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的哈姆雷特时刻及对华观念的冰山性 附哈姆雷特的三重精神困境.docx
《朝鲜王朝的哈姆雷特时刻及对华观念的冰山性 附哈姆雷特的三重精神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鲜王朝的哈姆雷特时刻及对华观念的冰山性 附哈姆雷特的三重精神困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生存还是毁灭成为了叩问无数人心灵的经典对白。朝鲜王朝在面对明清鼎革之时体现出的矛盾心理,正是一种“哈姆雷特时刻”,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朝鲜王朝特有的政治现实。“后浪”们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朝鲜王朝内部政治入手,挖掘史料背后不易察觉的真相,并在明清的断裂性与延续性之间寻找平衡。黄教授的这篇文章在对当下学界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朝鲜王朝与莎士比亚、晏殊联系到一起,文采飞扬地描绘了他对未来中国的明清中朝关系史研究的展望,必将激发青年学者与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朝鲜王朝与明清王朝结成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但在“丙子胡乱”后,朝
2、鲜进入生死抉择的“哈姆雷特时刻”,成为朝鲜记忆重构的起点。朝鲜后期的政治焦虑,反映出其特有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伦理。其面临的根本问题是重建王权秩序和两班统治,所以其他问题都是这i根本问题的副产品。孙卫国的研究把国内关于明清中朝关系史、朝鲜王朝史、东亚史学史的研究推向新高度,成为检验学界相关研究的试金石。国内未来明清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有赖于年轻学者摆脱以陈尚胜、孙卫国、葛兆光、王元周等为代表的学者带来的“影响的焦虑:因为学界仍未触及明清中朝关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朝鲜对华观念在“内”与“外”、“实”与“虚,“断”与“续”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从“朝天啕“燕行”、从“北伐
3、”到“北学”、从“尊明”到“奉清”等话语虽有助于理解历史的变化,但也遮蔽了历史的复杂性,因为朝鲜对华观念具有隐秘的“冰山性”,背后交织着各种复杂问题,使“小中华思想饱含多方诉求和多层动因。关键词:朝鲜王朝;胡乱;哈姆雷特;孙卫国;对华观念;一、胡乱:朝鲜王朝记忆重构的起点1636年(丙子),刚刚称帝并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终于决定御驾亲征朝鲜的底斩断其与明朝的联系。因特殊的地缘结构,无论是中原维护东亚政治秩序,还是周边新兴政权挑战中原,朝鲜半岛都是各方力争的关键钥匙,如汉武帝兵伐朝鲜以断匈奴左臂、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图征服明朝。即使从晚清到今天,凡欲主导东亚者,也概莫能外。自“东亚世界在隋唐形成以
4、来,中原政权始终强烈关切朝鲜半岛问题,因为历史经验昭示,朝鲜半岛问题处理不好,最终危及中原内部稳定。其实,这次朝鲜所谓的“胡乱是皇太极对朝鲜的第二次亮剑,因为十年前的1627年(丁卯),刚刚成为后金大汗的他,就派阿敏等率军征掠朝鲜,逼迫朝鲜约为兄弟之国。但十年中,朝鲜从未认真对待与后金的盟约,大多敷衍塞责,仍然协助明朝军队。皇太极打败察哈尔林丹汗后,得到元朝传国玉玺,被奉为蒙古大汗,坚定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他在松锦之战后总结自己的灭明战略:“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J从内外战略上来说,所谓“从两旁斫削”,无非是近则克其关外重镇,远则撤其藩篱盟邦,后者显然剑指朝鲜。皇太极称帝时
5、,满、汉、蒙皆有代表出席,唯独朝鲜拒不承认。于是,皇太极积压了十年的怨怒彻底爆发,亲率清军十二万攻打朝鲜,朝鲜称之为“丙子胡乱皇太极此次御驾亲征,分多路进军,集结了征战天下的诸多精锐猛将,如多尔衮、豪格、马福塔、多铎、岳托、代善等,兵锋所指,摧枯拉朽,长驱直入,“如霜风之卷秋葬,炉火之燎鸿毛”,很快就将朝鲜国王仁祖围困在南汉山城。生死关头,朝鲜君臣在寒冷山城展开激烈争论。最终637年,朝鲜接受现实,选择生存,仁祖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重签盟约,如改兄弟之国为父子之国、接受清朝册封并向其朝贡、派遣王子作为人质、协助清军攻打明朝等。另外,朝鲜还在三田渡树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表示与过去
6、的君父明朝彻底“划清界限”,全面服从清朝。丙子胡乱是明清东亚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对清朝、明朝、朝鲜和东亚都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不仅实现了皇太极拔除明朝藩篱、解除后顾之忧的既定战略目标,瓦解了熊廷弼所谓“三方建置,须联络朝鲜”的明朝海陆攻防体系,使明朝永远失去了朝鲜这最重要的藩属国,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还彻底扭转了清鲜关系,两国君臣秩序的确立其实预示了东亚华夷秩序的变迁,实乃日本所谓“华夷变态的彩排和预演;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朝鲜政治的进程,重创了朝鲜的政治根基和社会结构。经此战争,朝鲜永远失去了明朝这一王权合法性的来源,统治阶层的威信也继“壬辰倭乱”后再度降到极点,内部集团出现严重分化,如
7、亲清派、排清派的对立,而入质沈阳的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孝宗)回国后面临的不同命运也影响了朝鲜的未来走势。所以,朝鲜后期对痛苦记忆的书写和对华观念的重构,就是从1627年和1636年两次胡乱开始的。胡乱后,天崩地陷,朝鲜面临的根本问题是重建王权秩序和两班统治,其他问题都是这一根本问题的副产品。面对明亡清兴的大变局,在现实政治上,朝鲜可谓进入一种生死抉择的“哈姆雷特时刻”。二、果壳里的君王:朝鲜后期的焦虑与解梦朝鲜半岛是东亚的地理枢纽和四战之区,决定了其几千年来被大国争夺的不幸宿命,也使其在无数次的生死抉择时刻形成了一套柔韧的生存策略。这套生存策略在朝鲜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时不断进化和变异,甚至一直
8、延续至今。因为朝鲜半岛无论何时都要像哈姆雷特一样始终思考广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朝鲜君臣这种浓郁的哈姆雷特式焦虑,在“丙子胡乱”后的整个朝鲜后期成为一种政治伦理,久久盘旋,绵绵不息。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和最有名的一部作品,哈姆雷特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焦虑,不仅关乎外在的生存还是毁灭,还关乎内心的认同和确定。陆谷孙曾引用哈佛女学者MarjOrieGarber的话说:“阅读或观看哈姆雷特的功效之一在于唤起认同和回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听闻父王去世、叔父即位并与母后结婚的消息后,内心充满疑惑和愤怒,通过与父王幽灵的交谈后,他才得知叔父毒死了父王并占有了母后,于是哈姆雷特决定
9、复仇。在朝鲜眼中,“皇明是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君父,而清朝“胡皇”则是非法占有中原的僭主。丙子胡乱时,朝鲜君臣被围困在南汉山城,以崔鸣吉为代表的主和派和以洪翼汉、尹集、吴达济、金尚宪等为代表的斥和派展开激烈交锋,这实际上就像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盘桓的天人交战。胡乱后,朝鲜需要重建被冲荡的社会结构和人心秩序,而明朝的灭亡则使朝鲜面临更大的认同危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朝鲜应该怎么办?于是,已经灭亡的明朝就成为一个幽灵魅影在朝鲜宫殿上空徘徊,朝鲜度抱着北伐中原为君父报仇的信念,但北伐最终沦为一场空梦。胡乱后沈阳为质的阴影始终萦绕在孝宗的心头,受到宋时烈等山林之士的激励后,他曾赋诗表明北伐决心:“我
10、愿常驱百万兵,秋风雄阵九连城。指挥蹴踏天骄子,歌舞归来白玉京。”虽然也试着卧薪尝胆,但清使一来,朝鲜便草木皆兵,孝宗临终哀叹:“日暮途远,至痛在心。“宋时烈临终亦叹:“忍痛含冤,迫不得已。“葛兆光指出,在面对吴三桂打着为明复仇的“三藩之乱”期间,朝鲜曾设想联合三藩和台湾共灭清朝,但观察到吴三桂终究不会像蜀汉的姜维一样诈降复仇,从蠢蠢欲动最终变为按兵不动。但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上,朝鲜终究不是哈姆雷特,因为它虽然有着哈姆雷特的焦虑和梦想,却并没有哈姆雷特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心灰意冷后,朝鲜只好退而求其次,建立大报坛专门祭祀明帝,编纂思明文献怀念明朝。即便被困在东亚一隅的“果壳之中,朝鲜仍然认为自
11、己是明朝文化和中华正统的继承人。在整个朝鲜后期,无论是尊明还是奉清,是尊王还是攘夷,是北伐还是北学,都是源自于朝鲜内部始终面临的生存危机和认同危机,朝鲜需要在各种哈姆雷特时刻上进行抉择,但朝鲜最终并没有成为哈姆雷特。事实上,朝鲜和清朝都要正视明朝的幽灵。在明朝幽灵的缄默和后代子民的躁动中,朝鲜在各种空间和文本中的义愤填膺与清朝在大义觉迷录的滔滔雄辩,其实有着许多的相似,更证明两国的合法性焦虑似乎都不比对方轻。如有学者指出,朝鲜参与讨论大义觉迷录说明两国都面临着华夷辩论和历史诠释的共同问题。对朝鲜国王和丹麦王子来说,死去的君父是一个巨大的阴影,也成为行动的动力。在哈姆雷特看来,丹麦是一所牢狱,他
12、说:“倘不是因为我有了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的。”大臣说:“那种噩梦便是您的野心;因为野心者本身的存在,也不过是一个梦的影子。”在抉择时刻,哈姆雷特强烈表达内心的矛盾:“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斗争中结束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很可能,父王幽灵并不存在,只是因为他的焦虑和挣扎,父王幽灵被他幻想成为自身完成合法论证的交流对象。然而,旁观人似乎看得更分明。当哈姆雷特不顾劝
13、阻,毅然向父王幽灵走去对话之时,他的朋友霍拉旭说:“幻想占据了他的头脑,使他不顾一切。”胡乱之于朝鲜,是一个巨大的噩梦,它其实提前宣告了明朝的灭亡和华夷秩序的逆转,从此朝鲜进入一个阴影弥漫的陌生世界。在这种迷失自我、异常焦虑的政治情绪中,朝鲜只好以父之名,寻找自身认同,将自身从噩梦中解救出来,建构自身的主体性。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及宋代史学中的正统论,其实与朝鲜后期史学有着一定相似性:“宋代史学中正统论争论的兴盛,正在重构历史,为这个处在,尊王攘夷关键时刻的王朝,以文化上的民族上的认同基础。它们承担着重新筛选历史事实和小心诠释传统哲理的责任,描述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一以贯之的轨迹,凸显经典中来
14、历久远的伦理道德原则,证明现在这个,国家不仅承负着天地赋予的正当性,拥有历史传续下来的合理性,而且显扬着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文明。“朝鲜后期始终需要面对胡乱这一噩梦,通过编纂诸多文献,重构历史以求“解梦”,这也是当今韩国学界对17世纪念兹在兹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韩国仍对丙子胡乱耿耿于怀:2017年韩国电影南汉山城引起社会乃至学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丘凡真出版丙子胡乱:皇太极的战争,许泰玖出版丙子胡乱与礼,以及中华,韩明基出版关于胡乱时期主和派大臣崔鸣吉的专著。这让人不禁反思:韩国追忆在明清之间抉择抗争的历史往事,是否因为当下也面临着徘徊犹豫于两个大国博弈夹缝间的外交处境?正如荷兰学者伊恩
15、布鲁玛在创造日本中劝告当今日本人:“但我还是期待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解放自我,真正地和黑船告别,因为他们不再需要后者。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何时平心静气地告别胡乱记忆,斯时朝鲜半岛才能真正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自己。三、试金石:明清中朝关系研究的得失和启示上世纪90年代,陈尚胜较早在国内利用燕行录撰写了分析朝鲜王朝对华观的专著,这在当时尚属冷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和东亚在全球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国内外学界在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上也有所转变,葛兆光、汪晖、孙歌、韩东育、张伯伟、黄俊杰、甘怀真、白永瑞、李成市、滨下武志、杉山正明、山内晋次、广源宪雄等中韩日不少学者,纷纷提出不少重思中国和反思东亚的研究
16、思路,而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旧论“新清史”的论战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国内学界对重思中国叙述、重构东亚话语的迫切和焦虑。在此情势中,朝鲜半岛成为学界理解东亚史的关键对象,加之越来越多的东亚汉籍在获取上更加便捷,所以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中朝关系史和朝鲜对华观的研究已成蔚然之势。但据笔者管窥之见,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者虽多,却面临“兵多将稀的态势,大部分研究存在短时化、简单化、碎片化、割裂化的倾向。如研究重点过于集中在朝鲜后期即清代时段,对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关注仍不充分;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社会史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研究视野上多是就朝鲜论朝鲜,仍然缺乏横纵方向的对比意
17、识和东亚视野,且对韩国、日本、欧美等国际学界的优秀成果明显缺少有效回应。梳理国内学界的不足,既能明确学界当前需要努力的重点,又能对照和凸显出优秀作品的特质。在此,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孙卫国研究的典范性,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前行研究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是因为新著从“尊明”到“奉清”:朝鲜王朝对清意识的嫡变(16271910)的出版使其研究格局和研究特色更加清晰。因此,孙卫国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国内关于明清中朝关系史研究的试金石或“雪线”,对其研究的臧否有益于我们理解国内学界研究的高度和限度。从“尊明”到“奉清”是孙卫国继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下文简称
18、大明旗号)后推出的又一部明清中朝关系史研究力作。大明旗号揭示了以往所谓典型的中朝宗藩关系在清代存在一个实质性的断裂:“制度上,朝鲜衷心履行藩国职责,行事大之礼。但文化心态上,朝鲜从未有过臣服的表现,永远处于独立抗拒的姿态。只有将二者共同把握,才能真正把握清代中朝关系的内在特性。该书接续大明旗号的基本脉络与核心观点,所以笔者认为该书不仅是作者自云前书的“姊妹篇”,还是其延长线,共同构成作者关于明清中朝关系史研究的,双飞燕:首先,从书名标明的研究时限上看,两书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大明旗号指向16371800年朝鲜尊周思明最活跃也最为重要的仁祖到正祖年间,而从“尊明到“奉清”则研究了朝鲜从1627年
19、“丁卯胡舌L”到1910年日韩合并期间的对清意识。其次,该书弥补了大明旗号的一些缺憾,更加深化、细化和完善。大明旗号主要侧重朝鲜政府和儒林层面的尊周思明观念,对走出国门的燕行使在华交流活动关注不多,且未充分整理“小中华思想的核心理念,而该书则对以上两个问题都进行了重点阐释。事实上,深入探讨两书的逻辑联系和学术关怀,对比分析两书的学术差异和优劣得失,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该书在十四篇具有横向、纵向联系的专题研究论文基础上聚合而成,分上、下两编。上编“朝鲜王朝对清意识之面面观”,共八章,从多重层面探讨朝鲜王朝对清意识之婚变,着重探讨朝鲜从“尊明贬清如何过渡到“尊明奉清”。下编“燕行使视野下朝鲜王朝
20、对清意识的嫡变”,共六章,选取洪大容以后六个颇具代表性的个案,历时性梳理清代乾嘉以后中朝文化交流史的演变及其特征。所以,该书的研究思路和问题意识可用两个关键字集中概括:第一个关键字是“多,该书从多重层面探讨朝鲜对清意识,通过分析朝鲜“小中华”思想的核心理念、檀君崇拜与箕子崇拜、关王崇拜、入关前清鲜关系、清初朝鲜“报仇雪耻”理念、丁未漂流人事件、朝鲜对清称谓用词等诸多关键问题,采取思想史、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多种研究方法,共时性考察朝鲜王朝对华观与对清观问题。同时,该书也借助燕行资料,从不同时期选取诸多个案,如洪大容与浙江三土之友情、韩客巾衍集、洪良浩与纪晓岚、李尚迪与张曜孙、朴珪寿与咸同土
21、人、金允植天津之行等,阐释朝鲜土人对清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第二个关键字是“变工作为一种充满政治意味的对华观念,朝鲜对清意识并非铁板一块,在明代、倭乱、胡乱、清初、清中、乾嘉及以后皆会迎来不同的拐点。该书认为朝鲜前期的“小中华”思想以慕华”为核心,朝鲜后期则以“尊周思明,“尊明攘清,为核心。但随着时势变化,朝鲜后期的仇清、贬清也逐渐演变为奉清。直到近代面对西方和日本侵扰时,朝鲜将清朝作为仰仗的“上国”以寻求庇荫。其实,朝鲜对清意识的变化,也是作为受害者的危机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变化,朝鲜最终接纳清朝,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自身的思想与行动,克服这一外在危机,最终认同了自身和清朝在东亚秩序中的不同角色。因
22、此,该书中“多和变”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通过横纵二维考察,作者揭示了朝鲜对清意识在复杂内外局势和政治生态中的隐秘生长和演化,增进了我们对朝鲜后期政治史和外交史的立体性认识,所以阅读该书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旅行。结合该书和其他作品,笔者认为孙卫国的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色,反映出其特有的问题意识和学术价值。首先,中朝关系史和史学史的融合拓展了东亚史研究的广度。王世贞史学研究足以证明作者史学史研究功底深厚,大明旗号从“尊明”到“奉清”和之前的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则将明清中朝关系史和两国史学史熔于一炉,别具一格。而近年来作者在研究万历朝鲜之役(壬辰战争)的历史书写方面用力颇勤,使这一炉火更加
23、纯青,对学界拓展东亚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颇具启发借鉴意义。因此,孙卫国未来新书将继续在万历朝鲜之役方面呈现精彩。其次,文献考证与语境分析的并进增进了中朝关系史研究的深度。该书注重严格细密的文献考证和历史语境分析,既不迷信文本,又能超越文本,本着朴实求真的史学态度,梳理了朝鲜“小中华思想、箕子崇拜、关公崇拜等一些关键问题的历史脉络,大明旗号也在这方面多有创获。这对当前学界一些抓住史料不加甄别就使用,甚至把史料翻译整合成一篇论文的研究者,实乃当头棒喝。再次,多重视角和多方对话的兼顾提升了朝鲜王朝史研究的精度。作者在大明旗号中提到:“多时段、大范围、多层面的研究不仅可以给我们宏观的视野,而且可以打破既
24、有学科分野的一些局限,因为能更为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样,孙氏在从“尊明倒“奉清”中不仅注重从多重视角探讨问题,增进了对朝鲜王朝的立体性理解,还重视对韩日欧美等国际优秀研究成果和热点话题的回应,这与一些充耳不闻国外声音的研究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孙卫国可谓国内关于明清中朝关系史、朝鲜王朝史、东亚史学史等研究方面的翘楚和功臣,是当今相关领域的学者绕不过去的高峰。大明旗号堪称推进国内外中朝关系研究的经典之作,十余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在这方面的进取,很难说不受到此书影响,而今势必又要在必读书中加入这本从“尊明,到,奉清,。国内未来明清中朝关系史尤其是朝鲜对华观的研究推进,从某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朝鲜王朝的哈姆雷特时刻及对华观念的冰山性 附哈姆雷特的三重精神困境 朝鲜 王朝 哈姆雷特 时刻 对华 观念 冰山 附哈姆雷特 三重 精神 困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2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