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X201线漆树湾至黄桷树段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设计说明.docx
《潼南区X201线漆树湾至黄桷树段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潼南区X201线漆树湾至黄桷树段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设计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1.1技术规范第二篇路线设计说明法加宽外,其余路段路基横向布置为:0.5米(硬化上路肩)+5.5米(路面)+0.5米(硬化上路肩)=6.5米。(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5)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7)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8)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9)公路交通安
2、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H)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01-2021;(12)波形梁钢护栏GB/T31439-2015;(13)金属拉伸GB/T228-2010;(M)金属弯曲GB/T232-2010;(15)锌锭GB/T470-2008:(16)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第量及允许偏差BG/T709-2006;(17)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2006:(18)冷弯型钢技术条件GB/T6725-2008;(19)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GB/T18
3、226-20151.2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平面指标按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四级公路一类标准执行:(2)设计速度:15Kh;(3)路基宽度:路基加宽至6.5米,加宽改造后,除主线起点K24+165处两侧受房屋限制无表2-1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规的指标采用指标公路等级四娘一类四级一II类行车速度15Kmh15Kmh路基宽度m4.56.5行车道宽度m3.53.5土路启m0.50.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平曲线最小半径m15Il最大纵坡%1413.9设计荷载公路-级公路-H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1/251/252、路线平、纵面线形设计说明2.1、 既有道路线形情况旧
4、路为等外级公路。根据I日路拟合,全路段基本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四级公路一II类标准要求:由于本项目为旧路加宽改造,旧路纵坡未做调整,其中K24+600K24+750、K25+710K25+780、K29+900K29+970段共计290米旧路最大纵坡为13.9%,因本项目道路目前交通组成主耍为私家小轿车,无中型载重汽车及营运客车通行,且交通量较小,满足规范最大纵坡1婚要求。旧路路基宽约3.54.0米,道路路面宽度较规整,无突然变宽或者变窄段,未出现路基沉陷、溜塌等病害,路基状况整体较好。2.2、 路线布设路线测设主要依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l
5、-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勘测细则JTG/TClO-2007、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业主要求,本项目在不拆房、不迁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旧路进行加宽改造。在平面线形拆除更换。现状道路沿线设置有部分交通标志,但公路加宽改造后,需对旧标志进行拆除新建。沿线无其他安全设施。4. 2设计调查过程在施工图测量阶段,我们对沿线的地形地貌、设施、风景区、村庄、公路、平交路口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杳,并结合本路的功能,对交通标志和沿线设施进行了设计。5. 3施工方法6. 3.1交通标志(1)基本规定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布局合理,
6、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我的现象。信息应连续,重要的信息宜重复显示。交通标志一般情况下应设置在道路行进方向右侧或车行道上方: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左侧,或左右两侧同时设置。为保证视认性,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标志时,可安装在一个支撑结构(支撑)上,但最多不应超过四个;分开设置的标志,应先满足禁令、指示和警告标志的设置空间。原则上要避免不同种类的标志并设。解除限制速度标志、解除禁止超车标志、路口优先通行标志、会车先行标志、会车让行标志、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应单独设置:如条件受限制无法单独设置时,一个支撑结构(支撑)上最多不应超过两种标志。标志板在一个支撑结构(支撑)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
7、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警告标志不宜多设。同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警告标志时,原则上只设置其中最需要的一个。(2)设置原则公路交通标志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但对出行路线有所规划的公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交通标志应针对具体路段情况,在交通安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布局和综合设置,与路段的实际交通运行状况相匹配。对潜在的交通安全隙患路段应加强主动引导和警告提示:对多车道路段公路,应兼顾不同车道公路使用者对交通标志的视认效果;对气象不良路段,应加强设计时,充分利用旧路拟合平面,对有条件路段,对旧路半:径过小路段,适当增大平曲线半径,达到平面指标要求。纵断面
8、设计时,充分利用旧路路面,旧路纵坡不作调整。3、路线交叉设计平面交叉采用了加铺转角的方法对平交道口进行渠化。4、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6.1 总体设计6.1.1 一般规定(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必须与公路土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应进行总体设计。(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总体设计应在充分收集项目及所在路网规划、技术规定、设计图纸和交通安全评价结论,以及现场的调研的基础上进行。(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总体设计应包括项目和路网特性分析、设计目标、设置规模、结构设计标准等内容。6.1.2 交通安全综合分析(1)公路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路段主线采用小交
9、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四级公路一Il类标准;由于本项目为旧路加宽改造,I口路纵坡未做调整,其中K24+600K24+750、K25+710K25+780、K29+900他9+970段共计290米旧路最大纵坡为13.9%,另存在部分急弯、陡坡路段,危险程度较高。(2)处治建议本次对主线急弯、陡坡及路侧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减速标线、凸面镜诱导设施等提高主动防护能力,根据路侧危险程度设置路侧波形梁防撞护栏提高被动防护能力。建议资金允许时对大纵坡路段进行调坡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6.1.3 旧路安全设施利用情况根据现场调查,旧路沿线部分路侧危险路段安装有旧版规范(公路交通
10、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对应B级波形梁护栏。因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的实施,该护栏立柱尺寸不能满足新规范要求,加之旧护栏板锈蚀损坏较严重,本次设计考虑将旧护栏全部I、地点距离标志中,地点应放在最左侧,地名由近而远、从上到下排列。II、同方向表示2个目的地信息时,宜在一行或两行内按由近及远顺序,由左至右或由上至下排列。指路标志中的指示箭头应以一定角度反映车辆的正确行驶方向,并符合下列规定:I .门架式标志或跨线桥上附着式标志的箭头,用来指示车行道的用途或行驶目的地时,箭头应向下,并指向该车行道的中心线。II .指示车辆前进方向而非专指某一行车道时,箭头应向
11、上。III .用来指示出口方向时,箭头应倾斜向上,倾斜角度应能反映出口行车道的线形。IV .平面交叉口指引标志表示直行方向的箭头应指向上方,表示转向方向的箭头应与转向车行道的线形保持一致、上下排列向上、向左、向右的3个方向指示时,应从上至下按向上、向左、向右的顺序排列,并且指向上、左的箭头应放在左侧,指向右的箭头应放在右侧:左右排列向上、向左、向右的3个方向指示时,应从左至右按向左、向上、向右的顺序排列。V .指示互通立体交叉和多路平面交叉形式的标志,可采用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形式实际形式致的曲线箭头,箭头图形应清晰易辨,不存歧义,避免过于复杂的图形。VI .指路标志中,当箭头与地名信息
12、、编号信息出现在同一版面内,上下排列时,方向箭头应设置在地名信息、编号信息的下方;左右排列时,向左、直行箭头应设置在左侧,向右箭头应设置在右侧。VII .交通标志的尺寸和文字高度应符合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除特殊规定外,根据设计速度确定;当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大于20kmh时,宜按运行速度对版面规格和视认性加以检查。(4)技术要求本路段标志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指示标志等,在标志的布设上奉点考虑:及时地给司机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效结合路面标线、其他公路设施及路况布置;全线各种类型标志统一布局,形成整体系统:综合考虑路网中道路的分级与功能,对道路信息进行分
13、级,对交叉口设置指路标志;针对“单个急弯”、“连续急弯路段”、“陡坡路段”、“连续下坡路段”、“急弯陡坡路段”、“视距不良路段”、“路侧险要路段”、“平交路口”、其他(如穿越学校、集镇、村庄,路基宽度静态标志与可变信息标志的协调设置。公路本身及沿线环境存在影响行车安全且不易被发现的危险低点时,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置警告标志。警告标志不得过量使用。禁令标志应设置在需要明确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路段起点附近醒目的位置。其中限制交通标志应综合考虑公路功能、技术等级、路侧开发程度、路线几何特征、运行速度、交通运行、交通事故和环境等因素,在交通安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是否设置以及限速值和限速
14、标志的形式,经主管部门认可后实施设置,并满足下列要求:I .宜实施分路段限速,路段限速值不宜频繁变化。II .限速值可不同于设计速度值。III .可根据不同车型运行特点和安全管理需求,采取分车型限速的方式。IV .限速标志应与其他交通安全设施配合使用。指示标志应根据交通流组织和交通管理的需要,在驾驶人、行人容易产生迷惑处或必须遵守行驶规定处设置。指路标志应根据路网体化的原则进行整体布局,做到信息关联有序,不得出现信息不足、不当或过载的现象。应根据公路功能、交通流向和沿线城镇分布等情况,依距离、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优先选取交通需求较大的信息指示。告示标志的设置,不得影响警告、禁令、指示、指
15、路标志的设置和视认。公路平面交叉处的交通标志应在综合考虑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物理形式、相交公路技术等级、交通流向等因素的基础上,遵循“路权清晰、渠画合理、导向明确、安全有序”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交通标志综合设置方案,并与交通标线相互配合,引导车辆有序通过。交通标志设置位置应符合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耍求:V .不得影响公路视距和妨碍交通安全。VI .交通标志不得过近、相互遮挡,否则应采取互不遮挡的支撑结构。VII .不得被上跨道路结构、照明设施、监控设施、绿化设施等其他设施遮挡。(3)版面设计指路标志版面应简洁、清晰地反映路线名称、地点、方向和距离等内容,
16、信息布局应满足下列规定:18833-2012道路交通反光膜的要求。制作I .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颜色应严格按照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或设计图的规定执行。为了确保指路标志的视认性,指路标志汉字、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也应符合GB5768-2009的规定。II .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衬底色规定为:警告标志黄色,禁令标志白色。III .标志板与滑动槽钢、卷边加固件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和标志板面平整,不影响贴反光膜的前提下,可采用卸接或点焊。IV .考虑到大型指路标志在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困难,厂家在制造过程中,根据标志版面设计的具体情况允许采取适当分割的办法来制造,
17、可以分别贴反光膜,分开运输,在安装时再进行拼接。V .标志底板采用3003型铝合金板制作,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4%10%.VI .警告标志的铝合金板应采用卷边方式进行加固,其他矩形标志板周边采用焊接铝合金角钢的方式进行加固。VII .大型标志的板面结构,宜采用挤压成型的铝合金板拼接而成。VnL标志安装角度应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有关规定。标志板安装时,应将矩形标志板的顶边(底边)调成水平。标志板应保持平整,不应产生变形。对于因制作、运输、安装等因素造成的标志板面扭曲、变形的,应进行调整或更换
18、。(6)旧路原有交通标志的处理由于路线的调整,针对旧路原有的交通标志,全部进行拆除不再利用处理,拆除量计在交通标志设置一览表中。4.3.2交通标线(1)设计内容公路改建完成后,重新刻画路面标线。公路中心线:本项目为单车道公路,不设置中心线。车行道边缘线:设置在公路两侧紧靠行车道的硬路肩内,不得侵入车行道内。车行道边缘线为白色线,用来指示机动车道的边缘,或用来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变化,事故多发路段等)等设置必要的警告、禁令和指示标志。根据本次设计道路的技术等级指标以及设计速度,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规定,对设计版面进行如下约定:版面上字符:标志版面上的字符信息
19、采用中文方式,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并结合公路实际情况及需要进行设计。根据运行速度,适当增大警告标志和禁令标志尺寸,警告标志采用边长70Cm的板面;禁令、指示标志采用外径60Cm的板面。指路标志颜色为蓝底、白字、白图案;警告标志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禁令标志颜色白底、红圈、黑图案。标志反光材料,考虑其反光性能、老化性能、耐用年限及造价几项指标,结合本工程特点,标志版面的汉字采用IV类反光膜。(5)结构设计及施工要求支撑形式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009)规定,按重庆市50年遇风速计算,交通标志结构设计以25.9ms风速作为设计风速。交通标志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潼南区X201线漆树湾至黄桷树段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设计说明 潼南 X201 漆树 湾至黄桷树段 公路 改建 工程 路线 设计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2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