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了“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目标。在此之前,市团委已经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相关活动,其中以暑托班最具代表性。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启动了新一轮基层公共服务下沉改革创新。结合市团委在基础教育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经验,新区团委将基层公共服务改革聚焦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家庭幼托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公共服务问题,在这种快节奏的特大城市更为明显,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问题是校外教育服务的痛点。一、背景缘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建设议程,2017年,新区在全区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
2、设,强调把公共服务资源从街道进一步下沉到居民区,缩短居民获得公共服务资源的物理距离。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针对基层反应强烈的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看护难”的问题,结合社区少工委建设,坚持资源下沉,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借助“家门口”服务渠道,于2017年10月在塘桥、浦兴“家门口”服务站开展“爱心三点半”项目试点。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团区委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夯实共青团改革在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下的社区服务功能。2018年9月3日,区团委在全区23个街镇的34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开展首批小学生“爱心三点半”项目,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开展“红领巾小书虫”等读书活动,同时提供爱心看护。“
3、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一个直接目标是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难点问题,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真正对接,其背后的意义在于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二、举措机制为了破解群租屡禁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实践后,“爱心三点半”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蕴含着基层公共服务创新的若干要素。(一)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内容普通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有何具体需求?这是“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启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摸清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的真实需求,“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居民需求调研工作机制。在开班前,负责单位开展挨家挨户的入户调研工作,就课程内容、收费标准、接送方式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精确掌握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服
4、务方案。在选址上,通过前期调查和走访,在学生生源集中、群众呼声较高,同时又具备条件的“家门口”服务站办班。譬如,在具体操作中,主办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学生的接送方式。一些办班点的孩子集中在一所学校,负责方可以安排统一接到办班点,看护结束后再由家长接回家。(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托班服务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这种专业性主要是指教育的专业性。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的过程中,主办方遵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运作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社区共治机制努力提高托班的服务质量。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方面,主要是引入专业机构,向专业机构购买托班专业服务,让专业青年社会组织负责具体运营。
5、比如,浦兴路街道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过程中就引入了海皮家园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社,由服务社根据需求调研情况具体设计晚托课程。在社区共治机制方面,主要是区团委通过社区共治机制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解决晚托班运行过程中的场地硬件和人员问题。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社区共治机制,邀请企业和各类基金会进入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企业和基金会为晚托班进行场地装修,并配备家具、电脑、图书等设备,为办班点配备摄像头,全程监控办班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共治在共建单位中招募志愿者,参与到晚托班的运作中,为晚托班提供轮值看护服务。(三)建立师资匹配、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为了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服务质量,区团委构建了师
6、资匹配、监督和评估三项工作机制。首先是全方位确保师资质量。师资是晚托服务质量的关键,其中师资匹配是师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爱心三点半”项目中,师资匹配一方面体现在师生比,晚托班按师生比1:8配备辅导人员,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相关辅导。另一方面,确保师资的专业性。辅导人员均为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社工等。此外,居民区还充分发动社区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时间相对宽裕的全职妈妈、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积极参与提供社区晚托服务。其次是建立动态监督工作机制。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如何确保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真实需求相契合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区团委一方面借助现代社交平台建立了动态监督工
7、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是建立工作微信群和家长联系群,畅通联系渠道,了解交流办班点的运行情况,反馈学生晚托情况,用好群众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巡班机制,建立居委会、团委巡班制度,定期了解办班点情况,及时发现、解决运作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建立晚托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每季度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学期末对承办的青年社会组织开展评估,提升办班质量及运行管理水平。(四)建立四个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晚托服务项目安全运行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晚托服务的底线。为了提高晚托项目的安全级别,区团委从四个方面建立安全工作机制。一是晚托接送安全机制。由专业社会组织和家长明确权责,实行定点、定人、每日签到的接送模式。二是食品
8、统一采购机制。晚托班在运作过程中要求青年社会组织在正规超市统一购买所需的食品,并对所购食品负安全责任。三是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办班点统一为所有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四是场地安全机制。这主要是对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估,排除消防.、卫生、房屋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不定期对办班点开展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此外,要求为所有办班点统一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五)通过优惠、减免等机制彰显晚托服务的公益理念为了彰显晚托的公共服务性质,充分彰显公益理念,“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优惠和减免等机制。一是坚持爱心补贴机制。办班经费采取“财政补贴+家长补贴”的模式,远低于市场的收费标准,充分体现项目的公益性
9、。二是坚持爱心减免机制。优先满足社区困难家庭的幼托需求,同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三是坚持爱心看护机制。“爱心三点半”项目组建了一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三点半”托管看护志愿服务。三、创新成效“爱心三点半”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这些机制的支持下,“爱心三点半”项目基本上实现了项目的初始目标。(一)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创造了空间“爱心三点半”项目虽然由共青团新区团委推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服务供应方则是专业社会组织。这与政府职能转型和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政策方向保持了高度一致,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创造了空间。(二)解决了普通居民家庭的幼托困难现今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晚,
10、没有时间接孩子放学,也无力兼顾孩子的课业辅导。“爱心三点半”项目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不仅让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可去,而且在家门口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三)创新了城市基层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爱心三点半”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从学生需求出发,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家门口服务站”,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使社区内的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服务站”的便利。四、启示展望“爱心三点半”项目在社区教育托管服务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在基层服务建设中要坚持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传统的基层服务建
11、设模式以行政主导为主,居民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服务,政府虽然花了很多的精力,但很多情况下是“吃力不讨好”,效果不明显。“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两点:一是项目的启动缘于居民的具体需求;二是坚持让专业社会组织来承接项目,一方面实现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和服务质量的高水平。(二)基层服务要坚守底线意识安全保障是基础,学生安全无小事。“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办班过程中,特别重视场地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建立了明确的权责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规范运营,全面保障了学生安全。(三)注重整合社区资源,实现1+12的效果该项目充分利用社区内各方资源,充分
12、发挥共青团的枢纽作用,整合了教师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借助党建“微心愿”等平台资源,动员更多的青年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项目中来,打造了“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总体来说,“爱心三点半”项目植根基层、问需于民,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急难愁”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爱心三点半”项目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是打造“爱心三点半”项目的金牌课程。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很多情况下还仅仅发挥着幼托的功能,由于开班时间较晚,在课程体系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专业力量,打造一些金牌课程。二是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
13、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度。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在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和硬件的融合上,在考核和资源整合方面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如何将“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需求识别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与“爱心三点半”项目进行更好的融合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专业化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做好专业社会组织的筛选和对接工作,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符合项目规范与要求的社会组织清单,建立街道与社会组织的对接机制。此外,还需要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与激励机制,让专业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到“爱心三点半”项目中来。关于“三点半难题”的思考与探究“三点半难题
14、”是我国经济、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年轻父母的工作与生活,成了家庭成长中的烦恼,社会发展中的困难。三点半放学最初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随着社会发展,三点半后学生无人管理的情况成了普遍现象,不少家庭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托管机构和课外辅导班,学生压力不减反增。解决“三点半难题”,不能单靠一方力量,这需要动员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及学生家长等在内的各界力量,通过整合服务性资源,形成多方合力,使得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发展。一、“三点半难题”的成因1 .减负初衷的“变形”减负”是我国反复强调的口号,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 爱心 三点半 破解 普通 居民家庭 幼托痛点 难题 思考 探究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3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