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的古代晚期研究.docx
《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的古代晚期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的古代晚期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世纪中叶以来,由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进行经典表述、延 续了 200年的“罗马帝国衰亡”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就在“罗马帝国衰亡”模 式因为缺乏新史料而令历史学家感到“厌倦”、晚期罗马史不那么吸引研究者的 时候,爱尔兰裔史学家彼得布朗却发现了大量“新史料”,吸引大批追随者,并 开辟了新的专门研究领域一一古代晚期,为晚期罗马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 问。1776年,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发表罗马帝国衰亡 史第一卷,一举成名。“任何喜欢咒骂的批评家都无法用他的吼叫干扰一片赞 扬之声。”从学术史上看,现代学者认为,吉本通过这部六卷本的鸿篇巨制经典 性地确立了
2、“罗马帝国衰亡”模式,主宰此后学术界达两百年之久。“我们关于 中世纪早期的整个认识都带有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色彩。无论 我们翻开蒙森(TMonssem) 洛(ELot)、皮朗(H.Pirenne) 罗斯托夫采夫 (MRostovtzev)还是贝尼斯(N.Baynes)的著作,只需提到一些最著名史家的名字, 我们就发现他们不仅在与吉本命题作斗争,而且还在与吉本本人搏斗,有时 是隐隐的,但更多时候则是公开的斗争的结果之一,是从20世纪中叶以古代 晚期研究为典型代表的“罗马世界转型”范式的兴起。“从前,大概是20世纪 60年代,我们或者是中世纪早期史家、拜占庭学专家、古典学家、教父学家、 晚
3、期罗马帝国研究者,或者是大迁徙的研究者,现在我们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古代 晚期研究者。如同种族生成一般,我们获得了新的身份,我们甚至办了两份报纸-古代晚期(法文,1993年)和古代晚期杂志一一以示庆贺新的“罗马世界转型”范式如何兴起,如何长期影响晚期罗马史研究,它 与“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的关系如何?国内学术界业已注意到这种新的学术动态, 或者从新旧更替的角度进行学术史梳理,或者介绍了转型模式下的诸多新成果; 有学者甚至借鉴转型范式来考察罗马帝国文化的转型。本文拟从用学术传统的显 和隐来评论,更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考察“罗马帝国衰亡”与“罗马世界转型”两 种范式长期共存的史料学根源。一、“罗马帝国衰亡”
4、模式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化复兴,人文主义兴起。人文主义者不仅复兴了古 代罗马如何兴起,而且重新提出了其如何衰落的古老问题。1453年,比昂多(FlaVio BiOndo)第一次以罗马帝国衰亡为标题写作历史:日马帝国衰亡以来史 IHistoriarum Ab Inclination ROmanonJm。他选择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攻陷罗 马为开端,一方面是想模仿李维,转而叙述衰亡,另一方面则是续写奥罗修的反 异教史七书。从此,探讨罗马帝国衰亡重新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16世纪初艺 术家瓦萨里第一次经典性地勾勒了艺术从衰亡到复生的千年史。此后各种看法层 出不穷。到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大卫休
5、谟等人从历史哲学的角度, 不约而同地论述了罗马文明衰亡。而英国学者吉本秉承时代潮流,用生花妙笔, 从史学的角度将罗马帝国衰亡史加以经典性地叙述,最终确立“罗马帝国衰亡” 范式。一方面,通过学习拉丁语,吉本掌握了大量罗马史资料;另一方面,在瑞 士期间,他与自己素所崇拜的伏尔泰见面,从游多时,深受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 响。结合史料及对时代的宏观反思,吉本决定写作罗马史:“听见朱庇特神庙里 赤脚的修士们唱起了晚祷曲,这时有个念头第一次涌上我心头:写下这个城市的 衰落和灭亡的历史虽然吉本先后指出了几十种导致罗马衰亡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为三种:第 一种是罗马作家信奉的自由丧失导致衰亡,即自由催生德行、专制
6、带来奴役,从 而使得德行丧失、国家衰亡;第二种和第三种则主要来自当时盛行的启蒙运动观 念,即理性与文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相信人类历史是理性战胜迷信, 文明战胜野蛮的双重变奏。而吉本则反其道而用之,将基督教的胜利视为迷信战 胜理性;蛮族入侵则意味着野蛮战胜文明。基督教和蛮族的胜利导致罗马帝国衰 亡。因此,总体上讲,罗马帝国衰亡史其实就是自由丧失、理性湮灭和野蛮肆虐 的结果。1896年,替吉本编订罗马帝国衰亡史定本的著名史家J.B.伯里,在表彰 吉本的巨大影响之后曾条分缕析,逐一论述这部论著的过时之处与仍有价值之 点。他的总结论是“否认吉本观点的大体真实性是徒劳无益的,对他的嘲弄也是 微
7、弱的。我们可能会更加同情罗马战士与教士,但是,所有的细节补充既没有否 定也没有软化罗马帝国衰亡观点在重要问题上,吉本仍然是我们的舵手, 超越时代,没有过时二伯里试图在修正中发展吉本命题。他强调历史变迁的缓慢性,认为不仅罗马 帝国的衰亡,而且包括蛮族入侵,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蛮族与罗马人之间 有着广泛的合作与融合。江山易主无论如何也不是灾难性的。他的看法代表了当 时在英语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学术观点。由他策划于20世纪初期出版的剑桥中 世纪史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该书第一卷虽然承认从奥古斯都到查理曼 的800年间,无法进行时代划分,历史在延续;但是仍在使用“衰亡”、“普遍的 毁灭”、“遗留”
8、等关键词。约公元550年的时候,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旧文明的 残余消失了。对于伯里这一代历史学家而言,无论他们怎么强调历史的渐变,都无法摆脱 罗马帝国衰亡的阴影。单纯从历史学的角度而言,19世纪是个整理文献、编订 各种古代中世纪历史作品的精校精注本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制度的演变 建立起宏大的历史叙事。文献学,表面对象是文本及其组成部分一一语言,但是 间接对象却是文本所承载的文化。无论如何面对文本,从阅读古典作品的典雅语 言到中世纪早期拮据拗口、不合古典语法的晦涩拉丁语,半白不古,异体字丛生, 衰落之感油然而生。另外,晚期罗马帝国历史在当时还属于中世纪史范畴,旧版 剑桥中世纪史以君土坦丁开篇
9、,从公元300年讲起。尽管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世纪史研究走向专业化,中世纪学家开始其独特的训练培养方式,但 是这些开创中世纪史研究的人们,自身所受到的训练还都是古典文化的训练。他 们自觉不自觉地会认同于古典文化,贬低中世纪文化。正是这种训练,使得他们 与崇尚古典拉丁语的吉本,也与意大利人文主义以来的人文教育传统心脉相通, 从而置身于一个伟大而漫长、贬低中世纪的文化传统之中。他们将罗马帝国衰亡当做一个理所当然的历史事实,不加质疑,而是关注罗 马帝国为何衰亡。甚至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就意味着衰亡,其代表人物有 美国中世纪史家林恩桑戴克和古典学家沃尔班克(F.M.Walbank)。桑戴克
10、说:“至 于如何精确地解释伟大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史料缺 乏。已有许多尝试去解开谜团可能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罗马帝国是奠基于已 朽文明的废墟之上的,帝国不过是一件由破烂民族、专制主义以及过气文化编织 的百衲衣。因此,罗马帝国自身就没有多少新生命,不过是地中海古代世界的最 后阶段。”而影响更为广泛的类似观点则是由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出的 文明兴亡模式。在他的眼中,罗马帝国的繁盛不过如深秋的煦暖,而其文化早已 丧失了创造力。二、“罗马世界转型”范式然而,就在伯里这一代人之后,对“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的真正挑战就开始 了。20世纪20年代,以奥地利史学家道普什和比利时史学家
11、亨利皮朗为代表 开始了第一波冲击。道普什以日耳曼蛮族文化并非原始落后的假定出发,反对历 史灾变说。他从经济的角度,结合大量考古发现和地名研究,从加洛林时期向前 追溯,论证这一时期历史的逐渐发展。在他看来,传统的历史分期主要依据于法 典和法律术语,而忽略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日耳曼人并非文化的敌人,也没有毁 灭和销毁罗马文明,相反,他们保存和发展了它。罗马世界是被日耳曼人从内部 赢得的,是长达数个世纪的和平渗透的结果。在此期间,他们吸收罗马文化,接 手帝国的管理;罗马并未衰落,罗马制度和文化一直在延续。亨利皮雷纳则秉持法语史家的传统,强调罗马文明的延续性。他的独特之 处在于从更加宽广的视野,从长途贸
12、易与经济转型的角度强调罗马帝国文明的长 期延续。在他看来,直到8世纪,地中海贸易圈一直还维持着欧洲商业的统一性, 长途贸易继续联络着各地,使得交换经济得以延续。但是,随着阿拉伯人的兴起 最终割裂了地中海贸易圈的统一性,将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从地中海贸易世界分 离,使得查理大帝统治的法兰克帝国不得不转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时代,实现 了经济史上的裂变。“日耳曼人定居在地中海沿岸决不标志着欧洲历史上的一个 新的时期的转折点。尽管这事所引起的后果是巨大的,然而并未把过去彻底摧毁, 也未打断传统J皮雷纳的经典表述是“没有穆罕默德就没有查理曼二道普什的观点在当时就被评论家称誉为成功挑战了 “罗马帝国衰亡”模
13、式。 巴尼斯说:“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对罗马文明被日耳曼蛮族迁徙的浪潮吞没的传 统观点有了彻底的再评价。我们不再相信在古典和中世纪世界之间存在裂变,衰 落是缓慢的,大量罗马传统延续到中世纪文化中。伯里、第尔(S.Di)和洛(ELot) 已充分证明这一点,而道普什的观点则是最彻底和最令人信服的。”而皮雷纳的贡献则更加受推崇。50年代美国学者李昂以为从此“突变论” 开始让位于“渐变论”。道普什和皮雷纳主要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挑战“衰亡” 模式,侧重于从新的角度重审历史现象。道普什指出,日耳曼人不是原始的和野 蛮的,而在逐渐文明化;皮雷纳认为地中海贸易统一性一直延续。但是,无论他 们如何挑战,与他们的同
14、时代人和前辈一样,他们都没有能够跳出“罗马帝国衰 亡”模式。诚如有评论者指出,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对衰亡的时间和方式提出了 修正。因此,他们是在不同程度上用新的衰亡模式取代经典的衰亡模式。约在十年之后,以林恩怀特为首的一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开始在继承 皮雷纳的基础上超越皮雷纳。他们认为,皮雷纳有许多具体的真知灼见,但是, 他与“罗马帝国衰亡”模式的创建者爱德华吉本一样,具有强烈的“西欧中心 论”色彩。如果仅仅将视角局限于西欧,难免将中世纪早期视为衰落时期。但是, 如果一方面将地理上的视野横向放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视为古代地中 海文明的继承者;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将视野向下拓展,关注普通
15、民众和日常 经济生活,历史的面貌就大为不同了。他们为此提出了 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口号: “罗马世界转型:“今天,随着历史学淡化地域偏见,我们西方人觉得不那么需 要对历史采取剧变论解释。我们用罗马世界转型的表述取代罗马帝国衰亡, 有些转型是不幸的,但是有些转型却意义深远。”他们正确地指出,“罗马帝国衰 亡”模式忽略了社会经济史的下层,也就是千百万农夫和手工业者的生活;而社 会变迁却必须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变化中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自下向上看”,使 得以政府灭亡论为历史分期的观点变得有些不合时宜。怀特提出的新表述标志着新范式的诞生。1993年,欧盟科学委员会提出了 为期五年的泛欧洲性大型研究项目:“
16、罗马世界的转型与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兴 起:来自18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分六大团队围绕这一宏大主 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项目的题目源自于怀特的新表述,而且作为该项目成 果的第一部论文集帝国内的王国公开表彰了怀特促成范式转型的卓越贡献。 “在20世纪60年代,绝对是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林恩怀特成功地取代吉本 的罗马帝国衰亡范式,提出了 罗马世界转型的新范式。”这一欧盟项目 也号称在承袭皮雷纳的学术探索。该项目的总协调人之一、英国利兹大学教授颜 武德在项目总结报告中说:“一言以蔽之,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皮雷纳命题 的再思考,即地中海古代世界不是在5世纪至6世纪被日耳曼入侵者撕裂,而是
17、 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J与此同时,在解释罗马帝国为什么灭亡的过程中,拜占庭史的研究者率先意 识到有比较研究的必要,为此需要将东西部帝国同时纳入考察范围。在20世纪 初,伯里就大胆地挑战包括吉本在内的前代成说,认为他们属贬低东部帝国的偏 见。通过强调历史的延续性,他甚至否定“拜占庭帝国”的提法,而是坚持使用 “晚期罗马帝国”;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存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这么一回事。在 他之后,以N.H.贝尼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继起,进一步认为:西部发生了文化 断裂,东部才是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他们从比较的角度发问,“为何帝国没有在 西部留存,而东部保留且继续存在了千年之久? ”为此需要寻找东西部的差异性。
18、 在他看来,小亚细亚为东部帝国提供了人力和财富的持久来源,能够抵挡蛮族的 入侵;保存帝国的行政管理控制全境,维持罗马文化的延续。受到贝尼斯等人的启发,琼斯通过三大卷晚期罗马帝国史,系统地揭示 了帝国内部组织结构的生机和活力。他的研究再次有力地说明,帝国尽管存在内 部缺陷,但是导致这些缺陷变成致命性因素来自于蛮族的入侵。即罗马帝国灭亡 的根本性原因来自于外部,而不是像吉本和伯利所想象的那样是自然死亡。“帝 国内部的脆弱性并不是其衰亡的主要因素J通过证明帝国自身没有衰落的必然 性,他的研究为学术潮流的改变提供了最为广泛的基础工作。20世纪60年代目睹着“罗马世界转型”说慢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196
19、3 年,在调查各种关于罗马帝国衰亡的解释理论之后,钱伯斯最后提出怀疑:“谈 论罗马衰亡的时候,我们对吉本的判断表示勉强同意,即便是西部帝国衰亡也是 个模棱两可的历史事件。帝国的消失可以另外表述为这种制度转型为中世纪的国 家,然后是现代欧洲到70年代,“罗马世界转型”说开始受到关注,尽管还 处于次要地位。1978年由卡甘主编的罗马帝国的终结:衰落还是转型?就 比钱伯斯著作的1962年版增加了一个副标题,表明两种模式之间的竞争态势。 到80年代,“罗马帝国衰亡”范式就有些非主流了。1986年,当费里尔发表罗 马帝国衰亡的军事解释的时候,他要为自己还在研究衰亡的原因而进行辩护: “不难理解为何目前历
20、史学家对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厌倦情绪了,这是一种亳无希 望的感觉,没有人能够找到令大多数学者满意的答案。自吉本以来也没有多少新 资料,新发现的重要文献相对很少。尽管有几处令人感兴趣的考古工作在开展 中,但考古学家更关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米诺阿和迈锡尼世界的浪漫领域, 以及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因此,哈佛大学教授鲍埃索克在1995年,发表“罗 马帝国衰亡范式的消退”演说,庄严宣告:“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位负责 任的史家还会将罗马的衰落视为事实或者范式。作为在现代史上曾经起过作用的 建构,这一范式现在已告终结了就在“罗马帝国衰亡”模式因为缺乏新史料而令历史学家感到“厌倦”、晚 期罗马史不那么吸引
21、研究者的时候,爱尔兰裔史学家彼得布朗却发现了大量“新 史料”,吸引大批追随者,并开辟了新的专门研究领域一一古代晚期,为晚期罗 马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如果彼得布朗不是古代晚期之父,那他肯定 也是其主导者J三、“古代晚期”的兴起所谓“古代晚期”,是一个历史时期概念。狭义而论,指的是约公元300年 至600年的300年时间,相当于从君土坦丁皇帝到查土丁尼统治时期,尤其指五 六世纪。广义而论,则向前可追溯到公元50年至150年不等,后及公元800年, 总共约六百年时间;更有论者希望将其扩展至公元UOo年左右。从地理上讲, 古代晚期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典文化所辐射到的地域,从不列颠的哈德良长
22、 城到中东的幼发拉底河流域;也可以延伸至南到印度河流域,北抵葱岭以西。核 心区域是地中海沿岸,罗马人所谓的“内湖”,边缘地区则包括受到罗马文化影 响的区域。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涵盖地中海古代文化孕育的三大宗教信仰:犹太 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古代晚期”本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01年,奥地利学者李格尔在其罗 马晚期的工艺美术一书中就提到过“古代晚期”概念,认为这个概念不仅在当 时已经流行,而且“最贴近实际情况”;但是,他还是倾向于将“上起君土坦丁 大帝,下迄查理大帝”这一段时期称为“罗马晚期二因为他想到的是罗马帝国, 研究的地域侧重于拜占庭帝国。此后,不仅在德语世界,“古代晚期”(SPtant
23、ike) 一直被学者沿用;而且,在英语世界,用“古代晚期”作为论著标题的例子也并 非鲜见。但是,真正在广大学术界和读者之中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使之成为独立 的历史研究领域的则是彼得布朗。早在1966年,他就在牛津大学发起成立“拜 占庭与北方和东方的邻居们:公元500年-公元700年”新专业,实际上标志着 “古代晚期”研究的开始。1971年,布朗发表通俗读物古代晚期世界(Peter Brown,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标志着“古代晚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 究领域。与李格尔相类似,布朗的古代晚期世界也聚焦于拜占庭帝国的艺术,但 是围绕基督教文化作了更为广泛的文化
24、史研究,他大量使用了 “古代晚期”这个 概念并获得成功。在古代晚期世界一书中,彼得布朗开宗明义对流行的“罗 马帝国衰亡”命题提出挑战,转而关注古典世界的转型。“贯穿本书的主题是公 元200年后古典世界各种界域的不断转移和重新定位,这与传统的罗马帝国衰 亡命题没有什么瓜葛。罗马帝国衰亡仅仅影响到罗马帝国西部行省的政治 结构,这一事件未对古代晚期的文化发源地一一地中海东部和近东一一造成损 伤。即使对于六七世纪西欧的蛮族王国来说,残存于君土坦丁堡的罗马帝国仍然 被当作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帝国,也沿用其旧名一一共和国。古代晚期人们所迫切 关注的问题是各种固有界域的痛苦调整布朗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否定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的古代晚期研究 罗马帝国 衰亡 罗马 世界 转型期 研究 范式 转变 西方 马克思主义 史学 视野 古代 晚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