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
《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美詹姆斯.多森中孙岱君译目录第章:父母面临的挑战第一章:抚养孩子的常识(一)第三章:抚养孩子的常识(二)第四章:常识问答第一章:父母面临的挑战本书是为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所写的有关孩子的论著,初版写于七十年代早期。那时,我还在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担任小儿科教授。我们的孩子都还没有上小学。在这样的时候作书妄谈为人父母之道未免有些冒险,就像教练在比赛的上半场还没进行到一半就自吹自己的代表队可以得冠军一样。但我过去多年在学术和实际工作两方面的观察已足以使我得出一些千真万确的结论:父母到底该如何教导孩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些什么?自从我开始写这本书,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在这其间,两
2、百万本敢于管教被印刷出来,又被卖出。时间的流逝已使我扩大了视野,认识问题也更加清晰。我曾在几千个家庭中作过调查研究,也曾认真思考了许多专家和同事们在抚养孩子方面的观点。我的孩子也已走出了灿烂的青春年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当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多年以前所扑捉到的主题时,自然有i番不同寻常的意味。人们也许会以为经过这许多年的影响,我的观点会有极明显的发展。的确,本书初版时的社会背景到现在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正是为什么本书需要修订和扩充。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学生运动已平静下来。伍德斯托克艺术节以及越南战争已成了人们心目中久远的回忆。大学校园重新恢复了宁静,大学生们的反抗意识也不那么
3、强了。但孩子们却没有改变,而且永远也不会改变。我也越来越坚信:源自家庭的创造者的那些为人父母的原则是永恒的。上帝在圣经中所默示的概念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那些概念对古人有效,对二十世纪的今天的人们一样有效。然而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父母从未听说过这些历史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尊重的教训,他们甚至劝他们在家庭中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也不清楚。我总会想起一位向我求助的母亲的尴尬处境,因她无法应付她那位三岁的不听话的女儿珊迪。她觉得在她和她小女儿的意志较量中她已甘拜下风了,那孩子在这方面已俨然成了暴君和独裁者。就在她向我求助的前一天下午,发生了一件最能代表珊迪行事特点的事情。母亲(我在下文中称她为尼珂尔夫人)刚把
4、珊迪安顿下来,要她睡午觉。她知道女儿不会老实地躺在床上的。亳无趣味的事情珊迪总是不愿去做。午睡当然是亳无趣味可言了。在这种情况下,珊迪并不只是想要我行我素,她实际上是要与妈妈作对。果然,她开始尖叫,那叫声甚至令左邻右舍大感不快,也刺激者尼珂尔夫人烦乱的神经。然后,她开始满脸泪水地要这要那,又说她要喝水。开始,尼珂尔夫人不想听任女儿的摆布,但当珊迪的叫声令她难以忍受时,她让步了。于是,她给女儿端来一杯水,可这位小淘气却把水推开了,不喝,因为妈妈没有及时把水拿来。尼珂尔夫人只好站在那里劝女儿喝水。几分钟以后,她说:“我数到五,你要是不喝,我就端回厨房了J珊迪闭上了嘴巴,听妈妈数数:“三.四五!”可
5、当尼珂尔夫人转过身端起水向厨房走去时,那孩子又叫起来:“把水给我。”就这样,珊迪反来复去地折磨着妈妈,直到把妈妈搞得疲惫不堪。现今,在抚养孩子这一领域流行者种毫无果效又不合逻辑的哲学。尼珂尔母女就是这种哲学的受害者。这种哲学认为:孩子最终会情事,会对父母的解释与克制有所反应,孩子无需管教。孩子反抗,父母应予以鼓励,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逆反情绪。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冲突时,父母应用语言表达出孩子的感觉,比如:“珊迪要喝水,珊迪生气了,因妈妈没按时拿来,珊迪不要妈妈把水拿到厨房去,珊迪不喜欢妈妈,因妈妈要你睡午觉。等等这种哲学也告诉人们: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彼此之间的误解和意见上的不一致而
6、已。不幸的是:尼珂尔夫人和她所遵循的这种哲学都错了。她和她的女儿之间并无什么意见上的不一致,她的女儿是挑战她、愚弄她、违抗她。任何心与心的交谈都无法解决这面对面的冲突,因为问题根本不在于喝水、午睡和其它类似的具体情景。在与此相类似的诸多冲突的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是:珊迪在公然拒绝她母亲的权威。尼珂尔夫人在处理这类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直接决定着未来的母女关系,尤其是珊迪进入青春期时的母女关系。另一方面,压抑性的和毫无爱心的严厉管教也同样是危险的。已有很多书籍谈到了这一点。这种警告是正确的,应予以遵行。压制性管教的结果只能被认为是父母无能为力管教孩子,却又不得不管教。这种做法很不明智。有时侯,一个自
7、我意识极强的孩子握着小拳头,去尝试让父母接受他的挑战。人们通常以为他是因挫折和内里的敌对感才这样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想要知道界限究竟何在以及谁可以管住他。许多好心肠的专家都在摇着宽容的大旗,却对孩子的不听话拿不出任何解决办法来。他们强调父母应理解孩子,我对此表示赞同,但我们也需要教导孩子:父母也有几件事要他们理解。尼珂尔夫人和与她同时代的父母们需要知道如何设定界限以及孩子不听话时该怎样做。但这种管教应在慈爱与关怀的框架内进行。许多父母觉得这难以做到,因他们以为管教和慈爱是互相矛盾的。敢于管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写的,因这是抚养出健康、礼貌和快乐孩子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管教
8、”一词并不只限于在冲突时才使用,在本书中也不是这样。我们也应当指导孩子去“自我管教”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在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责任时需要帮助。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他们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学校、竞争对手给他们的挑战,也应能够在长大成人之后担负起各种贲任。有人以为这些素质是不能被教会的。也有人以为最好让孩子没有任何阻碍,在他们成长的年月里给他们扫除一切障碍。这种放任主义的支持者们会建议说:孩子在学校想不及格就可以不及格,或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一团糟,或让他们的小狗饿肚子。我反对这种说法,而且也已积累了许多证据去驳斥这种哲学。只有真正的爱并辅以有理性的、长期一致的管教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在吸
9、毒、淫乱、性传播疾病、破坏与暴力盛行的今天,我们绝不要对孩子自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存侥幸的希望。放任主义在抚养孩子成人方面并不仅仅是失败,对于曾尝试它的人们来说,它简直就是灾难。如果应用得当,充满爱的管教是有效的。它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尊重,并因而彼此爱护。它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沟通,使他们互相信任。它使我们可爱的孩子认识我们祖先的上帝。它使老师能顺利完成他们在课堂上的工作。它使孩子知道如何尊敬他人,并成长为有责任心、有建设性的公民。然而,要达成这切果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积极努力、始终如一的管教。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在完全的爱的氛闱下敢于管教。我在以后各章中所要讨
10、论的就是该如何以正确的方法管教孩子。第二章管教孩子的常识(一)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人们对于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哲学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心理学家、儿科学家和大学教授都竞相著书立说,告诉父母们该如何正确地抚养孩子。但不幸的是,这些“专家”们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最终,只能使争论愈演愈烈,而对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却没有任何帮助。人们时而倾向于严酷地压制孩子,时而倾向于放任自流(二十世纪中页时的情景),似乎摆锤一直在这两者之间规则地摆来摆去。现在,我们应知道:这两种极端都各自在年轻代的生命中留有显著的伤疤,但很难说出哪种更为有害。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极端:严酷地压制孩子。在这种管教下的孩子自尊心完全被剥夺了。环境
11、冷酷无情,孩子整天惴惴不安,无法自作主张,整个人格都被压制在父母权威的皮靴之下。这种管教会在孩子的未来生活中造成依赖感强、内心常感气愤等性格障碍,严重的还会造成精神病。至于常在身体和情感方面遭父母虐待的孩子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种难以想象的犯罪每天都在成千上万个家庭里发生着。有些父母对无法自卫的孩子极为残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而孩子永远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父母那么恨他。我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所受理的这类案件令我无法忘记。我记得有一个可怕的父亲常常用孩子尿湿的床单包住孩子的头,然后把他头朝下塞入便桶里,以此来惩罚他。我也想到个烦乱的母亲竟用剃刀剜去了她孩子的眼睛。那可怜的小女孩从此一生成了盲人,而剥
12、夺她视力的竟是她的生身母亲。类似这样残酷的事件在我们周围的城市里时有发生。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许多虐待孩子的方式并不触犯法律。孩子饿了,要吃要喝,而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这种虐待就极为隐密。有些父母则常常对孩子连踢带打,甚至把孩/摔到地板上。他们的这种不公正的惩罚会被当作“体罚”而不了了之。除此之外,还有的父母以各种方法毁坏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觉得自己又蠢又笨,无人关怀。在某种范闱内,这些行为都不违法。因而,谁也不能使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免遭他们周围大人们的扭曲与虐待。本书的任何字句都不会对这类家庭独裁留有丝笔的赞许。我再次强调逼,这种强硬的“妈咪至尊”式的管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具破坏性的,对此,我
13、们一定不能宽容。对子女冷酷无情的父母常常在孩子尚未成人时就毁了他们的一生。我在本书的第四章曾建议在特定的情况和范闱内,可以正确地使用体罚,我在这一点上最易遭人误解。愿所有的疑惑都被去处。有人说:“我不相信天下有狠心的父母”停下。人们也许不相信,孩子们在家里最容易受到拒绝、愚弄、批评和怒气的伤害了。他们应该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下成长,且应得到父母全然的接纳。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时孩子放任自流也是极为有害的。如果没有大人的带领,孩子从最早的婴儿期就成了自己的主宰。他以为整个世界都在围着他转,他便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对与他最亲近的人也缺乏尊敬。他的家就会是一团糟,而最受挫败、最紧张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孩子
14、小的时候,母亲被迫困在家里,不敢带这个小火药桶出去会朋友,以免遇尴尬的场面。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成长为健康、向上的孩子,母亲吃这一切的苦倒也值得。只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近年来,许多专家提出的有关管教的观点往往令父母无所适从,并从而剥夺了他们在自己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并未意识到大多数孩子想要主宰自己的生命,并想要在与上一代人的意志较量中获胜。我曾在意志强硬的孩子一书中引用了如下一段话。这段话出自二至五岁的孩子,这篇文章出版于放任主义比较盛行的五十年代。路德.伍德华博士在这篇文章中说:你的学龄前孩子叫你“老臭”或威胁你要把你冲下厕所时你怎么办?你是斥责他,惩罚他?还是理智地接受他?我愿你采纳
15、一种积极正面的理解策略,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口出狂言的最佳最快的方法。如果父母完全理解:孩子有时侯会有怒气,会有毁坏欲,他们就更能够把这种情况的爆发降到最少。一旦孩子摆脱了这种敌时情绪,他的毁坏欲就会消失,他的本能的爱与关怀就会获得机会萌生并长大。等孩子长到六七岁,父母就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再和父母顶嘴了。我本人对伍德华博士的这种建议则强烈反对,而他提出这种深奥的建议后,又进一步建议父母不要不公正地批评孩子。他写到:“但这种允许孩子不听话的策略需要你极为自信、沉着,尤其是当你的亲友对你的做法不赞同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警告说你这样下去,你的孩子会变坏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亲友或许是正确的。伍
16、德华的建议是典型的流行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放任主义的观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学会尊重长辈,而放任主义者们却鼓励父母在这段时间里被动地袖手旁观。对于这种观点,我在意志强硬的孩子一书中作了如下的驳斥:孩子小时候发脾气,如果父母对此加以容让和鼓励,孩子们的美好的关怀他人的态度自然会发展起来。伍德华博士的建议就是根据这种天真的观念提出来的。按照这位专家的乐观说法,六七年内一直叫妈妈“老臭”的孩子会突然间以爱和尊敬的态度拥抱妈妈。请问:这种结果可能么?伍德华博士的“理解策略”(意思是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不过是为孩子反叛地进入青春期开了一张单程车票。我认为如果我们要孩子温良、可爱,我们就不应只是希望
17、他们有这种素质,而是去教导他们。如果我们想要在我们后代的生命中看到真诚与无私的品德,那么,这真诚与无私就应该成为孩子早期教育的目标。如果我们要培养出礼貌、负责的小公民,我们就应按这个方向去塑造他们。显然,孩子的优良品格不是遗传来的,而是凭上一代人的教导得来的。如果父母在孩子早期不付出努力,我们就无法期望孩子的高尚行为会神奇般地出现。伍德华博士和其他专家们在过去多年所提出的那种建议已经使父母失去了应付孩子的能力。他们似乎不该步入孩子的生活去带领孩子。面对孩子的对抗行为,他们只有生气和挫败的分儿了。于此,我想到了一个家庭,那家里的四个孩子是我所认识的所有孩子中最淘气的。左邻右舍都怕他们。这几个小家
18、伙亳无礼貌,大声喧哗,又好争吵。他们随便出入别人家的车库,随便拿人家的工具。邻人们每次离家出门都要把户外的自来水阀门柄卸回去,要不然,那几个家伙就会把水打开,让它流上一整天。而他们的母亲那种管教方式也确实有趣,于此,我们可看到那种方式毫无功效。她控制那些小家伙的方式几乎已经成为简单的公式了。如果孩子们在后院里太吵闹了,她就会大约每隔一小时冲出门大喊一声:“我告诉了你们没有?我刚才不是告诉你们了么?”然后就又回到房子里去了。而孩子们简直都不看她眼,好像她根本不存在一样。她显然觉得每过一会儿冲出门去像布谷时钟样喊上i句就够了,好让孩子们知道她仍在那里。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完成上帝交给父母的抚养孩
19、子的任务了么?如果两种极端都是有害的,我们怎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安全的方法呢?一定会有一种既合情理又合逻辑的哲学去带领我们一天天地处理在抚养孩子时所遇到的问题。难道社会学家们不会提出一套有效的计划么?我本人则认为正确的为人父母之道最好不要由科学领域的人提出,或许这种话听起来有些像异端邪说,尤其是从一个从事行为学和医学的人口里说出。我不否认在这方面确曾有一些研究工作做得很值得,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太错综复杂了,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关系简化成普通的几个变量时,我们对它所做的科学研窕才可能有结果。但这样一来又失去了整体的基调。人生中有些东西太复杂了,以致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细致的研究,父母之道就是这样
20、。幸好,父母之道的最佳来源可以在基督教伦理中找到,因这种智慧直接源自万物的创造者,并且从基督时代开始就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我的母亲、祖母、老祖母直觉地懂得这之中的为人父母之道。在西方文明之中,人们对于孩子和孩子的需要是有一种常识的。并非每个人都应用它,但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都能够认同。一百年以前,若有谁家里生了孩子,就会有婶姨、姊妹和老祖母们登门去教导这位新妈妈该如何抚养孩子。她们所做的就是把传统的智慧传给这位妈妈。这位妈妈再传给其他人。这种体系一直很有果效。但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西方文明开始渐渐地对传统丧失信心,代之而起的是所谓专家们的意见。JB华森就是早期的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学家之一
21、,他提出了一种所谓抚养孩子的“千金方”就被成千上万的母亲们推崇备至。他说:如果人们采纳他的意见,他们就可以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子、甚至乞丐和窃贼。华森先生建议人们说:如果要得到最佳效果,就不要时孩子表示丝毫的关怀。他写道:永远不要拥抱孩子,也不要亲吻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到你怀里。如果必要,只能在晚上孩子向你道晚安时吻吻他的额头,早晨和他握握手。当你忍不住要抚爱你的孩子时,记住这种母爱就是危险的工具,因母爱可以造成永久的伤害,使童年不快乐,使青年时代变成噩梦。母爱会摧毁子女的大好前途,会使子女的婚姻受到影响。这样的建议今天读起来有些荒谬绝伦,也的确是荒谬
22、绝伦。很难相信,甚至在1928年前后,还有人会信奉他的学说。但华森在那一时代还极受人欢迎。他的著作还卖出几百万本。许多父母们都在勤奋地按这位半生不熟的热狗的建议去“调教”自己的孩子。随后,又来了西格门.弗洛伊德、本杰明斯波克、AS耐尔(见第七章)、汤姆戈登、路得.韦斯太默、菲尔.当纳休、奥普拉.文弗雷、女士家居杂志、时尚,和红皮书,最终,又出现了一份所谓“满足人们求知欲”的报纸。每有新的学说出台,我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如果他们的有关抚养孩子的新学说这样好,为什么人们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些学说?为什么在过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百亿父母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些方法?他们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为人父母的经验一定
23、是有某种价值的。我写作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从基督教的立场去阐述为人父母之道。我一九七零年初次写本书时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次修订仍是这样。因基督教的为人父母之道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已成功地带领了千百万的父母亲。我相信它在你的家里也会是成功的。让我们首先看一看以下五点抚养孩子的基本常识。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是抚养孩子的关键因素。孩子必须学会尊敬父母,这并非是为满足父母自私的要求,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为他们未来以何种态度对待其他人提供了基础。他早期对父母权威的认识直接构成了他未来对学校、法律、雇主的权威的认识的基石。而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这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孩子们所遇
24、见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与父母早年的关系怎样,人们往往可以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看出一些端倪来。培养孩子尊敬父母也有另一同等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想要孩子在他进入十几岁的时候能够接受你的价值观念,你就必须在他小的时候配得他的尊敬。如果孩子在十五岁之前能够成功地违抗父母,在父母面前嘲笑他们并顽固地轻视父母的权威,他会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的老爸老妈真傻,我可以让他们闱着我的小指头转来转去。确实,他们关心我,但我想他们也怕我。”孩子也许不会把这样的话说出口,但每当他在与父母的冲突中获胜,他就会这样想。随后,他很有可能越来越公开地表现出对父母的轻视,他会认为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教 孩子 常识 及其 问答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35644.html