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 附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docx
《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 附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 附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市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节能环保口号的推广,城市空间的综合规划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需要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文章主要针对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展开探讨。关键词:城市形态研究空间战略规划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迅速扩张,使得城市形态出现较大的改变,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空间形态逐渐向周边地区蔓延,使得
2、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同时近些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需要迫切优化城市形态,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1。自21世纪初,针对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的问题,很多学者积极探索城市形态改造以及空间规划,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城市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概念1 .城市形态国际城市形态研究会认为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形式,包括城市组成的人、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等因素。城市形态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包括了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但是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因此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2。国外学者将城市形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复
3、杂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关系,是指地理环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认知并改造城市的总活动;而狭义上的城市形态则是指城市具体表现出来的空间形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城市形态的解释为:城市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的实际表现,反映在城市建筑结构的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居住地区的组合形式等方面3。2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功能区,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各功能区的形态结构以及位置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来改变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相比具有更加复杂的要素,且要素之间
4、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共同支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二、城市形态相关研究从城市现有结构来看,大部分城市的分布结构都是中心区向周边地区辐射并且在周边地区出现了零散的卫星城。从我国城市结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是由中心区、市区、郊区等结构组成。从城市的外部形态来看,城市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城市形态的主要构成包括物质要素以及非物质要素,前者主要包括土地、城市道路网、建筑、街区等要素,后者则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与文化等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合,对城市形态特征有着较大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于城市形态变化规律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城市变化规律主要存在着扩散与聚
5、集现象、区位择优、非均衡发展等多个规律,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从国内城市形态相关研究现状来看,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并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来开发新的规划思路。目前由于可持续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变化的相关性。三、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城市规模的扩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城市形态及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合理利用,并且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学等多种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城市空间开始向网状相连、城乡融合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环境友好型空间。城
6、市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友好融合能够优化居民的生活空间,并且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应用,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决定了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形态以及功能结构。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考虑到当地的气候、风向、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时也要考虑到水文地貌等自然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发展城市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在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到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结构、社区分布以及产业布局有着较大的影响,需要逐步构成完善的城市空间,
7、减少热岛效应引起的不适感,结合当地主导风向构建风廊道,从而恢复正常的城市生态系统,有助于改善居民以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地理因素也会对城市规划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保持当地特色的风貌,并且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与城市发展相统一。水文条件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南方城市来说更是具有较大的影响,河道密集、纵横交错,城市河流分布对于城市空间规划也有较大的影响,河流在改善城市气候以及美化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具有调洪排水的作用。此外河流中丰富的生物以及河流两旁的湿地以及森林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河流湿地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充分利用河流的潜力
8、,保留天然河道。结束语城市形态会随着城市经济、政治以及人文等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到城市发展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在规划过程中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霍海鹰,王士坤,李祚暄,等.“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边缘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以邯郸市偏城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8):97-98.2卢杉,汪丽君.基于老年人感知的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形态特征感知量化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5):56-61.引赵萌萌,张健,蔡军.标志性建筑主导的城市空间形态视觉偏好评价研究以上
9、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2):92-97.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快。空间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斯德哥尔摩在2010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其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人口增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树立更新式发展理念和当选生态城市典范四个阶段。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出发,将其空间规划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保护自然地形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形成了星形绿楔引导的自然开放空间结构
10、,并建立了层次丰富的公园体系,将自然空间渗透至市区,遏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其次,有预见性地规划了放射状的交通廊道,城市建成区沿轨道线路有序扩张,促使城郊形成了星座状的新城组团布局,便利的公交使城市更加适宜步行交通;最后,发展紧凑的更新式生态社区,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完成了包括世界生态社区典范“哈马碧生态城”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棕地改造,保证了城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为保证空间规划符合民意及各项举措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支持: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公民广泛参与到城市综合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简化行政和规划程序,将规划与
11、城市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把控。斯德哥尔摩将良好的环境、优质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他山之石,持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在19世纪以前,城市空间大多拘泥于形体化规划,没有真正考虑居民需求和环境效益。19世纪后,规划逐渐与自然要素相融合,这一时期的“带型城市”理论(1882)、“田园城市设想(1898)及“有机疏散”理论(1942)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用绿带分隔城市空间,将扩张的城市进行有序疏散,以遏制
12、郊区的无规则蔓延,并使城市建设区充分接近自然环境。这些探索及理论方面的突破,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倡导“人文主义”的生态城市空间规划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如美国生态学家麦克哈格强调将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当成一个整体。1971年,他在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城市开发活动应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创了城市空间结构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欧洲开始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末,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表现出区域化、多元化的特点。经典的代表作是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1987年的生态城市伯克利。10年后,雷吉斯特领导的国际生态城市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则。2
13、002年,他又在其新著作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生态环境中全面介绍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的召开,生态理念开始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城市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真正指导城市空间规划。西方国家也涌现出诸多实践案例,例如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和巴西库里蒂巴(CUritiba)的城市形态均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但在沿交通廊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保留了开放的自然空间。在世界各地建gS生态城市的浪潮中,斯德哥尔摩作为首个被评选为“欧洲绿色之都”(EuropeanGreenCapital)的城市,其生态意识觉醒之早、规划之超前、市民参与之广泛、政策及立法支持力度
14、之大,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得以协调发展,斯德哥尔摩关于生态城市建设及空间规划的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斯德哥尔摩作为首都,促进了生态理念在瑞典的发展传播,推动了区域的生态化进程。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也规划了完善的可持续公园绿地系统,并在2001年将老造船厂区域改造为瑞典第一个“零碳社区”。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地区作为瑞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域生态空间规划同样处于领先水平。梳理斯德哥尔摩及其所辐射地区的生态空间规划发展的路径及特色,对我国未来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历程斯德哥尔摩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它濒临波罗
15、的海,地处梅拉伦湖的人海口(图1),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水环境;所在地岛屿密布,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由70余座桥相连,算上郊区的范围,城市共有24000多个岛屿,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斯德哥尔摩的城市用地被水域分割阻隔,市内拥有天然的大片开放水面和绿色空间。由于产业重心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斯德哥尔摩在20世纪初经历了持续快速的人口增长,1950年市区人口达到74.4万,区域人口超过100万。伴随着用地的急速扩张和交通拥堵,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斯德哥尔摩采取了合理的规划应对措施,特别是通过确立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抓
16、住了发展历程中的契机,形成了先进的绿色空间格局,从根本上保障了城市长远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先驱。斯德哥尔摩城市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人口增长推动公共交通建设20世纪初,随着城市增长蔓延,居民的交通需求不断上升。斯德哥尔摩开始重新考虑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并于20世纪30年代确立了由星形绿楔引导的放射状城市发展模式。规划部门认识到,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945年,城市未来20年的总体规划草案问世,并在1947年得到通过成为法案后,又进一步制定了重点区域的详细发展概念规划。1952年,斯德哥尔摩开始进行地铁规
17、划。考虑到市内主要道路交通拥挤的情况,城市具有先见之明地修建了超出当时需求的大容量地铁系统。自此,新的社区开始在公共交通网络的引导下有序扩张。(二)第二阶段:可持续发展会议促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20世纪60年代开始,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普及。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并在“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把对人类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研究当作重点研究项目。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使得公众和当地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后,斯德哥尔摩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催生出一系列与城市
18、规划、建筑、能源和交通相关的新政策。此外,里约会议还影响了斯德哥尔摩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1999年的城市规划中“内向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1987年,瑞典修订了城市规划和修建法(UrbanPlanningandBUiIdingAct),要求城市制定完善的综合规划。这成为斯德哥尔摩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法律依托。(三)第三阶段:申奥弘扬更新式发展理念1997年,斯德哥尔摩以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城市形象申办2004年奥运会,并将环保作为重要的申奥理念o这是世界级大型活动首次明确关注自身带来的环境影响。雎然斯德哥尔摩最终没有获得举办权,但作为候选城市,这次申奥活动成功地唤起了管理者对改善城市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形态研究及空间战略规划 附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城市 形态 研究 空间 战略规划 斯德哥尔摩 生态 空间规划 路径 特征 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0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