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06-2缺铁性贫血.docx
《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06-2缺铁性贫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06-2缺铁性贫血.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出现贫血之前的阶段称为缺铁。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全球约有6-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一,亦有约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发病率高达50%,而成年男性为10%o铁的代谢1 .铁的分布铁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组织。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g,其中血红蛋白铁约占67%,贮存铁29%,余下的4%为组织
2、铁,存在于肌红蛋白及细胞内某些酶类中。正常男性的,贮存铁约为IOOOmg,女性仅为300-400mgo体内的铁大致可分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和辅因子、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和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两大部分。2 .铁的来源和吸收正常人制造新生红细胞每天需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约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肉类、肝、蛋黄、豆类、海带、发莱、紫菜、木耳及香菇等,而乳类含铁量最低。肉类食品中的肌红蛋白所含铁可完整地直接被吸收,吸收率约为20%o植物铁多为三价的胶状氢
3、氧化铁,易与植物中的植酸、丹宁酸等结合为不溶性的铁复合物,影响其吸收;吸收率约为1%-7%。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常有:胃:酸和维生素C能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以便于吸收,同时可使铁稳定在溶解状态,防止再氧化为三价铁。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及胺类也可促使铁成为溶解状态,促进铁的吸收;肠粘膜能根据体内贮存铁的情况,调节其吸收。当体内贮存铁丰富,铁的吸收就减少,相反则增多。正常人铁的吸收率约为10%,当缺铁时吸收率可增至30%-40%o3 .铁的转运和利用经肠粘膜进入血浆的亚铁(Pe2+)大部分被铜蓝蛋白氧化为高铁(Fe3+)后,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每一分子
4、的转铁蛋白可与两个Fe?+结合)成为转铁蛋白复合体即血清铁,将铁运送到需要的各组织中,主要是骨髓中幼红细胞,在细胞内铁与转铁蛋白分离,再次还原成Fe2+,然后在线粒体内与原吓琳相结合成为血红素,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生理情况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正常男性为2490-3870g/L,女性为2040-4290calo正常血清铁:男性为7601580g/Lz女性为600-1730gLo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Xlo0%。4 .铁的贮存及排泄人体内的铁除身体能利用的量外,多余的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和骨髓
5、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铁蛋白是以磷酸氧化高铁的形式存在,能溶于水,当体内需铁量增加时,可再被动用。含铁血黄素是铁蛋白部分变性、部分被溶酶体作用分解的降解物,可被亚铁氟化钾染成蓝色,不溶于水,因此不易再被利用。正常人每天铁排泄甚微,并与吸收量保持平衡。正常男性每天排泄铁不超过Img,女性每天排泄1-1.5mg,主要由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通过月经、妊娠、哺乳而丢失。病因与发病机制1 .需铁量增加而摄人不足成年人每天铁需要量约为l-2mg,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铁量增加,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则易引起缺铁性贫血。人工喂养的婴儿,以含铁量较低的牛乳、谷类为主要饮食,如不及时补充含铁量
6、较多的食品,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2 .铁吸收不良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吸收,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可影响铁的吸收。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服用抗酸药以及W受体拮抗剂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3 .铁损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可使体内贮存铁逐渐耗竭,如消化性溃疡出血、肠息肉、肠道癌肿、月经过多、钩虫病、痔出血等。此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亦可因血红蛋白由尿中排出而致缺铁。临床表现本病是慢性渐进性的,有一般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耳鸣等。由于缺血、缺氧,含铁酶及铁依鞍酶的活性降低,病人可伴有
7、以下特征:I营养缺乏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于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反甲。2 .粘膜损害表现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PIUmmer-VinSon综合征),其特点为吞咽时感觉有食物粘附在咽部。3 .胃酸缺乏及胃功能紊乱吸收不良、食欲缺乏、便稀或便秘。约1/3病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4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如易激动、烦躁、头痛、好动、发育迟缓、体力下降等,以儿童多见。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吃生米、泥土、石于等。约1/3病人出现神经痛、末梢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神经水肿、智能障碍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 .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8、血。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小,形态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MCHC值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升高。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严重病例可出现三系细胞减少;2 .骨髓象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体积变小、染色质颗粒致密、胞浆少。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无明显变化。骨髓涂片染色示骨髓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3 .生化检查血清铁(Sl)在500g/L以下;血清总铁结合力(TlBC)增高,大于3600g/L;转铁蛋白饱和度(TS)小于15%;血清铁蛋白(SF)测定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低于12/g/L可作为缺铁依据,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红细胞游离原吓琳(FEP)在缺铁
9、或铁利用障碍(如慢性疾病)时其值升高,常大于4.5g/gHb(FEP/Hb比值),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为诊断的一项较灵敏的指标。诊断要点包括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明确病因或原发病;根据某些针对性的检查,如大便隐血试验、尿常规检查、肝和肾功能、胃镜检查,以及有寄生虫感染、慢性失血、机体需铁量增加等病史,诊断病因或原发病。再根据有贫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其分别的诊断标准为:1 .缺铁(称潜在性缺铁期)仅有体内贮存铁的消耗,血清铁蛋白小于12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小于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但血红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华 内科 护理 讲义 06 缺铁性贫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9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