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
《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目标: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两种文化的提出;熟悉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了解科技政策。教学重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知识经济、两种文化的提出、技术创新。教学难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胡显章、曾国屏编,科学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曾国屏等主编,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2、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指的是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是”即转化,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成果。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劳动者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机械化程度低时(蒸汽机时代)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消耗比为9:1;在全面自动化时,其消耗比
3、为1:9。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对象主要是身边的自然物(树木、岩石、土、水、空气和动植物等)以及劳动加工的初级产品(农作物、矿石、棉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知道煤、天然气、石油、稍有金属等可利用物质,可以把沙粒变成半导体和光纤,其价值高于黄金。劳动工具是人体的延伸。劳动工具不仅能模拟人体的某部位并强化其功能,能产生劳动者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劳动工具的每次最大革新都给社会以巨大变化。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器的产生,计算机的诞生等都把人类带入了新时代。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
4、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O也有一些专家把生产力中的要素概括为:生产力=精神要素X物质要素=(科学技术+生产管理+)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公式还加强了管理的重要性。但不管哪种表述,都认为科学技术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技术创新理论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创新理论不被主流经济学承认。20世纪下半叶,新技术革命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经济学成为显学。技术创新概念
5、最初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是主要原因。企业家一般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有能力和胆略,敢于冒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有经营能力,善于运用和组织社会资源,特约生产要素的重组,最终得到市场利润。创新活动包括介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以及建立新兴产业。2、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实验室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商品化阶段。科学研究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
6、研究。基础研究: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称为基础研究。没有实际要求;没有时间限制;不急于评价;关键是带头人水平;多数情况,费用没有固定要求;一般没有保密性。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有目标、计划;有时间限制,有弹性;适当时候作出评价;选题和组织工作起重要作用;费用较多,控制较松;有一定保密性。开发研究: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有具体明确目标,计划性强;有严格时间控制;完成后立即评价;
7、须各方面协调配合,更须注重组织和集体的作用;费用投入一般较大,控制较严;有很强保密性。基础研究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主体应该是企业。而开发研究和商品化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关键。世界上著名大企业一般要用销售额的5-10%作为研究开发经费,如果从事高科技,这比例更大。在美国、日本、德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在8-13%之间,高校为12-15%左右。而在中国,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研究所,企业占27%左右。技术转移:指从技术源辐射、扩散、流动而进入生产部门。包括硬件(技术产品、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等)和软件(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材料配方、操作和管理等技术资料)两方面
8、的转移。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国家计划渠道采取行政方式转移到生产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市场中技术交易来实现。技术引进:指技术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的过程。如果主要引进硬件并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不仅花钱多,而且不能带来真正的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大都通过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二、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1、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崛起之路2、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日本二战后几乎是一片废墟,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与美国不相上下。依靠科技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日
9、本始终坚持把科技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战后日本大量引进国外现成的科学技术成果,重视消化吸收和开发,得以用较低的代价、较低的代价、较短的时间赶超世界水平,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大国”的战略,提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官、学、民一体化。政府和企业各界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增加科研投资与设立科研机构,政府、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密切联系,共同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韩国: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掌贡献率达13.65%o台湾:注
10、意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加坡: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T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T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87.4%下降到1982年的5
11、9.9%。(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1 .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内涵概括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并且认为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 .知识与信息关系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指人类迄今为止通过思索、研究和实践所获得的对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总和。知识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事物客观原理和规律性方面的知识。(3)知道这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满足人们某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渭南 师院 科学技术 概论 教案 12 科学 技术 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2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