统合。这在当时快速恢复政治秩序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客观上看, 这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 已经认识到权力本位的弊端,并对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1956年,刘少奇在中 共八大上提出反对官僚主义是当时国家工作的重要任务,他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国家机关 中,存在着高高在上、不了解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对于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加以压制、对于群 众生活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现象。”为此,“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它们 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1978年
20、,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闭幕式上发 表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要搞四个现代化,非克 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在管理制度上要加强责任制的措施。 由此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权力本位的弊端及其对政府职责体系的破坏己有认知,并试 图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构建责任制度进行纠偏。(二)以行政机构精简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应该在 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 人负
21、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这实际上确立了解决权力集中问题的两 条思路:一是通过精简机构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二是通过转变 政府职能、强化责任对过度集中的权力形成规约。此后,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政府职责体 系建设沿着这两条思路持续发展。行政机构是政府职责履行的组织载体。权力集中、机构臃 肿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发挥、治理效能的释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使行政管理机制、政 府职能配置适应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精简机构势在必行。1982年,改 革开放后的第一轮机构改革启动,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 伍的年轻化,这对于改变权力过
22、度集中和克服官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同年,党的十二大提 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此着手政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权限和职责关系调 整,权力下放、提升效率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性价值理念。(H)以政府职能转变带动责任理念复归政府机构改革往往容易陷入“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为了走出这一怪 圈,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此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着力突出理顺职责 关系、转变政府职能。198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理顺 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之间 的关系。”显然,这要求在政府机构改革推动下转变政府职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理念变革 附从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解读 权力 本位 责任 政府 职责 体系 建设 理念 变革 转向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