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活动中心理战术应用(教案) 附侦查与审查(重点讲义).docx
《侦查活动中心理战术应用(教案) 附侦查与审查(重点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侦查活动中心理战术应用(教案) 附侦查与审查(重点讲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侦查活动中心理战术应用内容提要:正确运用侦查谋略,实施侦查心理战术,对于尽快搜集证据,揭露、证实犯 罪,查获犯罪嫌疑人及提高破案效率等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专题将围绕侦查活动中犯 罪侦查的心理依据、心理痕迹及客观表现、侦查谋略等内容做以介绍和探讨。一、侦查活动的局限由于犯罪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偶然性,因此在侦查前,特别是在出现场以前,不了解案 情,直到报案后,又急于出现场,因此,无一点感性材料,并且展现在侦查人员面前的又都 是一些无内容的表面现象,一些尚不知原因的结果。另外,侦查活动又处处要从不知开始, 进行不定期的、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更突出的是每个案子都要从表面的结果入手,追溯造成 这种后果
2、的犯罪人,以及犯罪心理、行为实施的过程和复杂的犯罪起因。二、犯罪嫌疑人反侦查心理表现侦查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人围绕案情展开的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侦查人 员通过犯罪嫌疑人、知情人、见证人和现场勘查等活动对象,实现侦查活动的目的,即为弄 清事实情节,搜集证据,揭露、证实犯罪,最终查获犯罪嫌疑人。然而,侦查活动却带有特 定困难因素,它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心理与情感的较量。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要尽快破 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侦查破案一般经过现场勘查,分析判断案情,制定侦查计划,摸底排 队,调查访问,运用必要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方法,获取证据,查缉犯罪嫌疑人等过程。侦查活动中的两种心理对抗主要表现在
3、:侦查人员为尽快查明案件事实情节而千方百计 地获取犯罪线索和证据,确定和证实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为逃避罪责而想方设法掩盖罪 证,设置障碍,逃避侦查或干扰侦查。(一)伪装积极、充当好人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为了探听侦破情况与进展,在侦破活动中,伪装积极,骗取信任, 积极工作,协助破案。(二)制造不在现场的假象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利用时间差或找人作伪证,伪造自己没有作案时间,没有到过犯 罪现场的假象。(H)转移、毁灭罪证收集证据是侦查阶段查清案情的重要途径。犯罪嫌疑人为了不束手就擒,施展各种反侦 查伎俩与手段销毁证物,转移赃物,提供假信息。常用手法:一是转移罪证,将犯罪工具、 赃物等移到他处隐藏起
4、来;二是遗弃或毁灭罪证,将罪证抛弃到水塘、深井、山洞、地窖等 处,或将罪证焚烧、冲洗、粉碎,将之彻底销毁;三是掩埋或藏匿罪证,将罪证掩埋于隐秘 地点或改变物体的外部形态;四是嫁祸于人,将罪证转嫁他人,制造假象。(四)收买证人和串供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或证人授之以利,让其作伪证或拒绝作证,或者与同伙积极串联, 订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提供伪证。(五)向侦查人员提供假证据、假情况编造谎言,提供假证据、假情况打乱侦查人员的 思维。三、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是通过现场的各种客观外在表 现反映出来的。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物证上折射出来的某些心
5、理特点和个性品质。 侦查人员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及对现场物态痕迹的分析,有利于判明犯罪嫌疑人,明 确侦查范围,有效打击犯罪。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人在某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内驱力与外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场所、方式、手段以及现场被破坏的程度,出入路线的选择,现场停 留时间等,无一不折射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一)心理痕迹的特征心理痕迹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心理痕迹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 是空穴来风,凭空想象;第二,心理痕迹具有依附性,它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形态,而是依 附于犯罪现场及现场中的物态痕迹之上;第三,心理痕迹具有抽象性,必须在勘查基础上
6、, 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心理分析才能获得;第四,心理痕迹具有科学性,即必须使用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勘查、分析,才能获知符合客观实际的心理痕迹。(二)心理痕迹与物态痕迹的关系心理痕迹与物态痕迹的联系:第一,物态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体,心理痕迹依附于物态 痕迹而存在,只有在对现场及物态痕迹详细勘查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并获知心理痕迹;第二, 心理痕迹与物态痕迹可以相互印证、补充。两种痕迹来自同一犯罪现场,共同反映犯罪的有 关信息。物态痕迹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可以提示我们,犯罪嫌疑人留下了 怎样的物态痕迹。心理痕迹与物态痕迹的区别:第一,两种痕迹存在形态不同,物态痕迹是以物理形态存 在
7、,具有直接性,通过人的感官或仪器可以观察,心理痕迹则依附于物态痕迹而存在,具有 抽象性和间接性,只能通过心理分析来获得;第二,两种痕迹的作用不同,物态痕迹可以直 接说明犯罪事实,证明犯罪人,在司法程序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心理痕迹是为进一步获取 物态痕迹创造条件,提供线索,其本身并无证据意义;第三,获取两种痕迹依赖的条件不同, 物态痕迹的获取是依靠感觉器官或仪器设备,需要侦查人员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较高的物证 检验技术,心理痕迹的获取更多的是依靠对犯罪规律和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的熟悉,需要侦 查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分析能力和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H)心理痕迹的客观表现犯罪现场所折射出的心理痕迹是较为隐
8、蔽的、潜藏着的,需要侦查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 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观察分析才能得到。那么,犯罪现场可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哪些心理 痕迹呢?从犯罪手段、反侦查手段、犯罪现场的布置、痕迹物证的遗留情况,可以了解犯罪 嫌疑人的智能条件;从犯罪侵害客体的空间、体积、重量、数量、遗留痕迹中,可以分析犯 罪人的生理条件,如犯罪人的高矮、肥胖、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生理特征、痼癖动作等; 从犯罪工具的使用情况、熟练程度、犯罪手段等,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技能和习惯;从现 场的凌乱程度,犯罪行为指向的明确性,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对侵害客体及现场情况的了解 和熟悉程度以及知情条件;从犯罪的后果、行为特点可以分析犯罪动机
9、、目的;从犯罪手段、 后果和痕迹物证的遗留情况,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意志特点和个性品质。L现场遗留物。从现场遗留物来看,惯犯一般在作案时,情绪稳定,经验丰富,技能较 高,遗留物也较少;初犯在作案时,大多情绪紧张,易在现场留下痕迹和物证。现场遗留物 可反映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的某些情节和心理状态、职业和身份等。2 .现场遗失物。通过现场遗失物品的种类、数量、价值等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 目的及兴趣与爱好。通常盗窃犯罪多以现金、金银首饰等便于携带的财物为盗取对象。如果 盗取贵重物品或自己喜欢的物品,则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兴趣和爱好。3 .现场破坏程度。现场破坏程度是指物品被破坏的部位和
10、状况等。在盗窃犯罪中惯犯一 般目标准确,破坏性小,而初犯大多目标不明,扇面扫荡,乱翻乱扔。4 .现场痕迹状况。从现场痕迹状况来看,若现场破坏痕迹准确、撬压干净利落则反映案 犯的偷盗经验与犯罪技能,而初犯大多痕迹较多,手法简单,现场凌乱。(四)心理痕迹分析L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犯罪破坏性大,犯罪手法简单、粗暴,杀人凶残, 心狠手辣则说明犯罪嫌疑人性格暴戾;现场遗留物少,痕迹少,破坏性小,且整体协调不太 乱则说明犯罪人性格内向,有心计。5 .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历与经验。现场破坏不大,目标准确,手法娴熟,利用专门 工具则大多惯犯所为,而现场破坏性较大,手法笨拙,有遗留物,痕迹多而乱则说
11、明犯罪嫌 疑人犯罪时情绪紧张,缺少经验。6 .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从现场遗失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破坏情况以及被害 人身上致伤、致死痕迹可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杀人与伤害在手法和部位、力度上有明显的区别。从被害人被杀情况可分析出犯罪嫌疑 人杀人动机是谋财、奸情还是报复;从被盗物品可了解犯罪嫌疑人所需及犯罪目的等。7 .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特点。通过犯罪痕迹与破坏性可看出犯罪嫌疑人的熟练程度与 某些职业特点。如盗窃机动车、撬压保险柜、计算机犯罪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8 .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情绪特点。情绪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如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入 室后折腾了半天,结果一无所获,
12、最后从事破坏家具,砍沙发等气急败坏的行为,这一点充 分说明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四、侦查中的心理战术(一)加强心理攻势、施加心理影响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往往做贼心虚、恐惧不安,这样侦查人员可以用虚张声势及群众舆论 等方法加强心理攻势,使犯罪嫌疑人感到案情已明了,公安人员已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 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加剧、惊慌失措、行为反常而自我暴露。具体方法有打草惊蛇、引蛇出洞;赶鸟出笼、张网以待;虚张声势、先声夺人等。(二)制造错觉、诱其暴露针对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侦查人员可采取 种种方法制造错觉,让犯罪嫌疑人从虚假的信息中得出错误的认识,从而做出错误的
13、判断而 得以暴露。具体方法有:制造同案犯已落网或己做出交待的错觉;造成公安机关己掌握了大量的证 据或案情已基本明了的错觉;犯罪赃物已被获取的错觉;被害人尚未死亡并已做出证言的错 觉。(H)欲擒故纵、明松暗紧欲擒故纵实质上是一种麻痹犯罪人,减轻其心理压力促使其自我暴露的一种方法。具体 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犯罪嫌疑人隐蔽较深,案件久侦不破时,侦查人员可采取表面放松, 撤回侦破力量,暗中则加强监视、控制的办法,在犯罪嫌疑人以为危险已过,蠢蠢欲动时, 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和查获罪证;二是对重大犯罪嫌疑人缺乏充分证据时,可采取先打草惊 蛇,然后表面放松对其控制,实则布置秘密力量暗中监视,待犯罪嫌疑人急于
14、转移、毁灭罪 证,或急于串供之时,及时发现、获取罪证;三是某些案件案情已基本明了,但犯罪嫌疑人 的同伙或某些罪证未能查获,也可采用这一策略,在表面上故意制造情况不明,证据不足, 难以侦查的假象,并在表面上放松对他们的控制,使犯罪嫌疑人放松戒备,麻痹大意,甚至 得意忘形,待其充分暴露时一举破案。(四)政策攻心、促其投案自首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其心理是十分匏杂的,既有作案成功的兴奋与侥幸心理,又有惧怕 罪行暴露遭到法律制裁的恐惧心理,在心理压力加剧时,还可能产生后悔心理。这时侦查人 员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况进行政策攻心,促使其心理良性转化。或正面接触,舆论宣传,晓以 利害;或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亲友、家人做
15、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弃暗投明,坦白 从宽。思考题:L侦查活动中的两种心理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 .心理痕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进行心理痕迹分析?3 .侦查活动中如何应用心理战术?审查人员不懂得侦查手段,就会陷入“阿宝背书”的误区;侦查人员不懂得审查手段, 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理念永远无法实现。笔录中心、侦查中心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两大特点。一、理论概念引入侦查中最重要的不是走访、做笔录这些细节,最重要的获取犯罪情报(信息)。基础性知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开展网上联合作战,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全国犯罪情报信息中心(CCIe)的信息构成(公安内网打防控)1 .刑事案件信息系统2 .违
16、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3 .涉案失踪人员信息系统4 .涉案无名尸体信息系统5 .可疑物品信息系统6 .指纹自动识别信息系统7 .通缉通报信息系统8 .情报线索信息系统9 .犯罪组织信息系统10 .枪弹痕迹信息系统IL损失物品信息12 .DNA信息系统13 .不准入出境信息系统14 .不明身份人员信息系统15 .被盗车辆信息系统16 .有价证券信息系统17 .被盗枪支信息系统2、CClC的应用模式网上发布各种刑事犯罪情报信息与网上查询。3、CClC的应用实例(1)追捕省庄市特大爆炸案犯罪嫌疑人,特大爆炸案发生后,在全国范围内通缉犯罪 嫌疑人,公安部通过计算机专网将犯罪嫌疑人的十指指纹迅速发往各地,各
17、地公安机关通过 指纹鉴定排出了大量的犯罪嫌疑人。最后,在广西北海市通过指纹鉴定及时认定了犯罪嫌疑 人,展现了网络在快速和准确上的优势。(2)利用网上信息串并案年月日,市大桥责任区刑警队破获一起在出租车上以借手机打电话为名骗取出租车司机 手机的案件,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张。为扩大战果,刑警队以同样的作案手段为条件,上网在 案件信息中串连同类案件,结果共查出同类案件38起。后经审讯,破获7起,其中大案5起。具体性知识:(1)犯罪情报搜集的方法1、公开方式犯罪情报搜集的公开方式,如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调查访问、接受举报、通过 互联网等载体获取犯罪情报。具体实施步骤主要包括:通过现场勘查、调查走访、
18、讯问、接 受举报、搜查、审查、查阅互联网、查阅历史档案、报刊及其他公开资料掌握和获取犯罪线 索及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2、秘密方式获取秘密情报主要依靠两神力量:一是以侦察情报人员搜集,由公安机关派出的专门侦 察情报人员以秘密方式为主对侦察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调查、监视、控制,了解情况发现线 索、获取情报;另一神是依靠秘密力童搜集,即使用秘密力童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领域进行秘 密侦察、监视和控制发现和掌握有关情况。由于秘密力量分散在社会各部位、各阶层隐蔽活 动,能够了解和握各种违法犯葬情报,还能够深入侦察对象的内部和潜伏在其身旁,了解 和聋握工作对象的内幕情况和阴谋活动,而且不易被察觉。秘密力量在公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侦查活动中心理战术应用教案 附侦查与审查重点讲义 侦查 活动 心理 战术 应用 教案 审查 重点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