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伊通河中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docx
《案例:伊通河中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伊通河中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案例:伊通河中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伊通河是*的母亲河,*市城区河段(新立城水库坝下段至万宝拦河闸)自然长度约47.137km,中段河道(四化闸至南绕城段,图1)长度约15.88k,河道平均宽度140m,最窄处Ilon1,中段河道平均坡度约为0.5%o,平均水深约为2.5m,水体总容量约为630万m3o自1986年以来,*市对伊通河开展了多次整治,基本完成了城区段河道的绿化和防洪建设。上游的新立城水库建成后,伊通河失去了稳定的源水补给,已成为承载天然降雨和城市排水的主要通道,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水生态功能丧失,伊通河中段成为了黑臭水体。为此,*市对污染严重的伊通河水体提出了水质断面整治计划,明确
2、治理目标,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治水提质攻坚战。按照某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伊通河水体在20*年到达V类标准(氨氮3.05Omg/L)。水污染状况及成因分析伊通河流域中段水体污染严重,COD、氨氮、TP等指标远超过地表水V类限值标准,属于黑臭水体。生态基流严重缺陷,上游东南污水厂为其唯一稳定补水水源,现状补水量约为6.1万吨/天,河道水动力差,且补水水质不能满足目标要求;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体基本丧失自净能力。导致伊通河水体成为黑臭水体的原因主要有:(1)点源污染:截污干管系统虽已建成,个别吐口旱季仍有污水进入河道;吐口闸门不能满足污染控制要求,雨停后未及时关闭,污水直排入河。(
3、2)面源污染:合流溢流污染控制尚未展开,合流溢流污水是水质恶化的最主要因素,且分流制区域亦存在初期雨水污染。(3)内源污染:河道底泥未按照生态标准清淤,底泥内源污染加重污染趋势。(4)生态水量过低:水体体积过大,补水量过小,水动力差,换水周期长,污染产生叠加效应。(5)自净能力丧失: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无生态保持、恢复能力。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则,结合伊通河流域中段的实际情况,本工程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生态修复”为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其中控源截污及内源治理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根底,各项具体内容如下:控源截污:针
4、对伊通河流域中段的具体情况,一是确保旱季污水全部截留,控制合流溢流污染;二是对面源污染开展整治。内源治理:伊通河中段底泥污染严重,需采取环保清淤及底泥原位改进措施。活水补给:伊通河中段水体流动性差,需增加生态补水量,有效提高水体流动性。生态修复:在完成控源截污及内源治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体水质。总体方案点源污染治理方案点源截污工程主要内容为,一是在鲤鱼沟上游*街开展截污工程;二是伊通河中段沿伊通河东岸从卫星路至自由大路敷设dl200-d2000的截污干管,总长约4km,彻底完成对鲤鱼沟的截污,从而实现旱季点源污染的全面收集处理,目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案例 通河 中段 水环境 综合 整治 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2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