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04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docx
《华东理工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04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理工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04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四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与技术价值两大问题。第一节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演变“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它虽与科学(SCientia)同属人类的智慧,但二者截然不同,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而SCienI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epsteme)。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末期齐人所著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
2、,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一ology有“学问,二,学说,之意。技术与科学关系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在18世纪中叶以前,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的总结。这一时期主要是经验技术时期。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
3、开始到20世纪初,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蒸汽机技术革命就开始渗透科学的因素。1673/68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首先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但由于火药的燃烧难以控制,以致这一原理未能实现。1690年他的学生和助手法国的德尼帕潘用蒸汽代替燃烧火药,发明了“活塞式蒸汽机:帕潘的技术工作是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他从科学上研究大气压、作用力与活塞做功的关系提出了常压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在帕潘工作的影响下,1712年英国的托马斯纽可门发明了“常压蒸汽机”,并成功地应用于矿井排水。英国工程师瓦特又进一步根据热力学家布莱克的潜热和比热的理论,1781年发明了旋
4、转式蒸汽机,使过去只能做抽水装置的直线运动机械变为一种万能的动力机械,广泛地应用于各工业部门。蒸汽机的运用也不断完善发展了热力学理论。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电磁学理论,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一时期随着大量新技术的涌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广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无法靠对现存技术的修改、组合来取得进步,于是开始求助于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从而启发新技术的发明,于是便产生了技术科学。如1776威尔金森曾依据化学反应理论为炼钢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工艺流程,推动了大规模炼钢技术的发展。之后,1
5、879年,托马斯从化学理论出发,为炼钢技术提供了一条关键性的技术原理,使得炼得的钢材更加优质。从20世纪初至今,科学与技术日益相互渗透,出现了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成为科技统一体。这一时期进一步产生了理论技术,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发展到一种新的水平,即科学往往以其一门科学理论或某几门科学理论渗透到一种具体的技术理论中去,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学术界称之为“理论技术二如化学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出现的“高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也属于理论技术。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提起技术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
6、用,简称“科技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问在哪个实验室出现,
7、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科学活动技术活动目的反映、认识自然,发现.阐明、预见自然规律,增加知识财富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增加物质财富:任务解决是什
8、么?为什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工作程序由个别到一般,实践到理论,物质到精神由一般到个别,理论到实践.精神到物质.思维方式、方法创造性的、逻辑的C实验,认识实骁研究对象简单因素实验,精密.创造性的.经验的和遗辑的并用。试验,创造新的技术实体复杂因素试验,近似.可控性或预见性自由度大,可控性差,一般不可预见。计划性、可控性强.可预见.评价标准真理性效用性最终成果的主要形式知识形态的东西一概论、原理,定律.公式等,物质形态的东西工具、机器、设备.装置等.3、技术的本质及其二重属性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
9、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即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因此,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构成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资料包括机器、器具、工具、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线等等,它们是物化的智力。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10、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类单凭自身的体力很难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即使是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也需要运用最原始的工具
11、作用于自然,离开技术,人的实践就很难进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物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工具,技术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充分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这里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发生数量上的变化,而是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物质形式与能量形式的变化,同时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曾引证黑格尔的话:“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
12、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草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技术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这正体现了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观点。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首先,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在人类早期,人的能力十分低下,在技术水平上刚刚摆脱利用自己的本能使用粗糙工具的时期。但是,“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陶醉于对自
13、然的胜利,把自然作为索取的对象,从而走向了与自然的对立,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应当通过自觉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并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人类还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身,不仅使人的身体发生改变尤为重要的是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资料与经济时
14、代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把技术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了劳动资料(技术)在经济时代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深刻地做出了“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科学论断,并指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其中包括技术)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就是说,技术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研究历史时,曾说过封建势力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织布机看成是比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把我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
15、来的三大发明,是摧毁欧洲封建社会的有利武器。邓小平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内容,并通过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果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的观点。技术的本质属性具有二重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
16、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因此,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从石器、铜器到铁器,从简单的工具到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到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庞大技术体系,都具有自然的属性。例如,煤的燃烧产生热能,热能可以转变为机械能和电能,这期间虽有人参与其中,但它们又都是自然过程。同时,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如古希腊的希罗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
17、是到了17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蒸汽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载入技术史册。由技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属性又可推知技术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作为利用物质资料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含着物质因素,这种手段和方法又不断地固化为人类的实践知识体系。技术科学,技术理论,技术文化等等,属于精神因素。技术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既
18、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另外,技术还具有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
19、迁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往往通过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对象进行加工制作,这使材料加工技术在古代技术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工业革命侧重于解决材料加工技术发展对能源动力提出的新要求,从而能源动力技术成为近代各技术中的主导技术。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发了一系列高技术的产生,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1922)提出的近代技术史上三次技术体系的更迭的思想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的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
20、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例如,现代文明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技术将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使人类在经历了材料主导、能源主导、信息主导以及三者融之后,在更高层次上进入材料主导的新时代。第二节技术价值在当代,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本节集中研究技术的价值、伦理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中立论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待技术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和对错之分,它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
21、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与伦理、政治无涉,技术的全部领域都是价值中立的;技术研究本身是绝对自由的,应当注意控制的是技术的应用,而这种控制不是技术家的事;技术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社会政治也也不应干涉技术自由;技术不涉及人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人类是善是恶,所以我们不应当对技术及其后果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技术中立论越来越丧失了它的合理性和理论根基。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观察与实验渗透着理论,而科学理论是价值负荷的而且伦理的、宗教的、文学的、哲学的各种观点,以及科学家关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看法甚至利益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科学研究过程之中。有人认为技术
22、的任务只是提高物的功能,而不涉及人的问题,否则就超出了技术的研究范围。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技术研究的是物,但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人造物,是人工自然;技术即使涉及天然物,也是为了制造人造物。人之所以制造人造物,就是为了应用,为自己谋取利益。技术直接的来源于人的利益需求,人造物对人有什么价值,是人造物内在的本质。人造物的价值只是它对人的价值,此外它不再有别的什么价值。我们对人造物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它与人的利益关系。从表面上看,技术提高的是物的功能,实际上技术提高的是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人造物对人会有什么影响,这正是技术研究的目标,而绝非技术以外的事情。另外,某些技术研究本身就涉及到善恶问题。比如是否
23、应该克隆人?是否应该在人兽之间进行大脑移值?是否应该研究在人兽之间进行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技术?是否应该研究把几具尸体组合成一个活人的技术?是否应该研究制造人的情感的技术?是否应该研制具有性别、爱情和两性生殖能力的机器人?是否应该研究电脑与人脑的连体技术?诸如这些问题依然超出了技术本身,而具有了广泛的价值伦理性。(二)马克思主义技术价值观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
24、负面价值。例如,当人们利用核技术建造核电站,满足人及社会的用电需要,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正面价值。反之,当该技术被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它就具有负面价值。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技术既有中立性又有价值性,是中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体。正因为技术具有自然性,包含客观的技术手段和物质产物,没有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中立的。如网络单纯作为一种技术物质成果,它的功能无论谁用都是一样的,在自然性上是中立的。但同时,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会表现出自然效果和社会效果,从而满足人及社会的需求。自然效果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东理工 自然 辩证法 概论 讲义 04 技术 本质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